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季羡林评)扩展资料:1、人物影响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2、创作特点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差异性特征:第一,与古希腊哲学十分注重语言、概念和思想的明晰与确定性,从而极大地突出了语言的逻辑本性不同,中国哲学则凸显了语言的非逻辑性,象征与隐喻成为中国哲学更为基本的表述方法。第二,与古希腊哲学不同,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是语言的功能性(而非实体性)意义。语言概念是某种传达的媒介,是‘悟道’的工具,此媒介、工具的作用及其性质十分接近于佛家之所谓‘缘’。第三,中国哲学中儒释道三家都认为‘悟道’、‘得道’的境界并不是语言的境界,而是‘忘言’的境界。‘忘言’不是语言的阙如,不是原始的混沌,而是经过了语言的分别而又超越了语言的分别,是语言世界向上翻转,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四,从文化传承和解释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对于言与意、言与道、语言与存在之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解,必然出现一个问题:一方面先圣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本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把古代的典籍视为先圣悟道的成果和证据,并借以了解先圣的思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