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代有人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丢了性命,你对清代的文字狱有何看法?

清代有人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丢了性命,你对清代的文字狱有何看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30 更新时间:2024/1/24 14:04:59

满清在入关前,是一个游牧民族,处于奴隶社会,得到了天下后,是非常的不自信,所以,满清实行了杀戮政策,杀戮之后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就是直接使满清与世界彻底脱轨,无法接触到西方世界工业变迁的洪流,使原本处于世界巅峰的国家逐渐沦为侵略者们眼中的一块肥肉。可以这样说,后来发生的打着各种旗号的侵略战争,以及让满清所有尊严扫地的各项条款,都与“康乾盛世”遗留下来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自信原本是一个强国君主的必备素质,可是,当过度自信直至变成自负后,统治者的目光就此停滞不前,直接造成了闭锁政策的推行。

康熙之后,国家愈发稳定,雍正、乾隆两朝逐渐瞄准了知识分子,他们认为目前能够撼动政权的只有这些“有气节”的文化人,所以,不惜施行“文字狱”整顿文化思想。在这一时期,无数有骨气的读书人死在屠刀之下,文化人才越来越少,官场越来越昏腐,满清朝廷很难再补充“新鲜血液”,反而混进来无数趋时附势的官员,使得此时的大清朝逐渐陷入封建思想独断朝纲的恶性循环中。

其实,中国的文字狱古已有之,历朝历代屡见不鲜。《汉书》记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曹魏末年,嵇康因写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权臣司马昭“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太武帝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

在康熙亲政前,对于朝廷里的大小事务始终无法插手,可康熙始终从旁蓄势待发,康熙八年皇帝亲政后对朝中事务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这场“新皇上任”的三把火中,康熙特别调整了对汉族文人的约束,防止由于“文字狱”泛滥导致人才流失。从康熙亲政后四十年间,仅发生过一起有关“文字狱”的案件。可以说,康熙统治期间文学界是很轻松自由的,许多前朝遗臣甚至在这一时期着手编撰明朝旧史,其中,有些作品中用到了“夷狄”、“异类”等词。康熙并未当回事,甚至,还进一步放宽“文字狱”的标准:但凡古刻文卷,里面出现现在的国讳不要禁止,里面出现清、明、夷、虏等字的时候无须避讳。康熙统治时期发生的大规模“文字狱”案,基本都是文人之间互相栽赃陷害所致。

雍正登基后,对知识分子的管制开始变得严格,“文字狱”案件的发生也逐年增加。在年羹将军被雍正赐死后,紧接着就发生了两起“文字狱”案件,两位涉案者全都是年羹尧一派的余党。钱名世和汪景祺二人就这样成了“文字狱”罪犯的典型,雍正借此机会给全国各地的文人一个威慑,并开始着手搞一场全国文人的“洗牌”运动。

由于雍正对待文人的口碑太差,乾隆登基后曾试图改善满清统治者在文人圈中的形象,全国文禁被放松了十余年。可是,在乾隆十六年后,卢鲁生和刘时达伪造孙嘉淦奏章一案事发,原本这两位涉案者,伪造奏章的目的是阻止乾隆南巡,毕竟,皇帝老儿南巡太过劳民伤财了。可乾隆并不这么想,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伪造奏章可是犯上欺君的大罪。最终,乾隆一路调查下去,竟然发现全国各地都有这份伪造品的传阅,乾隆终于明白自己南巡的举动是多不得民心,所以,也不好意思继续彻查下去,最终将两名主要涉案者处斩,草草了事。虽然,解决了两个伪造奏章的小官,但这份假奏章能够传遍全国背后肯定有幕后推手存在,这个幕后推手才是乾隆心中的大患。此时,多疑的乾隆最终重新制定文禁,大兴“文字狱”,打算揪出所有反清文人。在乾隆铲除鄂尔泰党羽的过程中,更是将文禁玩转的极为顺手,以《坚磨生诗抄》一书斩掉了胡忠藻的脑袋,又开始借一首《塞上吟》逼得鄂昌自杀,使鄂尔泰势力瞬间垮台。据有关统计,乾隆时期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起案件的案犯被满门抄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

由此可见,康乾盛世中的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统治期间,君主专制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步,文人的生存空间一度降低,雍乾二帝这种缄万民之口的手段,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大摧残,对中国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赵云赵子龙,数百年来一直是有口皆碑、最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三国英雄,甚至相当程度上可以去掉「之一」。但凡有关三国的小说、戏曲、影视、游戏,赵云通常都被设定为剧情众多、能力超卓的重要人物。而随着21世纪网络的发展,知识的普及,大众需求也自然会跟着提高层次。因此,当一些读者发现真实历史《三国志》记载的赵云,

  •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到底有没有妻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有!因为柳永后来当了余杭县令!在以孝道做为最高伦理标准的社会里,男人不结婚只能是结不起婚,或法律上允许不结婚。否则一顶不孝的帽子落下来,谁都受不了!何况是官员!没有妻子就意味着“无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依照宋朝的婚姻法,妾是不能成为妻的,否则要判刑三年。做为官员,可以有妻无妾,但不能有妾无妻

  • 作为武将的赵云,历史形象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虽然在演义中对赵云有极大的神话,但也并不意味着就是现代人认为的“保镖”、“没有战功”、“战绩平平”。只不过是演义侧重突出强化的是武力,而历史上赵云是以将领的品质才能而闻名。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赵云的评价是:“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陈寿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 胸有成竹的历史主角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典故】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

  • 成语 (破釜沉舟) 相关故事( ) 相关的人物(项 羽)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项羽【成语】:破釜沉舟【拼音】:pòfǔchénzhōu【zdic.net汉典网】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

  • 金华历史上都出过哪些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在头条曾回答过此类问题,在此再写一部分我们义乌历史上出过的名人以作回答。颜乌:据说是秦朝时期人,以孝闻名于世,西汉刘向《说苑》记之。杨茂:从东汉光武帝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杨乔高祖。杨乔:东汉尚书,汉桓帝爱其才,召他为女婿,不肯接受,绝食七日而卒,明代方孝孺曾作文大赞杨乔。杨璇:杨乔弟,

  • 王羲之的字何以能“入木三分”?读了“入木三分”之后有什么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唐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做事最怕认真二字,我们在工作与学习中,如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事,终会有那么成功的一天.三顾茅庐:刘备四面楚歌:项羽七步之才:曹植入木三分:王羲之马革裹尸:马援约法三章:刘邦司马青衫:白居易闻鸡起舞:祖逖投笔从戎:班超指鹿为马:

  • 哲学,像《易经》之类,有什么现实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呢。如果你好好读过几本哲学经典的话,相信你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当然可以简单的回答你一下,哲学是人类追求智慧的态度和产物。只要是一个理性个体,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哲学就是这些好奇者的研究和研究成果。不过呢,你举出的《易经》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典型的“哲学”作品,但可以说是

  • 哪些史书中记载有柳永的红颜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

  • 历史名人与纸土谈兵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赵括,不过最近,我看了西风烈这部电视剧,不是赵括太差,关键是白起太强,赵括,虽然经历不是很多,但是也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错就错在了,他遇到了一生没有败绩的白起,对手如果不是白起,肯定就没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了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