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三顾茅庐草庐之中。”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和三顾茅庐有关的历史人物
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个是主要人物,关羽,张飞算是次要人物。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谁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和刘备,配角是徐庶、司马徽、关羽和张飞。
“三顾茅庐”
有史书说计诸葛亮是先主动以宾客身份见刘备以卖弄自己的才干,目的是想得到刘备的赏识,但当时刘备并没有很在意,到期后知道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才亲身前往隆中草庐请出他,而易中天先生对此记载也是赞同。
但在下认为这说法不很成立,第一,诸葛亮的出师表上已经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上只是提到刘备三顾的事实而全无提及诸葛亮曾经自荐的事情,而这表章本来是提交给后主刘禅的,而刘备到底是如何请出诸葛亮这点,相信蜀汉朝野上下知情者不在小数,如果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就已经认识的话,且是诸葛亮自己先有主动自荐行为的话,那么他出师表上这样说就已经是对刘备的大不敬,因为明明是诸葛亮先有自荐行为,但他于出师表上就说自己本来不问世事,只是刘备的三顾而打动他,所以才出山辅助刘备霸业,我们不管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思想是真是伪,就算他本来是个伪君子,也不可能敢于上交后主的表章上托高自己而贬低刘备的,就算刘禅当时年幼不知情,但倘若真有诸葛亮自荐一事的话,那么其它蜀汉官员也不可能毫不知情,这样的话,诸葛亮又怎可能于出师表上这样说自己投身刘备的经过呢,而三国志蜀书中也有记载,本来是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要求刘备亲身前往隆中相请这位旷世奇才出山相辅,再说以各史书中记载诸葛亮的性情来看,他有自荐的行为的可能性是很低,他与凤雏先生庞统的豪迈粗犷性格完全相反,所以庞统这种性格的人就会有自荐的行为而诸葛亮则不可能有,而三顾茅庐的说法说是刘备到第三次才能见到诸葛亮这点就未必可信,象易中天先生说的这(三顾)的意思可能解释为去了三次,也可以解释为去了很多次(即三次以上),而经典的(隆中对)也可能只是刘备与诸葛亮会面时的其中一部分对话,因史料上也有可能没有记载他们那次会面或多次会面的所有谈话内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就只记载了这一小段隆中对话,这点也是最令人感到他们就是真的只有一次的隆中对谈,再结合出师表中那句(三顾臣于草庐中),就得出刘备三顾茅庐时到第三次才得见诸葛亮的结论,只是我们要考虑的是史书所记本是有未及祥尽的问题,故此,三顾茅庐的实际情况是有待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