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后墨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名实观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根本观点。面对春秋时名实相悖的现实: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老子提出名的相对性问题,指出“道常无名”。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名家从合同异与离坚白两个方面论证概念同具体事物的关系,分析了事物及其概念的异同关系。后期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名指名词、概念,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因反映的社会政治利益和所处的认识发展阶段不同,对名实关系有着不同理解,展开过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的发展。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孔子的‘正名’理论孔子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所谓正名,就是辩正名称、名分。孔子以周礼为尺度,以理想的名去匡正现实,要求人们正其名,言其顺,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主张为君的应该象个君的样子,为臣的应该象个臣的样子,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孔子的正名思想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意义,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和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晚于孔子的墨翟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认为仅仅知道名称,还不能算是有知识,重要的在于能认出名所指的实来。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他却不能正确地选取白或黑的东西,这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的缘故。‘名家’在孔子和墨子的时代,名实问题虽已提出并进行了讨论,但它尚未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问题,只是作为哲学家们论证政治思想的一种手段。到了战国中后期,认识本身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名实问题便成为哲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出现了一批以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家,即名家。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批学者,第一次从认识论角度对名实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认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强调先有事物的形体,后有事物的名称,名称要与事物相符合。他们还指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认识的社会效果则是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稷下学派的这些观点,引起了以后许多哲学家们的重视。名家学派的惠施主张合同异,在对事物及其概念的分析、考察中,过分夸大名的相对性与可变性,得出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的相对主义结论。而名学的另一代表公孙龙则主张别同异,过分强调概念之间的差异性与独立性,得出了白马非马的形而上学的结论。后期墨家发挥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认为名和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举,拟实也。他们还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特殊概念和个别名称三类,指出它们和客观实在的关系分别是: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这就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名实观。荀子唯物辩证地解释‘名实’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对名实问题作了比较正确的解决。他总结了前人的得失,对于为什么要有名,为什么会有同名和异名以及怎样制名,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对于如何运用名来表达思想,进行辩论,以及解决名实问题的社会意义,也作了比较深刻的阐述。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原则,认为名为实所规定,名是用来说明实的,故同实者同名,异实者异名;客观事物有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区别和联结,所以概念也有共名、别名、大共名、大别名之分;什么实用什么名,什么名代表什么实,并非一开始就是固定的,而是约定俗成的,肯定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荀况还将当时名家各派在名实关系上的种种混乱,归结为三惑,并一一予以剖析:①惑于用名以乱名,即用自己特定的名或名的特定含义,去乱大家公认的名或名的一般含义;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②惑于用实以乱名,即用个别事实去乱一般概念,以偏概全;③惑于用名以乱实,即违背大家共同使用名词、概念的习惯,利用名词、概念的不同来抹煞事实。荀况对三惑的批评,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当时名辩思潮中的形而上学和诡辩论倾向。
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