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传记,是写历史,是写传主一生的历史,写历史中的传主的一生,写传主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如实地写作者对传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并把这些摆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变化中。就是说,需要跟随传主的步履,不虚构,不夸张,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写传记的科学基础就在这里。
事迹材料是写传记的必要依托。传记作者的手头都得要有第一手材料,要有个人观察所得、或经过鉴别核实的材料。这种材料来之不易,但只要你付出努力,终有所得。搜集材料的过程,也是认识传主的过程。作者对所搜集拥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揣摩,日子一久,一个完整鲜活的形象,便渐趋在头脑中形成,把这个自己感受并认识的生动形象写出来,传达给读者,是会让读者产生共鸣的。
写传,要精于对历史人物事迹的发掘,在发掘后的材料中恰当地裁剪出历史人物一生中最能表现其思想性格特点的材料,在写作前搞清这个人物一生中值得注意的事迹,判断出他的主要倾向,而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述。
有了丰富的史料,还要力求使它生动,赋予其故事性。传记作者的功夫是发现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有机衔接,从衔接中提炼出藏匿其中的故事并将之合理地放大。并且通过对已搜集到的资料反复推敲,找出主人公思想和生命历程的端绪,想办法把笔触伸进其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也将发现很多生动传神的故事。
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大量的深入细致的采访,尽可能采访到与传主长期在一起的人。他们在与传主在交往中,自然都会有一些生动情节。写传记,得大面积地采访相关人员,如同沙里淘金,一串串被历史遗忘的珍珠便从他们的口中重现出来。
一本传里,如果不少生动的故事,反映传主在彼时的所作所为,不愁立不起传主的形象。需要指出的是,所说的故事,当然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瞎编乱造的,件件桩桩都要取材于事实。故事也有大小,有精彩与一般之别。有时用几个小故事可以凑成一个大故事。
历史、后人、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是传记中所不可缺少的,虽然这种评价可以展开地写在传记中,也可以隐约地含在传记中。
总之,坚持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性,写成准确的可靠的人物传记类信史,是传记写作应定下的要求和目标。保持传记的真实性,既是对传主和历史负责和尊重,也是对传记作者自身负责。在严格遵守历史真实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一切可用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可以适当地吸收到人物传记的写作中来。替传主向读者打开一扇既是史实又是心灵的窗口,让读者从他们已经熟知的人物和事件中再度获得一些新的感知和审美。
历史人物小传怎么写?
这是编剧李樯写的关于《立春》的人物小传,你可以以此为例子进行参照。人物小传首先是梳理作者对于人物的脉络,便于以后写作时不会把人物写飞;其次则是通过小传把人物的感觉传达给合作者、导演、演员以及制片人;再次就是一个写法,即如何通过文字把你心目中的对于人物的认识传达给别人,这个很考功夫。PS:看这个《立春》的人物小传最好和电影对照着看,会比较有帮助。还有要写好就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以及多加练习才行。[王彩玲]影片的女主人公。她刚出现时三十五六岁,看着似乎比她的实际年龄还要老,她属于那种“从来就没年轻过”的类型。无疑,她是典型的“内秀”之人,外貌不佳,甚至说得上丑陋。她又很胖,膀大腰圆,很多唱歌剧的女人身材都是如此,人整个长得很“糙”。长期的独身生活和精神抑郁导致内分泌紊乱,让她脸颊上布满黑斑和疙瘩。她不得不忽视她的外表,注重自己的内心。她的精神总是忧患的,有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她内心丰富而敏感,思想尖锐而理智,但也没人有兴趣透过她的外表看她的灵魂。因而她是孤绝的,对整个社会有种对峙的心理,她的精神是清高的,但在别人看来她是自卑的。她整个人身上唯一美的地方是她说话和唱歌的声音,那么明亮、圆润、光洁,像夜莺一样,只听她的声音该以为她多么美。声音成了她最弥足珍贵的“法宝”,如果没了它,她真是一败涂地了!她一出现就让人觉得宿命,这宿命感一直笼罩在她的脸上。[黄四宝]他出场时二十七八岁了。人挺拔俊朗,风流倜傥。他天赋才情,但运气不佳。他生性孤傲,心性极高,自尊心奇强。他肯定是自恋的,承受力很差,人很神经质。他最经不起挫折,容易情绪波动,这就导致他偏激,最后自暴自弃。他太感性,悲观意识太强,缺乏顽强的意志力,他应该属于那种多愁善感的“风月”型才子。这种类型的男人很容易被女人爱上,但通常结局都不好。好就好在他禀性聪颖,干什么都不会差,在哪儿都会拔尖。他是典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周瑜]一个老文艺青年。三十岁出头,思想还没成熟。人绝对是好人,善良、仗义、忠厚,坏的方面都算不上缺陷,只是毛病,比如自大、卖弄、狭隘。他天生才情不高,但又盲目执着,如此一来,他坚持得越久,错误得越深,他或许一生都不能看清自己。他无疑是个“悲剧”,但他不自知,别人也无从告知他错在哪里,他是他自己的牺牲品。其实他在某种程度上单纯得像个少年,虽然他一大把岁数了。他很皮实,心量也大,他是能乐观地对待自己的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