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赵云肯定没有其他那些名将名头那么响亮,在后世其实流传也不是很广泛,直到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之后,赵云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独闯曹营七进七出救阿斗被民间流传的最广,也正是在明代之后,民间才开始为赵云立庙。
先说说为什么在《三国演义》小说问世之前也就是明初之前,赵云民间流传度并不广泛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赵云并不是独当一面的统军大将,他更多是作为刘备的禁卫军首领出现,用现代话说就是属于中南海警备司令,而且历史上伴随着赵云经常出现还有一位陈到,陈到在蜀汉地位仅次于赵云,和赵云并为刘备身边的左右护军,就相当于警备队正副司令。
赵云直到刘备收服荆州四郡才得以短暂的出任桂阳太守,出镇一方,但是随着刘备入蜀赵云便被调入蜀中,而且四郡后来也归还孙权了,所以在蜀汉也不存在桂阳太守一职。刘备称帝后赵云出任江州都督,算是正式的独当一面统军一方了,但是此时赵云已经追随刘备南征北战近三十年了。这也是为何赵云在明代之前威名不显,在蜀汉政权里,大家如果有仔细看书的可以知道,只要刘备分兵,必定是关羽、张飞二人各率一军独当一面,后来占领汉中之后刘备破格提拔了魏延,除了魏延之外,就是后来收服的黄忠、马超能领军独当一面,但是黄忠年事已高,除了大破夏侯渊之战外,后期基本很少统兵出战了,马超也只被刘备用来镇守边境抵抗曹魏,毕竟马超是反复之人,刘备还是比较担心。剩下就是赵云当时升到了江州都督,可以统镇一方,赵云最为出彩的战绩就是刘备夷陵之战被陆逊打的一败涂地,撤军回蜀中时被陆逊追杀,全靠陈到断后才得以逃脱,而帮助陈到一起断后击退陆逊的正是当时已为江州都督的赵云。二人以寡敌众击退了陆逊的追兵。
实际明代之前赵云确实流传不广泛,甚至不如河北同乡当时的河北名将颜良,在河北、河南一带,南北朝至两宋时期经常有很多颜良庙,是当地百姓供奉颜良的,包括现代民间乡村还有不少颜良庙,只是香火不盛,破壁不堪而已。由于颜良死于关羽之手,所以民间还有不成文的规定,颜良庙周围十里之内不许有关帝庙。毕竟颜良也是名门世家之后,颜良是孔圣人弟子颜回之后人,颜氏家族自颜良被杀之后就立下祖训,不许家族中人从军出任将军,就因为颜良作为将军在战场身死为家族所忌讳。
明代之前赵云庙在河北、河南一带绝不如颜良庙这么多,明代小说流传广泛以后,大家就开始改颜良而供奉赵云了,所以明代之后河北、河南一带的赵云庙逐渐增多,颜良庙反而破败不堪了。
由于《三国演义》小说中没有陈到,把陈到和赵云合并为一个人描写,也就是描写成了小说中的赵云,实际上小说中赵云身上有很多事迹是属于陈到的事迹。通过小说的流传,赵云在明代之后在民间也流传很广泛,民间很多地方都有为赵云立庙建祠供奉,尤其是河北、河南一带。
要真论起来,其实陈到才是流传最不广泛的,因为小说的缘故,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国历史上还有陈到这么一个人,而陈到确确实实是历史上在蜀汉政权地位仅次于赵云的将军,可惜赵云最起码通过小说在明代以后被后人广泛传颂,而了解陈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只有真正去研究三国历史的人才会知道陈到其人。
赵云又称常山赵子龙,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之一,擅用枪,素有银甲银枪之说。武力值古今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之说,二赵说的就是赵云,可见起之勇猛。
但为什么说他没有其他五虎将名气大呢个人觉得是性格的问题,那现在来说同样是商业大亨,知道马云的有多少,知道雷军又有多少,一目了然。有的人喜欢低调内敛,而有的人却喜欢高调当然这不是缺点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关公的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马超的割须弃袍,大战暴走张飞,等等,等等赵云呢,名声最大的也就一个万军丛中救阿斗。其实并不是他没有其他能力而是不愿与人挣。内敛,低调,我认为最衷心的也当数赵云,并不是其他人不忠心,只是赵云一生没有半句怨言。赵云一生我觉得更像是一个护卫,始终守护者刘备和他的家人。唯有一次没有随行,刘备死与白帝城。武将的一生,大多都是战功显赫,都希望名垂千古,而赵云恰恰不是如此,你说他武功不行,排第二。你说他不会带兵,常胜将军。所以一定是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蜀国是最不缺武将的,战功只有一个,怎么办,抢着去。只有赵云不争不抢任凭发落。赵云是个高情商的人,冷静,低调内敛,沉稳,识大体,机智,忠诚,仁义,战斗力爆表。试问有哪位君主不愿意把这样的人带在身边呢。这也是为什么赵云战功不显赫的原因
赵云的一生也完美诠释了忠臣的含义,赤胆忠心,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的典范,赵云的存在也让我们对武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万军丛中过,月下清酒酌,烟云不留名,肝胆轻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