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如何影响中国建筑的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如何影响中国建筑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288 更新时间:2023/12/11 5:19:08

儒家哲学的影响1.儒家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对建筑发展影响中,天人合一是根本性的。“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观点。《尚书洪范》中提到“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上天保护民众,把九类大法赐予禹,而使得人伦规范有序。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追求天人协调为宗旨的社会观念。同时,儒家文化又强调了天地人中,人居中的人本位思想,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现世的人,其思想是入世,所以才会强调人与人的伦理、礼与德,强调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而天人合一对建筑的影响在于:1.1在类型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祭祀天、地的建筑,以创造一个与天及从属于天的神灵的对话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中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1.2在很多城市建设乃至建筑中寻求与天象如星宿相对应。《周礼春官宗伯》就记载“以星图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量,以观妖祥。”在都城、宫殿、陵寝的规划与布局中也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筑阖闾城,范蠡筑越城,皆有象天法地之举。又如《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的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1.3通过进一步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规律的把握,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转化为建筑中的相互关系。2、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环境观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定位下,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后来概括为阴阳的一系列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矛盾范畴。《易经》被儒家定为六经之首,并被道家与佛家等接受与弘扬,并由此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在建筑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1方位乃至色彩存在主从战国以前,大量的侯墓葬以及后来某些少数民族庙宇以日出的方位东方为其主要轴线方位,明代以前的祖庙牌位也将始祖牌位立于坐西向东的位置。之后,随着五行的发展,以及对天文的认识,形成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中间为人,而四方的神兽则成为人的保护神,于是,居中为尊的方位观开始逐步形成。在面南为尊以后,结合中国的院落空间,南北轴线开始逐渐成为主轴线。五行进一步与色彩等相对应后,色彩也开始有了主从与等级。2.2将万物阴阳有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维护要求相结合,从而影响到建筑比如在坛庙、陵墓、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强调等级、尺寸、规模乃至形式,典型的如屋顶形式,庑殿顶的等级要高于其他形式屋顶,又如斗拱对等级制度的反映、用材制度等等。在居住建筑中也逐步产生影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封建等级制度或者说礼制制度的建筑化。3、内向、尚祖和中庸的社会心理结构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和以农立国逐步形成了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眷念乡土的半隔绝生活方式,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儒家文化带有内向性,在建筑的营造上表现为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围合院落应该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早自仰韶时期的姜寨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后来的城市、宫殿、住宅到园林等,大都以这种封闭或是半封闭的院落空间为基本单位,同时发展了门屋艺术与空间序列的组合艺术。中国文化的早熟强化了早期文化的权威,而建立在血缘联系与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祖制的权威。在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集中表现在两点:一是建筑类型上出现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的祭祀祖先的宗庙;二是在营造坛庙宫室城池的建筑活动中强调遵奉祖制,这是中国木构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虽然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但却缺少在木构体系类型以及木构之外体系的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其实是儒家追求和谐,避免极端的一种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建筑本身的对称与均衡。二、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文化的起源与儒家相同,也是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创立,同样也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道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对所及的天然世界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原指自然而然,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也谈到,“天然耳,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道家文化将自然看作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认为人、山水、花草、鱼虫等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体系的,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思想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建筑领域,这种思想观念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园林建筑中,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为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其次,赋予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以互相依存同时主次有序的属性。在《周易》的基础上,道家发展出了五行之说,后世将其与儒家的礼制文化相联系,使得方位、色彩等也有了主从和尊卑。再次,道家文化在后来衍生出道教,在建筑类型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但是由于道家文化不是主张完全避世,所以道教建筑与世俗建筑在本质上和形式上并无大的区别。2.2以虚为大的哲学观在道家文化观念中,虚为大,实次之,虚在中,而实在四周。比较典型的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三十辐共一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如“致虚极,守静笃。”“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种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首先说明了建筑的目的是虚的空间,而我们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只是手段。这个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极大影响,中国古建筑单体的逐步程式化,而追求建筑、建筑群乃至城市的一种空间营造,可以说和这种认识不无关系。又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相当多的园林以水为中心,认为园无水则不活,水恰恰就是虚。这种虚实相济的例子在其它建筑上也有体现,例如我们常见的建筑立面,上为屋顶下为地,左右为实的山墙,中间为虚的门窗等等。2.3对立统一的矛盾观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和统一的一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而这种观念对建筑的影响也相当巨大,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对比与统一,比如中国院落空间的意境与空间气氛,就是建筑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显现,典型的如北京故宫,在一条纵轴线上有序排列大大小小的院落,通过院落空间的对比,建筑尺寸规模的对比而烘托出皇家的威严。再如园林中常用的先抑后扬、以小衬大等等,都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应用。2.4追求意境的心态道家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意境,而其外在表现又以静为主,认为静为大,动为辅,动次之。这与中国整个文化的内向性相融合,对中国建筑产生极大影响。比如中国古代的居住建筑,内向性的院落空间,恰恰就立利于形成一种安静的居所,利于人心态的平和与静谧。再如中国园林为什么称为山水园林?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无限的自然。道家文化的许多思想,特别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宝贵的价值。总之来说,我国的很多古代的建筑大多数就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里边。

儒家哲学的影响1.儒家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对建筑发展影响中,天人合一是根本性的。“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观点。《尚书洪范》中提到“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上天保护民众,把九类大法赐予禹,而使得人伦规范有序。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追求天人协调为宗旨的社会观念。同时,儒家文化又强调了天地人中,人居中的人本位思想,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现世的人,其思想是入世,所以才会强调人与人的伦理、礼与德,强调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而天人合一对建筑的影响在于:1.1在类型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祭祀天、地的建筑,以创造一个与天及从属于天的神灵的对话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中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1.2在很多城市建设乃至建筑中寻求与天象如星宿相对应。《周礼春官宗伯》就记载“以星图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量,以观妖祥。”在都城、宫殿、陵寝的规划与布局中也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筑阖闾城,范蠡筑越城,皆有象天法地之举。又如《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的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1.3通过进一步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规律的把握,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转化为建筑中的相互关系。2、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环境观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定位下,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后来概括为阴阳的一系列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矛盾范畴。《易经》被儒家定为六经之首,并被道家与佛家等接受与弘扬,并由此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在建筑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1方位乃至色彩存在主从战国以前,大量的王侯墓葬以及后来某些少数民族庙宇以日出的方位东方为其主要轴线方位,明代以前的祖庙牌位也将始祖牌位立于坐西向东的位置。之后,随着五行的发展,以及对天文的认识,形成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中间为人,而四方的神兽则成为人的保护神,于是,居中为尊的方位观开始逐步形成。在面南为尊以后,结合中国的院落空间,南北轴线开始逐渐成为主轴线。五行进一步与色彩等相对应后,色彩也开始有了主从与等级。2.2将万物阴阳有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维护要求相结合,从而影响到建筑比如在坛庙、陵墓、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强调等级、尺寸、规模乃至形式,典型的如屋顶形式,庑殿顶的等级要高于其他形式屋顶,又如斗拱对等级制度的反映、用材制度等等。在居住建筑中也逐步产生影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封建等级制度或者说礼制制度的建筑化。3、内向、尚祖和中庸的社会心理结构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和以农立国逐步形成了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眷念乡土的半隔绝生活方式,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儒家文化带有内向性,在建筑的营造上表现为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围合院落应该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早自仰韶时期的姜寨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后来的城市、宫殿、住宅到园林等,大都以这种封闭或是半封闭的院落空间为基本单位,同时发展了门屋艺术与空间序列的组合艺术。中国文化的早熟强化了早期文化的权威,而建立在血缘联系与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祖制的权威。在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集中表现在两点:一是建筑类型上出现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的祭祀祖先的宗庙;二是在营造坛庙宫室城池的建筑活动中强调遵奉祖制,这是中国木构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虽然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但却缺少在木构体系类型以及木构之外体系的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其实是儒家追求和谐,避免极端的一种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建筑本身的对称与均衡。二、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文化的起源与儒家相同,也是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创立,同样也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道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对所及的天然世界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原指自然而然,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也谈到,“天然耳,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道家文化将自然看作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认为人、山水、花草、鱼虫等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体系的,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思想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建筑领域,这种思想观念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园林建筑中,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为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其次,赋予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以互相依存同时主次有序的属性。在《周易》的基础上,道家发展出了五行之说,后世将其与儒家的礼制文化相联系,使得方位、色彩等也有了主从和尊卑。再次,道家文化在后来衍生出道教,在建筑类型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但是由于道家文化不是主张完全避世,所以道教建筑与世俗建筑在本质上和形式上并无大的区别。2.2以虚为大的哲学观在道家文化观念中,虚为大,实次之,虚在中,而实在四周。比较典型的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三十辐共一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如“致虚极,守静笃。”“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种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首先说明了建筑的目的是虚的空间,而我们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只是手段。这个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极大影响,中国古建筑单体的逐步程式化,而追求建筑、建筑群乃至城市的一种空间营造,可以说和这种认识不无关系。又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相当多的园林以水为中心,认为园无水则不活,水恰恰就是虚。这种虚实相济的例子在其它建筑上也有体现,例如我们常见的建筑立面,上为屋顶下为地,左右为实的山墙,中间为虚的门窗等等。2.3对立统一的矛盾观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和统一的一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而这种观念对建筑的影响也相当巨大,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对比与统一,比如中国院落空间的意境与空间气氛,就是建筑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显现,典型的如北京故宫,在一条纵轴线上有序排列大大小小的院落,通过院落空间的对比,建筑尺寸规模的对比而烘托出皇家的威严。再如园林中常用的先抑后扬、以小衬大等等,都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应用。2.4追求意境的心态道家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意境,而其外在表现又以静为主,认为静为大,动为辅,动次之。这与中国整个文化的内向性相融合,对中国建筑产生极大影响。比如中国古代的居住建筑,内向性的院落空间,恰恰就立利于形成一种安静的居所,利于人心态的平和与静谧。再如中国园林为什么称为山水园林?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无限的自然。道家文化的许多思想,特别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宝贵的价值。总之来说,我国的很多古代的建筑大多数就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里边。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很少研究爱情,然而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人研究爱情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社会道德观念决定的:在封建社会基本上是儒家思想在起作用,提倡的是“三纲五常”;在婚姻问题上秉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恪守的是门规祖训,即使是贵为皇帝的妹妹.亲生女儿有时也会成联姻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女性是没有人权的,如果过世了往宗谱上添名字,嫁给姓张的叫张氏,嫁给姓王的叫王氏,只有少数名人才有

  • 《尚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则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尚书》中提到中国古代建筑说: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思是:上帝教导我们,有道德的(仁君)应该行善政;而善政的核心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么与百姓有关的水、火、金、木、土、谷等事宜一定要认真地去经营。包括宫室营造农业种植等等与土木工

  • 近代哲学与中古时期哲学的最大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马克思指出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的革命性变革,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古代与现代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想起古代,再看看现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谓是:天壤之别啊!比如现在有煤气,古代有吗?现在有冰箱,古代有吗……不,古代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就凭那时的科技!不,我们称不上科技,因为那时的文化实在是太落后了,祖先们身上没有衣服,只有毛啊!一天到晚,他们除了打猎,其他时间几乎都很空闲,吃饭时,如果猎物打的多,

  • 我国的哲学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个博大精深的话题,但是我认为对社会耒说,应以实用为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实际上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问题,你阳春白雪,几个人懂,只是自我欣赏,我唱下里巴人,众人和之,不是我不会唱阳春白雪,而是阳春白雪是不是真的好曲,不是真的好曲,我就不唱,是好曲,我就慢慢教大家一起唱。尊重自已尊重大家。以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

  •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说,在哲学文化上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持久。它们各自在中国古代建筑美与自然美之关系上占有一定的分量,古代的宫廷、坛庙、官邸、陵寝建筑等往往偏重于受到传统儒家规范的影响,其建筑美学性格强调平面的中轴线、对称群体安排,其伦理观念、等级思想相当强烈,这类建筑也十分注重建筑与

  •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是传统的好,还是中西结合的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是中西结合的好,所谓有比较才有发现。“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

  •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建筑艺术是按照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建筑文化,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或方法,策划、设计、建造、雕塑、装饰、布置、制作的;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如房屋、洞穴、桥梁、墙垣、道路、水利、家具等构筑物;栽培植物等,具有典型性的形体或社会意识表现形态。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现象的起源、演

  •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的?举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