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著道德经都是教人向善的,他所描述的有很多都是让人们怎样行事,怎样做事,怎样为人父,怎样为人母,怎样为人子,把道德仁义奉为做人的标准,能够读懂这篇名著的人,他所涵盖的领域很广泛,涵盖的内容也很多,从许多问题的本质进行了引领,领会其中含义的本质,也说明了这个人的各方面修行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准,道德经的根本就是做人善良,触发人的心灵向善。告诉人们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人的心灵深处教化人行为举止,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诵读的一本名著。如果有时间看一看。对我们的思想境界还是有很大改善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这也是老子为人类的发展和思想进步做出的特殊贡献。
真心诵读,以修行之心参悟,终会有所得的
你是怎样领会到中国哲学那些微妙东西的?
″中国哲学?中华传统文化里就没有″哲学这玩意儿!中华文化是经学、易学、儒学、理学、道学……哲学概念是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有影响力的旧知识分子们从日本借来的西方概念,硬套在中华文化头上,借西洋的放大镜,硬性解读中华先贤思想的产物。但凡有一点儿中华文化基础常识的人,是不会如此使用这类概念的,因为中西文化不同!用西洋的概念分析中华思想,或用中华理念解读西洋认知,都是机械唯物论!!
另:中国最古之书五经之一的《尚书》在″洪范″篇中说:明作哲,聪作谋。也说明:先贤在三千年前就指出所谓″哲是人“明”的不同方式,而不是,而不是,而不是西洋的″学″问!
中国哲学微妙的东西就是四个字恰到好处。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都不约而同非常默契的遵守着这样几个字的底线多一分嫌多,少一分不足。
比如说儒家率先提出了“性本善”,可是后代儒家觉得人性绝不是只有“善”的一面,如果人生下来就是“善人”,那么就无需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了;
于是乎,“性恶”又大行其道再后来的儒家就找到了一种办法在“善”“恶”之间找平衡这就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修身”(修身不同于修炼)。
老子主张“无为”;那么,无为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做呢?当然不是。所谓“无为”,准确的理解也是“恰到好处”的“为”,也就是“知足”。
佛教进入中国,慢慢也被“汉化”了;其中重要的表现仍然还是“恰到好处”比如禅宗的“不立文字”佛经可以诵读,不过无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恰到好处”的哲学思想无处不在,比如说烹饪技术吧,酸甜苦辣咸,缺一不可;不过高明的厨师应该懂得什么叫做恰到好处。
再比如说中国人的审美观,所谓“美女”“帅哥”的标准是什么?也不外乎所有的面部器官长得恰到好处只有眼睛或者嘴巴长得好看,其结果就会“辱没”美女帅哥的称呼。
中国人过日子讲究“家和万事兴”;只是“家和”的程度也是“恰到好处”如果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融洽,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没有矛盾,这样的家庭说不定多少暗流涌动,自有哪一天火山爆发。
悟空回答问题,也必须“恰到好处”;比如说字数的控制,太少了不行,太多了没有必要;如果合适,可以配上一副插图;但是图片也应该恰到好处。
吃饭睡觉,待人接物,与团队一起活动都有一个原则,那也是“恰到好处”凡事不要太过,过犹不及吃多了撑得慌,吃少了容易低血糖。
与同事保持一定距离,既不要拒人千里之外,也不要过从甚密;说话不要太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这同样还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