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历史背景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51 更新时间:2024/3/22 16:47:42

1政治:从奴隶制社会后期过渡【春秋战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社会【秦朝】,巩固和发展【两汉】。土地完全归天子诸侯等奴隶主所有,平民地位低,高于奴隶,奴隶完全为奴隶主所有。两极分化严重,刑法严峻,社会发展,思想进步导致奴隶制瓦解,过渡为农民在土地耕种,向封建主缴纳赋税,服徭役。并且有人身保障。2经济: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保证了地主可以剥削兼并占有土地农民。手工业,畜牧业,商业发展迅速,后重农抑商。3文化: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以儒为体,以法为内。华夏,汉族形成。4疆域:大一统到几百千个分裂小国到七国战国到秦汉,主要还是在河南河北,江淮以北,巴蜀和辽东一小部分。

请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任意一个重要人物或事件为题说明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2000字

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任意一个重要人物或事件为题说明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论文:评价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论文:评价秦始皇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初历史详细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分封制出现了很多统治阶级的纠纷,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诸侯国都在为统一全国而努力,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个实力兼并其它国家,直到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出现,秦朝走向富强,最终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国家,秦朝实行法家思想,暴政统治,人民揭竿而

  • 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 () () () ()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两种说法:一般倾向第一种1、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2、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原因1、周王室势力衰落2、新兴势力兴起3、战争决出霸主4、最根本的是隐藏在战争背后的生产力发展等经济原因。历史作用春秋五霸时期众多的诸侯国大部分是由周天

  • 关于秦汉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阿房女应该是虚构的,历史记载里没有其人。但若真有个类似的原型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秦始皇也是正常人,也会经历感情。至于鲜卑,之所以比较平和是因为它的发展水平有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集团,无力南下。游牧民族的力量在于组织性,有组织则强大,无组织则一盘散沙。鲜卑在东汉时尚在部落时代,形不成强大的组织,只是

  • 最能代表春秋战国历史潮流的是 长平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不全面,长平之战前,以赵国一国之力足以对抗秦国。此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可以说,长平之战拉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但是这场战争仅仅是一个转折点,而绝非代表历史潮流的事件。就像,你能说“三大战役”代表了清末民国的历史潮流吗。由此可见,此观点过于片面。我觉得引领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潮流的应该是葛之

  • 春秋五霸各自称霸的具体年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现在连春秋五霸是那5个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种说法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

  • 关于春秋五霸的历史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晋献公错(晋文公)晋文公在长平之战中击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错(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遂成为霸主。)后来楚庄王在打败秦军,成为中原霸主错(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

  • 编一份秦汉时期的历史大事年表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上台,赵高一等乱成贼子一手遮天,秦朝老臣蒙恬和扶苏,还有随后李斯被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梁带着项羽在吴中起兵,刘邦起兵在沛县正式起兵灭秦,各路叛军山头林立,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楚军大败秦军,秦军大将军章邯投降项羽,同一年刘邦进入关中咸阳,秦朝灭

  • 春秋时期建立的国家和历史大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平王迁都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王室衰微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

  • 秦王朝有哪些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决定秦朝命运的最著名的两场战争:1长平大战当时,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是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下了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结果败于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45万人被杀,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2巨鹿之战秦末的巨鹿

  • 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的著名战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长平之战,秦国杀死了赵国几十万人,也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长平之战,秦国在当时国力强盛,而秦楚都想一统百江湖。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