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按照词源有「热爱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早期,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广义的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具体定性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在古代东方是没有“哲学”概念的,“哲学”一词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概念。在日常使用中,“哲学”常常与处世学问、宗教信仰、统治术、权谋术、易经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围绕人性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的不同答案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大致有四种观点: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恶论,以儒家荀子为代表,荀子有“人之性恶,其善伪也”的论断。人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为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既善又恶论,代表人物是西汉的扬雄,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注明:这四种观点都不全面,唯有将其整合才会完整,人生而自然无善恶,后因社会而形成集合人性优缺点的善恶一体两面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