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一,中华帝国西晋司马氏皇朝短暂统一中国后,由于过度复辟分封制等,破坏了秦始皇帝制定的文明大一统国策,加上儒教重男轻女等礼制羁绊,皇族内部争权夺利,中央集权难以持续,八王之乱凸显汉族司马氏统治集团已经分崩离析,不能维护和保护中华文明统一与发展。西北各少数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看到中原虚弱、内乱,有机可乘,纷纷起兵造反和进犯,造成了五胡乱华大分裂、大流血、大动荡的历史局面。由于华夏族始终占据人口优势、制度文化优势、农耕文明优势,羯、氐、柔然、鲜卑等中华少数民族除了暂时占据军事优势外,并不能靠屠杀、压迫华夏汉族和其它异族就能实现入主中原、称霸中华的天下共主愿望。长期战乱纷争,人心思安,渴望和平,作为侵略者、占领者的游牧民族,不得不主动与汉民族进行文明的融合。
这是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
第二、北魏建国是西晋统治者与古老的鲜卑族拓跋部落合作的结果。鲜卑族拓跋部从大兴安岭东麓一路南迁,部落领袖拓跋猗卢帮助西晋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前秦灭亡代国后也想统一华夏,结果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前秦瓦解,拓跋趁机复代国,改国号魏,称皇帝,通过兼并战争,灭大夏、北燕、北凉,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北魏想稳固在北方的统治和结束中华文明南北分裂的对峙局面,单靠鲜卑族和原始游牧文明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实现融合发展。5岁即位的拓跋宏的母亲冯太后是一位谙熟中华政治文化的伟大政治家,她代替幼主执政期间,有条件任用汉臣,推行汉化改革。
这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北魏在维护土地国有制的同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恢复农业生产,提高了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废除宗主都护制,推行三长制和租调制。宗主都护制类似于分封制,留有原始部落民主制和奴隶主贵族专制弊端,不利于中央集权和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实行三长制,通过编户齐民,建立健全基层政权组织,遏制了贵族和地主对土地和人力的私有化兼并,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租调制也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整顿吏治。从冯太后开始就建立了完善的官制(九品十八级三十阶),实行俸禄制,中央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控对各级官员的人事权、奖惩权,这有利于政权统一,也抑制了过度民主化造成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烈爆发。
第四,迁都洛阳,主动汉化。北魏建都平成(今山西大同),地理上属于北方寒冷干旱地区,远离当时的中华文明中心中原地带,不利于掌控和影响四面八方。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和习惯势力以独立性为名,掣肘文明进化和民族融合,最终必然导致政治落伍,人心思变。拓跋宏迁都洛阳,禁胡服,改中装,断北语,学中语,改复姓,定族姓,鼓励少数民族与华夏汉族通婚,改变游牧生产,学习农耕文明,移风易俗,极大地促进了中华北方民族的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华帝国北魏政治家冯太后、拓跋宏母子先后推行的汉化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等诸多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与以农耕文明为主、制度文化先进、地理条件优越的华夏主体汉族的大合作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强盛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促进了北方各族从原始部落制和奴隶主贵族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转化,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后代文明发展和北朝统一南朝重新实现中华大一统,奠定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说到民族融合,我们就不能不提到魏孝文帝的改革,说到改革,就不能不想到几个关键词,均田制、汉化政策和迁都。那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具体是什么内容呢,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兴师动重费尽心机的要迁都呢?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背景改革是什么?作为一个词语,指的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当旧的东西落后了,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的时候就要进行革新。
首先,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考查北魏的历史,他最早生活在大兴安岭,后来不断南迁。
在西晋时建立代国。后来,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前秦瓦解,取得独立,建立北魏。此后,终于统一北方。在这个背景下,他势必要加强对北方的统治,与南朝相抗衡。
其次,这是矛盾斗争的结果。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求发展。我们考查北方,它经历了五胡乱中原的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地方土豪势力割据,而做为这样无论从政治经济上都影响到了北魏政权的巩固。所以就必须采取措施稳定秩序。再有就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鲜卑贵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和军事管理。鲜卑人高人一等,称为国人,他们有特权,并且免除赋役,欺压汉人。这样就造成了民族矛盾的尖锐化。而另外,鲜卑贵族内部也有矛盾,拓跋和拓跋焘就是在内斗中被杀的。所以,不改不行了,如箭在弦上。
内容均田制
首先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当时由于战乱的历史背景,一部分土地荒芜,没有主人,人们形容当时“中原萧条,千里无烟”国家就把这些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人耕种,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可以继承,口分田死后归还国家。农民耕种土地要缴纳赋税和服役。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自然会努力耕种,这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
三长制
这个措施就是针对豪强地主的那些坞堡,他们割据一方,后来有了宗主督护制,这严重影响了北魏的中央政权。于是,486年就开始实行三长制。哪三长呢?邻长,里长,党长。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这样户口制度就建立起来了,国家依此催税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也消弱了地主豪绅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班俸制
北魏初年,吏治混乱,他们都是俸禄自筹,这样他们随意欺诈百姓,腐败横行,也对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国家的税收也受严重影响。484年,就规定实行班俸制,就是说,你的工资不需要你去和人民直接索取了,国家给你。这样,就规范了官员的行为,促进了廉政建设。第一年,就有40多个赃官被处死。
迁都
这个事不好做,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呢,背井离乡到中原去呢?但是,当时的情况太复杂了,原因有很多方面,逼着孝文帝非迁都不何。有孝文帝自己的原因,从小跟着冯太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听说洛阳文化底蕴深厚,就想着那里,才是自己应该待的地方。再说那里也是古都,几朝在那里定都。而这平城太闭塞,环境也不好。环境这就是外因。平城地理气候不好,粮食成了大问题。还有就是这里的贵族保守,要想改革就得离开这里。总之就迁都了。从平城到了洛阳。
汉化493年,开始实行汉化,改汉姓,他姓元。其他的贵族也同样要改姓。禁穿鲜卑服装,着汉服。说汉话,重用汉人为官。这个决心是很大的。为此,他大义灭亲,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元恂。
对于汉化,后世观点不一,有人说适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有人说,他本民族的精粹丢掉了,只学了汉人的一些糟粕。
历史意义魏孝文帝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他在历史的潮流中,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政治上的三长制、班俸制,经济的均田制,建设发展洛阳,都促进了中化文化的发展,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方面。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他的改革精神,也彪炳史册。做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改革家,他能在贵族的强力反对下,有勇气和魄力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动力。
再次,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历史上有好多的民族后来都融入了汉族当中,所以对于鲜卑人的孝文帝,应该看到他的积极作用,巨大贡献。
斯人已逝,但是做为一代帝王,改革家,他为了巩固政权,发展民生,抛弃民族偏见,实行革新图强,对于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我们应该记住他的功绩。
关于孝文帝的改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