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以纪传体体裁,帝王为本纪,诸侯为世家,贤臣名将、奇人异士为列传。项羽虽非天子,但是秦亡至刘邦称帝期间,项羽事实上是天下共主,故用本纪记之。吕雉虽非天子,但是她代天子行政,有国主之实,故以本纪记之。李广没有获得侯爵,他没有成为诸侯,故不用世家记之,而是用列传记之。李广虽非诸侯,但也是名将,用列传记载他十分符合礼制
值得一提的是:秦末汉初,诸侯国的国君都是王爵,获得侯爵虽然也称诸侯,但却是没有封国的诸侯。有封国的诸侯都是某某王,因此韩信由齐王变成楚王,由楚王变成淮阴侯,最终韩信也是以列传的体裁记载的。
细分析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来说原因大体有两点,首先他们虽然没有这个名头,但有这个事实,比如项羽虽然不是帝王,不能写入专门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中,但在诸侯灭秦时项羽占据主要功劳,之后的分封天下时项羽享有实际的帝王权力,他就是那时的天下共主,所以司马迁把他写入本纪也不算僭越。
至于吕后在刘邦去世,汉文帝登基之前的这段时间她就是实际上的帝王,李广虽然至死都没能获封侯爵(他没能封侯不仅仅是帝王的原因,他自己的问题也很大,对此不做讨论),但他的功劳封侯确实是绰绰有余的,司马迁以他们的表现来写确实也可以,所以这才有了在《史记》中他们与自己所获名头不相符合的情况。
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虽然遵循历史但有时也会超出历史,这就涉及到第二点《史记》的著作性质问题,这点我们要明确《史记》不是官修史而是司马迁个人的私修史,既然是个人私修史自然会参杂著作者的感情,因此这才有了司马迁的僭越之举。
不过僭越归僭越,但毕竟也是事实,所以后世也默认了司马迁所写。
史记中的人物简介,谁有?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寥霭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高祖为人奸诈,流氓,无耻,卑鄙。但善用人,终统一天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太仁慈,而且不可谏,不信别人,太多杀戮,终自刎乌江。夏本纪太略,无人可分析。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王。项羽多虑,喜欢怀疑别人。所以败给高祖。太史公笔下生花,不被世俗所污染。高祖虽残忍,但任人唯贤。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王。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公孙弘、主父偃都以伐匈奴,通西南夷为非,曾上书谏止,他们二人传记列在卫青、霍去病之后,接着是《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传记在《西南夷列传》之后,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使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