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哲学,像《易经》之类,有什么现实意义

哲学,像《易经》之类,有什么现实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8 更新时间:2024/1/21 16:36:10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呢。如果你好好读过几本哲学经典的话,相信你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当然可以简单的回答你一下,哲学是人类追求智慧的态度和产物。只要是一个理性个体,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哲学就是这些好奇者的研究和研究成果。不过呢,你举出的《易经》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典型的“哲学”作品,但可以说是非具有哲学思想的著作。其实《易经》这样的本我觉得并不适合初学者入门,因为过于早期,所以十分简洁、深奥。推荐你通过一些更容易入门的哲学作品进行思考。比如柏拉图全集、比如《论语》《大学》《孟子》。

试述荀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针对蔽患产生的原因,荀子提出了解除蔽患的总方针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意即为解除蔽患,就要像圣人那样抛弃个人的主观武断,不受制于个人的私欲和憎恶,不局限于对某事某物始终、远近的片面认识,不被个人对某事某物见解的深浅差异和对古今知识掌握的差异所迷惑,而是总览万物进行分析比对,从中找出一个正确的标准来加以衡量。这样就不会被各种事物的差异所蒙蔽而扰乱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衡量事物的正确标准呢?那就是道。所以心不能不懂得道。对于心为什么必须懂得道,荀子用了对比推论的方法进行论证。如果心不懂得道,就不能认同正确的道而认同错误的道。人的普遍心理都是不愿放纵自己而坚守他不认同的来排斥自己认同的,即必然会坚守他认同的。既然他认同的是错误的道,他用这种观念来取用人,其选择标准必然合于不守正道的人,而不合于坚守正道的人。他用这种不合正道的观念与不守正道的人来评定守正道的人,必然颠倒是非,这正是祸乱的根源,那又怎能理解守正道的人呢?相反,如果心懂得道,就能认同道,认同道就能坚守正确的道而排斥错误的道。凭着他坚守正道的观念取用人,其选择的标准必然合于坚守正道的人而不合于不守正道的人。凭着他的正确观念与坚守正道的人评论错误的道,就能把社会治理好,那又怎么担心不能理解守正道的人呢?这里的意思是说,只有懂得道,才能掌握判断道与非道的标准,才能正确地知人论事,也才能按道的标准来正确地使用人。文中前后用“夫以知”和“何患不知”作反问式论断(见下面原文),由于“知”的对象不明确,从而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其实正如张觉所说,“知”的对象是“道人”,即守正道的人,这样就前后意思连贯而条理分明了。由此可知,荀子之所以坚持要懂得道,其最终目的是要懂得使用守道的人。那么人的心是凭什么懂得道的呢?那就是凭虚壹而静的认识功能。荀子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的认识功能作了全面的解释,所谓虚壹而静即是这种认识功能的高度概括。而他对功能的每一部分都是从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的。所谓虚,就是指心的接受功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显然,虚是指在已有认知和记忆贮存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能力。无藏,不能保存已获得的知识;无虚,不能进一步接受新的知识。藏和虚是接收功能的两个方面。所谓壹,是指心的选择专精功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壹,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这说明壹是指在兼知外物的基础上,对外物作出专一的选择而加以精研的能力。无两,不能广泛地了解知识;无壹,不能重点掌握所获得的知识。两和壹是选择功能的两个方面。所谓静,是指心的思索功能。“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这说明静是指在胡思乱想或粗浅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静深入的思考,和对思想进行综合加工从而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无动,不能进行思考;无静,不能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动和静是思索功能的两个方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哪些史书中记载有柳永的红颜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

  • 历史名人与纸土谈兵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赵括,不过最近,我看了西风烈这部电视剧,不是赵括太差,关键是白起太强,赵括,虽然经历不是很多,但是也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错就错在了,他遇到了一生没有败绩的白起,对手如果不是白起,肯定就没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了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讲的是那两位历史人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项羽勾践整副对联可解释为: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这是颜迈为了赞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赠送给他的一副对联,张于蒲的书斋聊斋中。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

  • 金华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崇敬军人,宣传将军。金华历史上名人很多,最有影响力的还真不好排名,因为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今天介绍几位金华籍的解放军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也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是:△沈滨义,籍贯浙江义乌,解放军中将。1944年12月出生,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

  •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入木三分的主人:王羲之王羲之历任秘书、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

  • 草木皆兵,的历史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一、草木皆兵的历史人物是:苻坚二、《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苻坚。草木皆兵,读作cǎomùjiē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

  • 谈谈你喜欢的历史人物,你觉得有哪些,为何喜欢他们?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之所以毛泽东主席伟大,从根本上是为广大群众利益出发,在毛泽东时代,老百姓一封信,可以解决一个大问题。执行政策,没有人敢打折扣,主要是教育工作做到家。毛泽东主席,不但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教育家。毛主席的著作,语录,深入人心,而且得民心,毛主席逝世几十年了,大多数人民很怀念他。毛主席伟大,真伟大!在

  •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说的是文笔,那就更偏向于作家本人的灵气、天赋了,这跟大部头还诗小文章没什么直接关系,大部头更侧重于考量作者文字整体的掌控能力,驾驭能力,和故事情结的架构,更侧重于厚重,浓度。我们来打个比方,就是金庸和古龙,长篇大作,金庸史学功底深厚,故事情节架构很高,复杂,有浓郁的家国英雄情结;但是呢,单论文笔

  • 商鞅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灭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商鞅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就必须死,这是时代的命数也是商鞅的命数。变法使得罪了秦国所有的贵族,大家对他恨之入骨,然而旧的贵族一时半会是铲除不了的,他们依然在朝堂上,秦法已经深入人心,只要不犯法,是杀不了他们的。假如商鞅不死的话,这些贵族尚在,变法势必中断,则变法就失败了。要想变法继续持续下去,最好的办法

  • 关于古代历史人物伯牙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现湖北荆州人)。经过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