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丁强
评价一个人,要在看这个人做了什么,有些什么样的成就的基础上,尤其是历史人物。
高欢,北齐王朝的实际创造者,又一个曹操式的人物。原为北魏权臣尔朱荣下属,尔朱荣被杀后掌握北魏北方鲜卑六镇,公元532年,高欢率3万军队与尔朱兆20万大军在韩陵山(河南安阳东北)激战。高欢打败7倍于他兵力的尔朱兆,成为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同年,高欢攻占邺城(河北临漳),废节闵帝,立孝武帝。高欢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次年,高欢北伐尔朱兆,尔朱兆战败在今山西离石上吊身亡。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皇帝为了脱离高欢的控制西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小皇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高欢控制东魏政权达16年之久,后其子高洋取代其地位建立北齐,追高欢为献武皇帝。
在掌握东魏政权的16年内,与一生之敌宇文泰相比,其实是占据优势的。可是几场大战,不但没有灭了宇文泰,反而西边越来越强,最后是北周灭了高欢后代的北齐。
根源可说是在高欢时期就种下了。东魏境内鲜卑和汉人矛盾尖锐,高欢作为鲜卑化的汉人,在鲜卑与汉人间反而加大了这种矛盾,鲜卑人为军事贵族,不事生产,而汉人只能接受剥削。反观宇文泰的西魏(北周),将属下汉人与鲜卑人拧成一股绳,,造就了影响中国历史三四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
加上高欢的后代神经病比较多,当政期间奇葩遍地。高欢的北齐在历史上的地位就不咋地了。
高欢比较严肃,足智多谋,治军也很严肃,尊重文化,善于用人。北魏分解之后虽然掌握半壁江山,一直没有称帝。
“二十四史”中的《魏书》,为何被骂为“秽史”?
一;《魏书》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魏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史书;编纂者是北齐史学家魏收;该书时间跨度从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期;
主要记载了北魏的历史;《魏书》浩繁巨制,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在传承过程中散轶了不少,因此有些内容是其他人补集的。
二;为什么有人诟病其为“秽史”呢?
古代的北朝时期(439-58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曾经先后出现过五个朝代,即“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和北周”;
二十四史又是如何记载这些朝代的呢?
《魏书》记载了北魏和东魏史;《北齐书》记载北齐史;《周书》则追记了西魏以及北周史;
由于《魏书》的作者魏收是北齐的史官,所以他就以东魏、北齐为正统,将西魏三帝排除在史书之外;
说白了,魏收在编修皇家史书时还“太年轻”,只有二十六岁,不谙世事将魏氏家族甚至远房亲戚都纳入史书,对其他人则只字不提而犯了“众怒”;
另外,魏收对“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南朝”也颇有微词,称其为“岛夷”(说白了,他认为南朝也算不上是“正统”)。
因为完全是个人原因,魏收在编修史书时酬恩报怨”,丝毫不像前人比如《史记》作者司马迁那样客观公正,因此《魏书》才被称为“秽史”;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以“收书不实”为名,下令由魏澹、颜之推另行编撰;隋文帝死后,隋炀帝又下令让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另行编撰,书名亦为《魏书》;但是,对魏收的《魏书》仍然以“秽史”称之。
三;《魏书》的历史地位?
尽管有争议,但是今天的史学家仍然没有全盘否定;仅仅是《魏书》实际上我国第一部记载少数历史的《史书》这一点,她的历史地位就不可否认(魏书详细记载了鲜卑拓拔家族历史渊源)。
《魏书》的编纂者魏收,人品显得很成问题,口碑更是相当之差。东魏(534-550)初年,魏收曾以通直散骑常侍的身份,作为王昕的副使一起出使南梁。外交官本就代表国家形象,加上南北朝对峙的背景下使节表现也牵扯到南北两朝文化高下的问题,实在是“外交无小事”,自当谨慎小心。
可是魏收生性孟浪,喜好声色之娱,因此人送外号“惊蛱蝶”。他到了梁朝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居然毫无顾忌地买卖侍婢入馆寻欢,使得梁朝馆人员都为此受到牵连而获罪受罚。
除了举止轻佻的“小节”之外,魏收还有性情偏执、心胸狭窄的性格缺陷。当时他与河间邢子才、那子明和魏季景三人并称文章才俊的“大小邢”和“大小魏”。其中的魏季景不仅“所学有文才,弱冠有名京师”,论关系述是魏收的族叔,于情于理,魏收对他总该客气三分。
谁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有一次,有人当面将其叔侄二人并称,魏收居然回答,“以从叔见比,便是耶输之比卿。”所谓“耶输”,乃是时有名的愚痴之人。其不屑不逊之态,溢于言表。
至于《魏书》,也与其作者一样蒙上了骂名。早在魏收其人尚且在世之时,便已是“众口喧然,号为“秽史””了。这一说法自从出现之后,经历了千余年而不衰,堪称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桩“奇案”。
到了清代乾嘉年间,“考据学”兴盛,赵翼写作《廿二史札记》时,更是对《魏书》做出了盖棺论定式的评论:“(魏)收之书趋附避讳,是非不公,真所谓“秽史'也。”
“秽”者,“不净也”。《魏书》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令人生出如此厌恶之心呢?就拿《北史》专门举出的两个例子来说,其实《北史》作者李延寿自己对阳固的评价也很高,所谓“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居官清洁,家无余财,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既然如此,魏收为这样的贤明之士作传记,自然是史官职责之所在,理应如此了。
再说镇压北魏六镇大起义(524-529)的刽子手尔朱荣。此人野心膨胀,觊觎皇位,发动“河阴之变”(528),沉杀太后和少帝,屠戮衣冠之士,堪称乱臣贼子的典型。
因此在封建社会的口碑的确极差,清人蓝鼎元更为此愤怒声讨,“尔朱(荣)之恶可减,何传不可为佳?”看来魏收的罪证已然确凿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