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做事最怕认真二字,我们在工作与学习中,如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事,终会有那么成功的一天.
下列成语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三顾茅庐:刘备四面楚歌:项羽七步之才:曹植入木三分:王羲之马革裹尸:马援约法三章:刘邦司马青衫:白居易闻鸡起舞:祖逖投笔从戎:班超指鹿为马:赵高请君入瓮:来俊臣(处治周兴)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宗元孺子可教:张良高山流水:钟子期东山再起:谢安乐不思蜀:刘禅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多多益善:韩信洛阳纸贵:左思
四面楚歌写主角是什么?初出茅庐?入木三分?还有..
四面楚歌(项羽)初出茅庐(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煮豆燃萁(曹植)破釜沉舟(项羽)纸上谈兵(赵括)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围魏救赵(孙膑)草船借箭(诸葛亮)完璧归赵(蔺相如)卧薪尝胆(勾践)负荆请罪(廉颇)毛遂自荐(诸葛亮)闻鸡起舞(祖逖)三顾茅庐(刘备)望梅止渴(曹操)图穷匕见(荆轲)
成语的历史主角
四面楚歌----项羽三顾茅庐----刘备望梅止渴----曹操图穷匕见----荆轲闻鸡起舞----祖逖卧薪尝胆----勾践完壁归赵----蔺相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围魏救赵----孙膑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破釜沉舟----项羽煮豆燃萁----曹植背水一战----韩信入木三分----王羲之初出茅庐----诸葛亮负荆请罪----廉颇毛遂自荐----毛遂凿壁偷光----匡衡
曹操在年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年轻的时候,真如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点评前半句说的,是个具有着正义感的英雄能臣。
曹孟德22岁举孝廉,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一个首都一个区的片警的头头。
当时洛阳的达官贵人很多,所以京官难做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热血青年曹操正义感爆棚,做其事来铁面无私,所以京剧里给这位弄个大白脸我觉得有点不太公平,至少在青年时期,是个黑脸。
有一次,曹操带兵丁巡夜,此时已经宵禁,却有个大宦官的侄子在街上随便乱窜,曹操当即就叫人把这个人抓了,手下提醒,这个人惹不起,后台老硬了。
曹操不管这套,依法办事,宵禁外出,杖责五十,结果这个人不经打,给打死了。
这个事情一传出去,着实把这些官二代们给吓坏了,从此在洛阳北部是不敢再造次,但是,达官贵人们却不肯罢休,明里治不了你,就暗里,于是不久,曹操就被调到了顿丘做官,远离了政治中心。
不久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的机会来了,面对黄巾军,曹操不为所惧,靠战功做到了济南相,在当地依旧一副铁面无私的样子,当地治安一时间大好,经济状况也跟着上去了。
但是,不久,董卓专权作乱,曹操一片赤诚之心,辞官回乡,起义兵讨伐讨伐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以显赫身份成了盟主,但是到了真正讨贼的时候,只有曹操毅然率领自己的5000人马与董卓决战,其他诸侯则在酸枣饮酒作乐。
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但是曹操依旧寡不敌众的败退会来,看到诸侯还在寻欢作乐,说了一句“竖子不足以谋”,就回了河内郡,发展力量,在未来的群雄逐鹿中胜出。
可以看得出来,曹操在迎献帝回许都,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前,都是正义而刚正的人。
就算是他将天子迎到许都后,也没有像一些野心家那样马上推翻了皇帝自己称帝,这是作为“奸雄”的谨慎,也是青年时“能臣”抱负的写照。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想要了解真实的曹操,你需要一本《三国志》,曹操的传记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年轻的曹孟德是机警少年,少侠,我们来看原文: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曹操少时,任侠放荡,没有什么事干,表现的放荡不羁。当时的人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只有梁国乔玄,南阳的何觉得他是拯救天下大乱的治世之才。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从此跨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