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当然,除了作为臣子,他还有一个别的称号让人们铭记,那就是厨师的祖师爷。
关于伊尹去世的说法,目前有两种。商汤去世之后,伊尹开始辅佐其后代,当商汤的孙子太甲称为商王时,却不像伊尹辅佐商汤那么顺利,因为太甲是一个暴虐无道的人。
于是,伊尹就把他放逐桐宫,自己亲自摄政,自此开始,伊尹的离世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太甲认为伊尹这样做就是夺权篡位,所以,在桐宫待了没多久就自己潜出,然后杀了伊尹,自己夺回了政权。
其二,太甲在桐宫的这段时间内,伊尹一直在教导他,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有了做一个好皇帝的能力,伊尹就还政于他,自己告老怀乡了,后病逝,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之。
关于这两种说法一直都有纷争,时间过去如此之久,我们也只能通过一些记载来推测。
伊尹是商朝初年著名的贤相,已知的最早道家人物之一,同时还是厨师的祖师爷。
早在公元前16世纪初期,伊尹就辅助商汤灭了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任职丞相期间,整顿吏治,体恤民情,使得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的国力由此迅速强盛起来。
那么这样一位有口皆碑的贤相最后是如何死的呢?
战国时期有本史书名《竹书纪年》,是这样记载的:“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说的是商朝的第四位君主太甲,继位之后一味地享乐,朝政昏乱,结果被伊尹给放逐到了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伊尹七年,太甲潜逃出桐宫,并杀死了伊尹。
而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则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是这样记载的:“帝太甲即位三年,不明,暴虐,不尊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这里不但没说伊尹被杀死,而且还成了教育太甲改恶从善的贤相。
那么究竟谁才是历史的真相呢?小编觉得《竹书纪年》的记载更为可信。
《史记》中的太甲是一位昏庸无德的暴君,而伊尹则成了贤相,让这位贤相把所谓的暴君给囚禁了起来,自己当起了天子。这完全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君臣之道,臣子把君王给囚禁起来,这明摆着就是造反啊,是篡权,是大逆不道,又有何值得歌功颂德的呢?
再者说了,太甲既然是位暴君,为何关了三年就悔改了?就成了明君呢?这完全不符合人性的常理嘛!
至于太甲究竟是如何的暴虐,如何的乱德,如何的不尊商汤律法,司马迁则一件都没例举出来。
所以对于司马迁的论述我们不得不怀疑。
反过来我们再看伊尹,他在执政期间提倡了一项名为“节用宽民”的政策,可他自己呢?生活完全不节俭,其生前如何奢华我们就不说了,单从其死后的墓葬规模就可以看出,他的坟墓占地面积多达一万多平米,结构也完全是按照王陵来建造的。
试想下,如此规模宏大的陵墓,在当时生产力很低下的商朝,究竟要花费多大的人力和物力?这难道就是伊尹口中所谓的“节用宽民”吗?
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伊尹篡位夺权后共执政了七年。伊尹七年(公元前1576年),太甲利用朝中大臣为其庆祝八十大寿之际,率勇士们自桐宫潜逃回了王都,乘伊尹不备,突然杀入宫中,将其杀死。
所以说伊尹最终是被杀死的,终年80岁,而《帝王世纪》中所记载的“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大雾三日。”明显是伪史,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