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荀子的人性化思想有哪些

荀子的人性化思想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69 更新时间:2024/1/25 1:48:44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部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非相》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是人之三不详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非相》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闻,必胜;知而好谦,必贤。《仲尼》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儒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王者者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王制》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劝学》公升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所以分也。《不苟》骄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摒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不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业。《君道》怏怏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譬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行也。《不苟》

概况:1.礼、法2.性恶论3.人定胜天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

  •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人性本恶是荀子说的。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

  • 人性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人性论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为例【摘要】政治思想是影响国家治理的决定性要素,政治思想的选择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好坏,但无论选择何种政治思想思想,从本质上看,其前提是要多本国的国民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对人性作出合理科学的判断和假设,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选择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

  • 提出人性既善又恶的思想家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

  • 中国人性论主要围绕什么谈论人的本质?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思维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

  • 天人关系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

  • 谁能解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

  •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

  • 天人关系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1、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2、另一部分人,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

  • 老子哲学思想及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