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1000字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1000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14 更新时间:2024/1/17 16:48:25

一、老子春秋时思想家,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二、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三、邓析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四、曾子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五、子思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六、墨子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七、庄周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八、荀子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九、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十、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十一、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十二、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编者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分为了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中国文化的经典《周易》、孟子与性善论等数部分内容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把中国哲学史建立为一门科学,距今不过五十多年。五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总形势的影响,有时繁荣和前进,有时停滞和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前进而非倒退。中国原始社会思维的发展和世界观的早期形态一、从古猿的智慧到人类的思维二

  • 我国古代的哲学包括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哲学在其发展的行程中,从

  • 中国古代有哪些先进的教育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王守仁、李贽、徐光启、王夫之……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

  • 中国古代三大源流最广,影响最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分别是哪三个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

  • 中国古代哲学有那些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

  • 中国三大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与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思想观点统分为“兼爱”、“非攻”。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奠定了思想的基础。儒家的“仁”主张亲亲,是建立在血统论上的人际关系。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主张清静无为。

  •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包括的哲学思想学说是?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1、阴阳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

  • 致良知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原文:(1)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

  • 哲学中矛盾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刚好我们在早读矛盾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哲学中矛盾观点的主要内容: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

  • 哲学的名词解释:矛盾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矛盾,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黑格尔。虽然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