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242 更新时间:2024/2/6 3:55:07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义不帝秦』出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示坚持正义,宁死不屈。『顶天立地』出于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形容光明正大,气概豪迈。『脱颖而出』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歃血为盟』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订立盟约时,嘴边涂上牲口的血,表示诚意。『因人成事』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意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碌碌无能』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形容没有能力,无所作为。『前功尽弃』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表示以前的功夫完全白费。『难至节见』出于《藏书名臣传肥义》比喻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拔帜易帜』出于《史记淮阳候列传》比喻取而代之。『两鼠斗穴』出于《史记淮阳候列传》比喻两军相遇于险要而狭窄的地方,没有与会侧击的余地。『贫贱之交』出于《藏书虞卿平原君》指患难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刎颈之交』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友谊极其深厚。『知人不易』出于《藏书直节名臣虞卿平原君》指了解人不容易。『两虎相斗』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两雄像争。『不遗余力』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意为用尽全力。『吞炭漆身』出于《战国策赵策》表示下决心报仇泄恨。『排难解纷』出于《战国策赵策三》指调停双方争执。『因势利导』出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攻难易守』出于《藏书九国兵争》指古代军事家在双方条件相差不太远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四分五裂』出于《战国策魏策一》形容分散,不统一,不团结。『怒发冲冠』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气愤到了极点。『安如磐石』出于《荀子富国》形容稳固。『金枝玉叶』出于《元曲选纪君祥〈赵氏孤儿〉二》旧指皇族。帝王之家的子孙。『犹豫不决』出于《战国策赵策三》指拿不定主意。『弹丸之地』出于《战国策赵策三》形容地方很狭小。『舍本逐末:出于《战国策齐策》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只顾细微末节。『胶柱鼓琴』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对事物处理不当,失去应有的作用。『管窥锥指』出于《庄子秋水》比喻见识狭窄或片面。『嫁祸于赵』出于《史记赵世家》指祸害转移到别人身上。『市道之交』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有些人重利忘义,交朋友与市场买卖交易一样。『不翼而飞』出于《战国策秦策》比喻言语或消息流传得极快。『伤弓之鸟』出于《战国策楚策四》比喻受过惊吓变的过分胆小怕事。『以卵击石』出于《荀子议兵》等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矿日持久』出于《战国策赵策》意为空废时日,长久拖延。『利令智昏』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利欲使人头脑发昏,丧失理智。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出于《史记赵世家》比喻人才或事物的贵重,在于起作用而不在于数量。『清出于蓝而胜于蓝』出于《荀子劝学篇》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聪明人多次考虑问题,也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出于《史记苏秦列传》形容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三寸不烂之舌』出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形容能言善变。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出于《荀子王制》古时用以告诫君主要居安思危的意思。

指鹿为马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天天打尔虞我诈比林俊杰唱的那曹操还厉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总体就是围绕这个建议你去看看《左传》,那里面有春秋的历史,至于战国的,你可以看看《战国策》。

  • 春秋时期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拼音]bèichéngjièyī[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拾余烬;背城借一。”[例句]自以为用了背城借一的力量,必然有旋乾转坤的功劳。[近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垂死挣扎孤注一掷...[反义]重整旗鼓

  • 春秋战国的重要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齐桓公尊王攘夷,九驱匈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著《春秋》;百家争鸣;孟子、老子、孔子游说列国;周平王西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晋楚中原争霸;勾践灭吴;赵、魏、韩三家分晋,天下进入战国时代;燕昭王破齐复仇;齐魏马陵、桂陵之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五国相王;商鞅变法;秦赵长平大战;张仪、苏秦出使列国;吕不违编

  • 春秋时期的历史顺序以及各个时候的战役改革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役:葛之战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假途灭虢之战城濮之战之战鄢陵之战鸡父之战柏举之战越灭吴之战晋阳之战战国战役:桂陵、马陵之战济西、即墨之战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之战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公元前685

  • 春秋记载了哪些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役和成语典故和计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晋阳之战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重振晋国霸业,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与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而赵襄子拒绝向晋公献地

  • 春秋战国重要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通常指的春秋战国,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为开始,以公元迁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结束。通常称前770前476为春秋,前475-前221为战国。要说平王东迁,要从平王之父幽王说起,周幽王在中国的历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家伙.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废太子(即后来的平王)

  •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

  • 中国历史上有秦朝吗?你凭什么认为有?你去过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不读书的人,目光不过数千米,知道的历史也就几十年。1.书籍能增长知识,了解天下大事,培养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同时也能锻炼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有益于锻炼思维能力的脑功能活动。2.书籍可以扩充知识面,能让人心胸开阔,书籍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书籍可以提高人的层次,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不仅可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 请按时间排序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