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25 更新时间:2024/1/29 10:33:18

清政府立宪举措及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意义。1906年,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此后,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一、设立咨议局和筹建资政院。二、制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于1908年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大纲的精义有: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独揽统治权;臣民按照法律有应得的权利义务。清末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愤,同时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三、《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则是在武昌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为了渡过危机而临时炮制的宪法”。其采用责任内阁制,在形式上限制了君权,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用君主立宪的形式保持皇帝的统治地位,对人民民主权利只字未提,暴露了它的欺骗性和反动性。认识晚清预备立宪的保守性和欺骗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看待它的积极意义:(1)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2)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它缩小了皇帝与国会之间的权力比例,调整和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拉开了封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序幕。(3)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进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蒙,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明末清初具有启蒙意义的反专制政治思潮明政之弊虽有多端,然究其病源,实在于君主专制一事。专制君主,天下为私。惟其私天下,故戮功臣,除异己,信宦官以钳制正人,敛财赋以遂淫欲。此种种专制政治之弊,在明末清初更激起了直接的反专制的政治思潮。其主要代表当首推黄宗羲,人称梨洲先生。其所著《明夷待访录》表达的政治批判思想为黄氏学术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而且本书可谓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贵民和天下为公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政治哲学的大要在阐明立君所以为民与君臣乃人民公仆二义。1.“天下为主,君为客”说黄氏在《原君》中把人类历史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天下之人孜孜于一己之私利的无君的时代,即“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接下来就是君出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时代,即“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由于百般辛劳“而己又不享其利”,所以人们都不乐于为君。在他看来,这是君“为客”、“为天下”,大公无私的时代,正是人类社会的盛世。而自战国秦代以来,人类历史则进入了君主为天下大害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依黄氏之见,不仅君主应“以天下万民为事”,做臣的也应如此。所以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因此,其论君臣关系一扫专制天下“君为臣纲”的传统思想,认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也就是说,君尊臣卑,名位虽有差别,而其职分是相同的,即均在利民。2.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主张黄氏在这方面的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恢复宰相制度;二是,公是非于学校。黄氏主张恢复宰相制度,其言不脱君主政体的范围,实际上无多少价值。然其抨击专制的弊病,深切著明,亦自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意义。黄氏反对专制之意,于其论学校选举中尤为明显。他认为,学校之用不仅在于“养士”,而亦在于培养健全之舆论。也就是说,学校除作育人材外,尤须监督批评政府,务使免有过失。所以,主张学校之目的在“使朝廷之上,闾阎子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是非于学校。”乃至“使治天下具皆出于学校”。清末维新运动之时,梁启超谭嗣同等“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明代社会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走衰落的时期,政治上独裁专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因此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就是从专制主义走向民主共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政治哲学的概念产生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政治哲学就其内容而言,十分古老,古代许多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和学说都含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但就其概念而言,则迟至20世纪上半叶才逐渐流行于学术界,并具有学科与方法论的双重特征。在20世纪上半叶以前,偶尔也有政治哲学之说,但只是传统学科分化的沿袭,如同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史学称为历史哲学、伦理学称为道德哲学

  •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关系及学说。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关于宇宙万物客观存在终极性、普遍性(道之性)与普遍行为规律(道之生),以及“人类的行为原则和目的”与“自然的行为原则和目的”相统一(天人合一)的学说。即,中国哲学解释回答了“第一哲学命题”以及“人类的行为和目

  • 季梁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季梁的哲学思想资料,仅见于《左传·桓公六年》所载季梁与随侯关于民神关系的一段对话。针对随侯重神轻民的思想,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里,“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国进入夏商奴隶社会以后,就逐步出现以上帝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天命神权论,并成为夏商奴隶主阶

  • 汉字的哲学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题目太大了,可以写一篇专著了。古代的汉字学,古人称之为小学,和孔子的《大学》相对,古人认为经天纬地、经世济用才是大的学问,文字之学是末流,故称小学。这小学包括说文、训诂两部分。说文即解字。训、申也,诂、直也,训诂合起来就是解释校正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这训诂也包含了对于文字沿革的研究。现代汉字学

  •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老实说西方建筑理论也就是建筑理论的全部(中国建筑历史多于理论,多关心建造的定式而非如何建造的思考),全部都是哲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那些个名词,,也全部都是哲学名词。。。。哲学对建筑设计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中国的古典建筑平面就受“君臣、父子、夫妻”的尊卑想法影响,现

  • 汉字体现了古代文字怎样的哲学观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古老神奇的汉字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最为典型的一个例证。若以全息理论的眼光来考察汉字系统,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诸多特点都能在汉字系统中找到对应之点,即阴阳、五行、中和等等的思想观念在汉字系统中都有足够的表现。汉字系统中处处隐匿有中国古人独特而睿智的思维印记。但是,这需要进行破译才能使其显露真实

  • 如何理解《周易》中《经》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如何理解《周易》中的《经》的哲学思想?这叫什么话嘛。现通行的《周易》即《易经》,《经》即《易经》也就是《周易》。司马迁《史记》及托名孔子《易传》皆称《易》。《周易》之“周”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易经》之“经”字,是奉为儒家经典之故,也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经》即《易经》即《周易》。《易经》包括六十

  • 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肥星星,我来回答。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帝王勤俭节约的品质可以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谈到哪个朝代的皇帝最节俭,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其实真正的节俭是指了解民生多艰,以身作则,提倡简朴的生活作风,禁止浪费奢靡,从而使百姓生活得以改善。很多人觉得清朝道光皇帝最节俭,道光

  • 中国五千年的的哲学核心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字,中。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哲学的精神,那就是“中”。中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中道,取其过犹不及之意;然后是“中节”之“中”,取其符合、契合之意。《易》强调事物的正反两面性,一般范畴都是成双成对的,如天人、阴

  • 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国学知识全知道》一书所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最有贡献的主张是;《知行合一》。所谓的《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其主要是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