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比较《论语》、《孟子》、《庄子》的思想特点。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的思想特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873 更新时间:2024/1/15 5:40:40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在我国五千年发展史中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这说明论语中的思想不仅适用孔子时代,更能契合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君子思想也不例外。孔子的“君子思想”不仅是当时的,更是当代的,是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如今的君子思想也是在论语的君子思想上继承发展的,有其时代的含义。君子的义利观、忠信、重道、懂礼孝、勤奋好学、仁爱、躬行等等的品格仍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品质。

庄子》与《孟子》分别代表了道家与儒家两派的哲学思想。表面上看道与儒是两支并无交集的思想流派,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来说,道家与儒家却分别是这些读书人精神追求的指引与现实行动的指导。大量中国古代文人一方面坚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之理想,只为在社会中实现一己之身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又往往在仕途不顺遭遇挫折时不自觉地依循着道家“出世”的思想寻求精神与灵魂的慰藉。可以说,《庄子》与《孟子》所代表的道与儒正如一体两面,在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中实现了集中与统一。

来源:青年文学家

中国道家有什么哲学思想

一说起道家,人们自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人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白发、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手执拂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想起现实中那些为人斋醮祭祷、占卜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羽衣法师……其实,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所开创,并在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种假托。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书,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老子》一书大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因此,一般也把道教归入道家之列。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而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本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中古思想史》的讲义中,对道家的中心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一)自然变化的宇宙观,(二)善生保真的人生观,(三)放任无为的政治观。如果说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朴归真,那么,汉初的黄老道家则开始干预政治,继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循自然,从无为中寻求有为,从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秦亡汉兴,社会一片凋零,法家思想随着秦二世的灭亡已声名狼藉;儒家思想则因其较为复杂繁琐而一时不能为统治者所赏识;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正因为它清静无为,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有利于民众的休养生息;再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创立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因此,简便易行的道家思想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这或许就是黄老之学在汉初得以昌盛的直接原因。西汉前期,相国曹参就采用了盖公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得到了君臣百姓的赞美。到了文帝,他也非常崇尚黄老之说,主张清静无为而治;因窦太后也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及太子(即后来的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被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文帝和景帝时期所采取的清静无为的治术不无关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便走向衰落。大致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开始分化,一方面向神仙方术和神秘化方向发展,形成与佛教抗衡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的形式--魏晋玄学。汉魏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开始活跃起来,道家也随之以魏晋玄学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道家的另一支,道教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从理论贡献来看,它远不及玄学。魏晋玄学以复活老庄思想来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可以说,道家思想从它的产生到魏晋时期,经历了无数次政治风云的变幻和许许多多的考验,表现出一种遇险不惊、临危不乱、从容处世的生活态度。到了唐宋时期,统治者给了道家更高的地位和荣誉。因老子姓李,与唐代皇室同姓,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便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先是唐高祖规定了三教的次序,把道家排在儒、佛之前。紧接着是唐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下令贡举人士必须兼通《道德经》。唐玄宗更是不遗余力,他直接把道士当作皇族宗室的本家,又是在全国兴建玄元皇帝庙,又是接二连三地尊封道家名士,建道院,设玄馆,置生徒,习老庄,并亲自注释《道德经》,诏令百姓必须家藏一本,以推广道家思想,不断提高道家学说的地位。唐武宗刚刚即位,就把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定为降圣节。更有甚者,唐代不少帝王都热衷于服食道士所炼的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到头来反倒因服食金丹中毒而过早地结束了性命,唐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等皇帝都是如此。宋代统治者也仿效前朝做法,想方设法与道家联宗,宋徽宗甚至还令僧尼改穿道服。正因为如此,唐宋时期便成了道家、特别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或主导的,即便是在极力与道家认祖联宗的李唐王朝,统治者实行的仍然是儒、道、释三教并用的政策。到了宋代之后,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又形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往后清朝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使道家在皇室的地位日渐下降。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像一些学人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也有刚柔之分、显隐之别,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表现得比较突出,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理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怎么能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呢?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老子》、《庄子》同是道家学派,《老子》认为:只有从绝仁弃义才能回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乐”的自然状态。《庄子》则认为“道”是自然生成长的意思。《老子》充分发挥了“道先天地”之说,认为“道,渊兮万物之宗”,即万物都是从道而出。所谓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天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说的“惟道是从”就是一切依从于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意思是初成之道虽然渺小,但它是万物的主宰,故莫能轻视。做人也应要一切顺其自然。《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以简洁古朴的五千文字,浩浩荡荡广博而深邃的语言构造出了一个自然、朴素、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甚广,在我国构成“佛、道、儒”三位一体。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品德的修养一直是被所有人都看中的,一个有才华的人必须还要有好的品质与修养才能够被大家所尊重,其实这放在我们现代也是有一定的意义。古人中最为敬重的就一定是君子了,要成为一个君子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那么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对古人来说,玉石有着不同的意义,将君子

  • 中国哲学思想多产生于春秋战国,为何统一的集权王朝却极力打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多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550年时间里。背景当时,由于周王室衰落,士大夫阶层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文人学士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抱负,去治国平天下。于是诸侯国竞相改革、林立纷争,为在争斗中取

  • 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但美

  • 中国的古代哲学和西方的古代哲学有哪些根本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提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思想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是在先秦。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就铸就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有人说,古希腊哲学是“富足哲学”,而中国哲学是“饥饿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古希腊的哲学家大多都是贵族,他们有着很好的教育和修养。不劳动,没啥事,就喜欢辩论,整天地研究“什么

  • 哲学有哪些局限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好问题。哲学的局限性之源在于哲学本身。哲学源于人们对自己无知事物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在于“我的智慧在于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我的知道在于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因此哲学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追问。哲学的局限性表现为哲学的内容。哲学的内容在于发现事物和生活的意义。意义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

  • 中国的哲学从什么时候发展误入歧途?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在春秋时期前,特别是商朝,科学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而春秋时期,思想大辩论,社会大变革,但是老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而儒家加权势,时隐时现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从统治阶级角度上讲,它比以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西方要好许多。但是,当西方“地心说”产生后,人们把眼光从上帝身上转向天空,转向大自然后

  • 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对现今的我们是否有用?谈谈你的看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就是爱智慧。是使人爱动脑子变聪明的学问。它的作用就是使人动脑子变聪明。它不是用它来干事的,而是作用于人的。使人爱动脑子变聪明。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恐怕是教科书上的观点。学好了哲学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那改造世界观就太容易了。那就不用参与社会实践了。不要把哲学看的太复杂,它没有那么多的作用

  •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能否相比较?哪种哲学更伟大?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破败的面貌,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使劳苦大众获得解放,同时,也改变了西方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因而,中国毛泽东的哲学最伟大。

  • 哲学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地辩证地看世界,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物质决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先有精神而后才有物质,精神决定物质。要说哲学存在的最大缺点,

  • 国人艺术和哲学素养低,缺乏想象、质疑、思辨等文化传统,与儒学儒家和儒教有无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这个学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并且还很能顶撞老师。一次在讲礼仪的时候,孔子说,父母死了之后,作为儿子,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对于守孝三年,宰予觉得时间很长,就反驳说:三年太长了,如果一个人三年时间什么事情都不做,就会败坏礼仪,我觉得一年就够了。对于宰予的话,孔子就问:你父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