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园林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有哪些方面

中国古代园林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有哪些方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8 更新时间:2024/1/24 17:26:04

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既包括建筑、花木、理水、叠石,也包括绘画、书法、雕塑、诗词,承载着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受此思想的影响,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中国古园林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传统化特征四大重点:重伦理道德,重和谐融合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以和为贵,以礼为先,德才兼备,注重自身修养!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如何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有好多1、教师的任务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所谓受业,即授业,是指讲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籍文献、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惑。他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而这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道统帅业,业体现道。道是主导方面,业是从属方面。在他看来,教师的任务重在传道,古文、六经这类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传道是通过授业完成的。他认为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是小学而大遗,即因小而失大,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很明显,韩愈重师是为卫道,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但他这样分析教师的任务仍然是有意义的。把传道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位的任务,还把解惑提到应有的位置,这样排列顺序也是很明确的。这里不仅包含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意思,而且还包含了离德育于智育之中、德育通过智育进行的思想。2、教师的标准^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学生从师”,即从师道”,是向老师学习其道。为人师,必须忠于道,必须传道卫道;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来实现的。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就是要在道与业两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他的这种看法,也是有意义的。=3、师生关系既然他把道与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所以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艺术中国韩愈还强调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他引孔子郯子(请教官名)、苌弘(请教音乐)、师襄(请教鼓琴)、老聃(请教礼)为师作例证,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这里既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有学有专长、认真授业。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发意义。2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虽有名马”,而不以干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马也虽有干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地感受。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八《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艺术中国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艺术中国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艺术中国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这就是说,教学时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他反对学虽勤而不语(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所谓不由其统,就是不由系统方面着手,不解其始末,只是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谓不要其中大是指讲得虽多,而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切中要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是无益的。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他提出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很吃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与体味着其中的精华。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2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社会中,全面发展了社会进化思想,论证了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2、问卷调查。摩运用考古学的方法,“指出古代和现代的每个民族在一般历史进程中的地位,用某种比较客观的尺度来衡量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并为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提供了可能。”这种方法无疑是符

  • 京剧是国学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及同时期的以二十四史为主的史学。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

  • 什么是唯心主义,古代和现代的代表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1684年一1753年),德国的费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国的

  • 谁能分析下现代人思想和近代,古代人思想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人思想比较禁锢!思想相对简单(吃饭为根本问题),男女有尊卑之别!泡妞不用拍拖,男的只要有本事想娶几个老婆就娶几个!社会迷信,相信闲佛妖鬼,甚至为此去牺牲他人性命也感觉很值!~~近代人很极端,谁热闹了自己就敢灭谁!分两大类:一类欺负惯了变得更加蛮横,期间有些所谓的中立者,看见有人被欺负也跟着落井下

  • 美育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伴随人的一生。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的品质应该成为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观,也应该是个人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学校要开设美术课程,哲学的美学原理要能够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美不仅仅局限在艺术方面,更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在个人修养、社区文化、甚至国际交流中。是王国维。王国维1903年8月即在《论教育之宗旨

  •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有区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现在一般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而古代: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观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

  • 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学生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

  • 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区别是古代是封建社会,现代是开放性,在古代无论做什么都会受到约束,而且有人,身份之分,在现代没有人高贵低贱之分,现在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不受约束,不过要守法。古代接受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儒家的那些思想。女子需守《女论语》《女则》等规定的妇道,如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啊之类的。男子需守所学的那些书籍中所教育的

  •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1、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