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中。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哲学的精神,那就是“中”。中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中道,取其过犹不及之意;然后是“中节”之“中”,取其符合、契合之意。《易》强调事物的正反两面性,一般范畴都是成双成对的,如天人、阴阳、鬼神。“中”指的就是正反双方的一种契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正名就是使“名”符合“实”,这也是一种“中”,如此才能名正言顺,礼乐兴,使民手足有所措。从更广阔的宇宙论来讲,致中和,方能“天地位”、“万物育”。不论自然还是人事,只有“中”,才能各“得其所”,于是人与天地三。“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根据在于天命下贯到人性,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即是此意。因此,我们需要复性,这就涉及到工夫论。正因为天命是人性的源头,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该“遥契”天命。可以有两种“遥契”。其一为“超越的遥契”,天高高在上,人应该以敬事天,下学而上达;其二为“内在的遥契”,即把天拉入人心,超越之天成为一种“内在的超越”。(《中国哲学十九讲》)相对于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在主题、方法和精神实质上均有不同。一般以为,中国哲学重生命、西方哲学重自然;中国哲学讲究综合,而西方哲学重视分解(区分);统而言之,按牟宗三先生的意见,中国哲学依靠智的直觉,而西方哲学依靠概念的心灵。因此,中国的内圣之学开不出科学、民主这样的西方哲学的产物,然而,这不妨碍我们的文化是先进的。牟先生提出“良知坎陷”的说法,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可以理解为“吾心之良知亦须决定自己转而为了别”,从而“坎陷其自己而为了别以从物”。(《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如此,可以开出“新外王”。
等级观念。同时你不能否定“君权天授”,“三纲五常”以及包括现在仍然存在的“官民意识”都是等级观念。所以中国改革,面对的不仅仅是阶级,更多的是等级。故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等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