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鞅变法,商鞅是如何成为一代伟大的改革家,又是如何陨落的?

商鞅变法,商鞅是如何成为一代伟大的改革家,又是如何陨落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25 更新时间:2024/1/17 7:05:25

落魄的卫国贵族公孙鞅,在魏国待了好几年,始终没得到重用;进入秦国后,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快速发迹;秦孝公去世后,被秦惠文王车裂灭族。

落魄公子公孙鞅商鞅是卫国贵族后裔,到他出生时,家族已经败落了,在卫国混不下去,就到了魏国。当时魏国是中原霸主,对人才比较重视,类似的还有吴起

商鞅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府里做了几年中庶子,类似于今天的秘书、文书之类的,级别比较低。

但他并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利用宰相府中藏书丰富的优势,深入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情况,这为他后来的变法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叔痤是个识人高手,但没有举荐他,直到临死前才向魏王举荐,魏惠王自然不会让一个小小的中庶子直接做大国宰相。

恰在此时,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不得志的公孙鞅决定到秦国去碰碰运气。

得到秦孝公赏识,快速发迹秦孝公是个极有抱负的国君,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深入研究过变法的商鞅正是这方面的高手,双方在一起发生了共鸣效应,商鞅从客卿一路升到左庶长、大良造、商君。

法正式开始后,秦孝公授予了他左庶长的官职,级别并不高,算是中级官员吧。

变法效果显现出来后,再加上在河西之战中的优秀表现,于公元前352年,商鞅晋升为大良造,这已经是秦国的高级官员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遇重挫,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攻魏,商鞅为主将,这一仗中,商鞅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子,秦军大胜,依靠军功,商鞅获得商於15邑,这就是商君的由来,获得了一个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商鞅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的快速晋升,一半得益于变法,另外一半则是依靠军功。

被秦惠文王车裂殒身花无百日红,获得商君封号两年后,秦孝公去世,之前有私仇的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在旧贵族的诬陷下,商鞅被迫造反,失败后被车裂灭族。

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商鞅跟秦惠文王有私仇,之前得罪过他;

其次,商鞅功高震主,变法成功后,商鞅成了障碍(最主要的原因);

再次,商鞅得罪了很多旧贵族,秦惠文王需要拿他来安抚国内民怨;

最后,商鞅为人刻薄,对他人严厉,自己却作威作福,看他不顺眼的人很多。

在几大因素的共同发力下,商鞅最终被车裂、灭族,下场极惨。

从事业角度来看,商鞅是非常成功的;从个人命运角度来看,商鞅却是个悲剧人物。这大约就是“长于谋国,拙于谋身”吧,但愿今后流汗的人再也不要流血了。

商鞅又卫鞅,卫国国君后代,贵族也。但当时可能是因卫国衰落、或是说卫鞅本人志在远方,他离开了卫,来到了魏国,做了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

这卫鞅是自幼聪明,成年后更是才华横溢。公叔痤凡事总会和他一起商量谋划,且总能成功。于是公叔痤就决定引荐卫鞅,只可惜啊,这公叔痤得了大病,无力再拉动卫鞅,于是在临终前告诉魏惠王:卫鞅虽然年轻,但他是当世奇才,如果他做相国,比我强十倍。您如果重用他,那必是得力之手,如果不用他,那就得把他杀了,千万不可让他出走!同时公叔痤也告诉卫鞅:如果你不愿意留在魏国或是魏惠王没有用你,那你就赶紧逃走,因为我已建议魏王杀你!

可结果如何?亏了公叔痤的一番苦心,惠王和卫鞅都没有把痤的话放在心里。这惠王认为痤是病重糊涂,乱说话,而卫鞅直接是赌命,赌惠王不会用他也不会杀他!果然,最终他没有被重用,也没有被杀!

投名秦国!

称得上奇人那必是与众不同的,卫鞅也绝不会选择在魏国平平一生,他选择了投名秦国。当时秦孝公继位,为恢复秦国霸业,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命大臣献强国之策和推荐贤人!这卫鞅见此,认为机会来了,就求见秦孝公,第一次求见时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之君主三策,高谈阔论,而秦孝公不以为然,认为卫鞅这是在唬人,纸上谈兵。就打发卫鞅走了,第二次也没有啥结果。这里插一句,“坚持不懈,总有回报”,果然,卫鞅第三次求见秦孝公,最后两人大谈,秦孝公认为卫鞅确实是才人,于是封之为左庶长。这是卫鞅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也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

变法初期是困难的,因为变法本质上影响了一定人的利益!前期秦孝公想变法,但怕大臣反对,国人议论,所以犹豫不决。正愁无奈时,卫鞅出谋划策,解决了变法前期遇到的各种外界反对和干扰问题。

卫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不多阐述,旧制度被废除,经济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

陨落衰败

卫鞅的陨落开始于秦孝公去世后,当时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卫鞅,大家想想,这活儿可不敢接啊!确实,卫鞅没有接受。秦孝公去世后,其子即位,即秦惠王。卫鞅变法伤害了很多大臣的利益,只是秦孝公在位时,大臣苦在心里,不敢对卫鞅有任何言语,而现在秦惠王即位了,变法的最大支持者不在了,所以卫鞅就决定告老退休,其实就是想逃走,果然,大臣们纷纷上书,建议杀掉卫鞅,因为卫鞅离国后会对秦国造成安全威胁。同时,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卫鞅谋反,秦惠王于是下令捉拿卫鞅。

卫鞅想去魏国,但是人家因为他当初的背叛拒绝了他,无奈,他又潜回封地商邑,组织兵力对抗秦国,最后结局是卫鞅兵败了,被杀!尸身被带回,被处以车裂之刑,从此卫鞅不在,但他的变法没有被废除,一直影响着秦国!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拓跋弘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在位465年-471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长子。456年被立为太子,465年继位。他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469年就将襁褓中的长子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传位於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专心信佛。476年,由于杀了嫡母冯太后宠爱的大

  • 江苏徐州,有什么名人没有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当然有名人,邳州地杰人灵,英才辈出。古代,夏时奚仲、战国时齐相邹忌等封于邳,秦时黄石公在邳授书张良,汉代侍御史延年、谏大夫翼奉、五代随州刺史沈斌、明朝民族英雄汤克宽等,或施政有方、执法严明,或弹劾不避权贵、敢于除暴安良,或屡谏革除弊政、冒死为民请命,或骁勇善战,御侮有功,皆留名史册。近代,同盟会员徐

  • 竞雄女侠秋瑾女演员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竞雄女侠秋瑾》由邱礼涛执导,黄奕、黄秋生、杜宇航、陈嘉桓、郑嘉颖等人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片《竞雄女侠秋瑾》以历史史实为基础,加入了适当商业元素,在讲述秋瑾这位女革命家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同时,营造了凌厉的视觉风格和热血的动作场景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

  • 魏书中的魏主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魏主是北魏孝文帝《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朝魏的历史。讲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孝文帝,原文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孝文帝改革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 中医治未病是不是骗人的,明明未病为什么要治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中医治末病?中医是凭什么诊断出在萌芽阶段还没形成明显病证的末病的?有什么依据吗?靠啪啪啪地拍脑袋?还是靠哥德巴赫猜想?还是靠阴阳理论占卜算卦?有谁能出来解释一下。就算中医治未病有点道理,现实中医许多病连诊断能力都没有,就算有国家也不承认,如体检,如诊断新冠......因此,中医所谓治未病不是骗就是中

  • 商鞅的身世及变法经过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很复杂,商鞅是中华民族5000年最伟大、最杰出的人,中华民族族父。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

  • 闻鸡起舞所涉及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 藩镇的存在究竟是利还是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撤除“藩镇”?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我们聊一下唐朝藩镇的由来。在唐朝建立的初期,一直沿用府兵制度。府兵有点西方骑士的味道,府兵们拥有自己的耕地,而且不需要缴纳赋税。在爆发战争之后,府兵们集结开赴战场。在唐朝的初期,现在规模比较小,而且时间短,府兵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随着唐朝的崛起,疆域空前的扩大,面对的强敌则越来越多,例如契丹、

  • 历史上赵子龙文武双全,韩信国士无双,若要比较两人的文和武力,谁更胜一筹?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韩信和赵子龙他们俩没有法比,韩信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杰出军事家,一生指挥作战无数,从无败绩。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就是韩信在这次战役中创造出来的,以霹雳手段拿下三秦之地。以后魏灭平赵,在赵国使出了兵法从未用过的险招,因为韩信看到自己的兵是新招来的,没有战斗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将他们置于死地,背

  •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老太借灯读书之恩,专程回故里探望,此时杨老太已故去。后来此村改名为杨下村。西汉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他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