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喜欢西方哲学?学习西方哲学能带给我们什么?

为什么喜欢西方哲学?学习西方哲学能带给我们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107 更新时间:2024/1/25 0:14:01

楼上正解,补充一句,古人有云,“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广,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中国历史长河中,思想最接近西方哲学的,还是只有道家思绪,明白自己是多么无知。

“哲学”在古希腊语的原始含义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

简述古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2008年09月15日星期一22:56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一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1.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是哲学与科学息息相关,与宗教相互渗透、调和而又相互对立、斗争的历史。在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已经用宗教信仰和神话,通过感性的、表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诞生意味着人们的世界观主要是通过思维、概念的形式来表达的。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它从一开始便与科学结成了不可分离的亲缘关系,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当时,人们只是从总的方面观察自然界,而没有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和分析,自然科学的这种情况反映在哲学上就使古希腊哲学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古希腊早期哲学中的物活论(hvlo-zoism)思想便是这种渗透的表现;毕泰戈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乃是受了奥尔弗斯(Orpheus)教义的影响;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乃是奥尔弗斯教徒关于灵魂来源于天,肉体来源于地的教义的哲学表述,此外,他的许多重要哲学思想也往往不是用纯粹的思想、概念而是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达的;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就是把神看做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甚至原子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在强调神同自然和人没有任联系的同时,毕竟还在世界与世界的空隙中为神留下了一块地盘;到了古代哲学的后期,新毕泰戈拉派和新柏拉图派等更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哲学,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加之封建统治者把基督教会作为自己进行统治的最大支柱,西方哲学便又沉没于宗教之中。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科学也遭受同样的命运。如果说,在古希腊时期,特别是它的早期,哲学与科学尚未明确区分开来,那么在中世纪,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纪在哲学上的最大争论,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同宗教上关于普遍教会与地方教会、普遍教义与个人信仰、原罪与个人罪恶何者实在、何者从属之争,是相互渗透在一起的,而在这种渗透中,哲学从属于宗教。不过,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并非根本否认理性、思维的作用,它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从外在的权威即教会所解释的《圣经》出发,演绎、推论出事实,它在运用理性、思维为宗教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为后来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基本上结束了教会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认为理性真理与示真理各有其独立的领域。近代哲学中诚然有许多体系都渗透着宗教神学,但哲学与神学相比,思维与信仰相比,大体上是前者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以思维为他的哲学的最高原则和出发点,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是理性的宗教,在当时条件下是一种摆脱宗教的简便易行的方式,自然神论者的神必须按照理性或自然规律行事;莱布尼茨的神也只能服从理性的规律,与自然神论者的神有相近之处;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至于斯宾诺莎的神,则不过是披着泛神论外衣的自然之整体,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他的思想,实质上是反宗教的;休漠公开对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认为神的存在是无法像唯理论者那样用理性来证明的,他所主张的宗教只是出自人们生活和感性的需要;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更进而达到了公开的无神论和反宗教的结论;费尔巴哈(LudwigAndreasFeuerbach,1804-1872)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所提倡的爱的宗教根本不同于信仰神的宗教。西方近代和现当代哲学在与科学的关系方面也表现了一些特点。近代自然科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摆脱神学而取得独立的地位。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占希腊,哲学不是与科学合为一体,而是与科学有了明确的分工,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哲学思想便主要地不是寓于其他具体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等)的内容之中,不是寓于感性的、表象的材料之中,而是通过专门的哲学概念来表达。不过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问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近代和现当代哲学发展的阶段性是与近现代科学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的: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和数学演绎法;和自然科学的这种状况相适应,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过去那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动摇了,自然科学的这种状况反映在哲学上便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形态。从古希腊的素朴辩证法形态经过17-18世纪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阶段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形态,这一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和整个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相并行的。正因为近代哲学与科学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哲学对科学的方法做了概括,接受了科学方法的洗礼,所以近代哲学一般地说也很强调方法,既讲究形式逻辑,又联系科学所提供的事实,具有重分析、重体系、重论证与论据等特点。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笛卡尔和康德哲学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二元论者,并把上帝看作造物主。但笛卡儿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却是一个机械论者,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笛卡儿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儿的方法论对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他在古代

  • 古希腊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1古希腊文明2希伯来文明其中古希腊文明对自由对真理的渴求。。。都对后世影响颇深!哲学史中基本每个阶段都有他的影子,无论是本体论哲学知识论哲学还是近现代的分析哲学都是追求这些。

  • 日常事例中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按照词源有「热爱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早期,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

  • 荀子的人性化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部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非相》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

  •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

  •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人性本恶是荀子说的。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

  • 人性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人性论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为例【摘要】政治思想是影响国家治理的决定性要素,政治思想的选择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好坏,但无论选择何种政治思想思想,从本质上看,其前提是要多本国的国民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对人性作出合理科学的判断和假设,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选择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

  • 提出人性既善又恶的思想家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

  • 中国人性论主要围绕什么谈论人的本质?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思维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

  • 天人关系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