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77 更新时间:2024/1/24 13:41:37

1、洞悉世界的强烈愿望使得哲学家试图把这种反思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从而以精辟的方式解释万事万物,所以给人以深奥之感.2、零星的反思上升为系统理论的思索和求证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要受到自身智力体力、生存条件、生活常识、社会意识等方面的束缚甚至身心迫害.要能忍受这些痛苦并坚持自己的思想,非处于痴迷甚至疯癫状态不可.3、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哲学家善于反思,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认为约定俗称的观念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给人以脱俗之感.总之:真正的哲学家就是一个思想上放荡不羁的浪子,回首时已是金不换之身.

中国古代近代当代的哲学史与哲学家?

司马迁,孔子,老子,曾子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孔子Confucious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邓析公元前545-公元前501〖春秋〗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6〖春秋鲁〗(前--前)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子思公元前483-公元前402〖战国〗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战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战国〗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著有《庄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28〖战国〗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扬雄公元前53-18〖西汉〗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编《训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王充(约)27-97〖东汉〗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专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徵,以病未赴。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其说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问孔》和《刺孟》等篇,反对儒家经典变为教条。论文章则强调内容,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并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伪之语”(同上)。所著有《论衡》。嵇康224-263〖三国魏〗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9(今安微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王弼226-249〖三国魏〗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玄奘602-664〖唐〗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e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韩愈768-824〖唐〗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成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ò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加以创新发展,气势雄健,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维护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之人天生为善,下品之人天生为恶,中品之人可引导至善或恶。但在《师说》中,又以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所著有《昌黎先生集》。李翱772-841〖唐〗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刘禹锡772-842〖唐〗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插田歌》、《竹枝词》及《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反对“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所著有《刘梦得文集》。柳宗元773-819〖唐〗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又工诗,风格清峭。在哲学观点上,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还有更高主宰。并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反对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天对》一文,回答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宇宙、自然、历史等方面的问题。又有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所著有《河东先生集》。李觏1009-1059〖北宋〗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学者称盱江先生。南城(今属江西)人。曾任太学助教,升直讲。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观念。认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肯定了人的物质生活要求。又说:“耕不免饥,土非其有也。”提出“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的主张。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盱江文集》)。

古代:老子、庄子、王充、王弼、司马谈、慧能、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张载、朱熹、程颐、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李蛰、黄宗羲近现代:牟宗三、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张君励、陈寅恪、钱穆、贺麟、唐君毅、马一浮、东方美、徐复观、杜维明、余英时、李明辉、萧欣义、林安梧、蔡仁厚、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及基本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唐慧能不是幡动不是心动,仁者心动唐柳宗元“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北宋张载“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北宋程颐“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南

  •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pstrong各大“家”儒家/strong/ppstrong儒家的百家争鸣之孔子/strong/pp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

  • 古代哲学思想哪个数字最大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9最大。9,以及个位是9的数字,往往是同样位数数字中最大的一个,古人很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将9视为最大的数字。皇帝自称自己是九五之尊,其原因就在于9这个数字最大,并且,道教也根据这个思想,提出了九九归一的说法,既9到了极端,就意味着和万物的根源数字1,产生交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实在意义上类似于西方哲学的。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解释社会,解释世界的目的是解释社会。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老子讲无为实际上都是讲人如何生活在社会中。佛学也是如是。因此,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雨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在人际关系的描述上是完

  • 结合一两个事例谈谈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征的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

  •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说的三个历史环节及其具体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一般说有三种:天人合一说;天人相分说;天人相胜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始终占主导地位。天人相分说是荀子自然观方面的主张。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这种论证“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毫无关系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

  • 中国古代哲学 认识 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①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秩序相对稳定,故中国哲

  •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探讨的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人类本位的特殊视角古希腊早期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家。自然的本原和本质是什么,人如何认识自然,借助什么手段和工具认识自然等问题,一直是希腊哲学的主题。与古希腊哲学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注的主要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哲学家们关于宇宙自然的观点,实际上是他们针对一定的现实而确立的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伦理原则和

  • 康德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批判哲学的创始者,总结了理性主义和经验论。成为以黑格尔为顶峰的德意志古典哲学的起点。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统和了培根、洛克、休谟的经验论和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的合理论中国古代有比较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究中庸之道,适度原则。唯物辩证法思想中量

  • 哲学古文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瞻彼淇奥,绿竹猗(yī)猗(yī)。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xiàn)兮,赫兮(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瑟兮兮,赫兮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