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记载中古公父领导的周与商之间是没有爆发任何的冲突,因此这个说法是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却不难从现有的史料中发现,古公父在其执政期间的所作所为,确实似有准备与商争霸的预谋。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古公父做了什么吧!
一、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收揽民心。在《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高度评价古公父,称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后稷和公刘,都是周族历史上十分优秀的领导者,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周族都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古公父现在同样学习后稷和公刘当政时的所在所为,因此而深受周族人民的拥戴,周族也在其统治时期迅速发展壮大。
二、将周族迁居于岐山地区,大力发展壮大周族势力。在《史记》中将古公父迁居到岐山地区说原因的十分有意思:当时周族遭受到了戎狄的入侵,周族民众纷纷要求与戎狄进行战争,但古公父却以“不想因为和戎狄开战,而造成民众死伤”为借口,抛弃民众,自己带了少数人就来到了岐山地区。但是周族人由于十分爱戴古公父,扶老携幼也都到了到了岐山地区。
这个故事实在是令人无法理解,古公父将周族迁到岐山地区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后来,古公父又在岐山地区对周族进行了“贬戎狄之俗,而营建城郭屋室”的政策,这似乎表面有大量的戎狄加入了周族,周族在拥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岐山地区进行了大开发。
而在《诗经鲁颂宫》中直言不讳的说道:“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这里明确指出了古公父来到岐山地区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商王朝对抗,根本不是迫于无奈之举。
泰伯和虞仲分别是古公父的长子和次子,而季历则是古公父的小儿子。据说由于季立的儿子姬昌有圣人之相,于是古公父就特别希望能够在死后传位给季历。而泰伯在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就和其弟仲雍一起出奔到荆蛮之地,以示不与季历争夺这个王位。
有关“泰伯奔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但是当我们仔细思考这个事件时,却会发现这件事情疑点颇多。首先泰伯和虞仲从西部的陕西跑到东部的江苏,如此漫长的距离,凭借当时的条件他们居然能够顺利到底目的地。而且他们仅仅是为了避位,并不是逃避什么仇杀,完全没有必要跑到如此蛮荒且遥远的地方。
请允许我用阴谋论的角度来看这个事件,我认为泰伯和虞仲的出走,很有可能是为了扩大周族的影响力,为未来的灭商做准备。但是后来并没有记录表面他们的力量帮助武王灭商,因此我推断很有可能他们两人的势力被商王朝所消灭了。
即便古公父有要灭商的打算,以当时古公父领导的周族的实力是无法灭商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古公父为其后周文王和周武王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