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有那些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有那些特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691 更新时间:2024/1/24 5:58:34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点。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种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的原因。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由于是所得所悟的记录,因此中国哲学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学著作那样的严密论证和逻辑结构,而多是一些文章断片。这些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所得所悟的思维以及直觉体验的结晶,无论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道”,还是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魏晋玄学家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种并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的思想。至于中国禅宗更是把中国哲学重直觉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觉与顿悟。中国古代哲学重直觉而忽视了逻辑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知识论贫乏和道德哲学发达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1.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则主张无为而治。

2.孔子则主张“克己复礼”,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道了宋明时期,儒家学者则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儒学的地位。

3.墨子主张的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非攻”,即反对攻伐,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三大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与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思想观点统分为“兼爱”、“非攻”。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奠定了思想的基础。儒家的“仁”主张亲亲,是建立在血统论上的人际关系。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主张清静无为。

  •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包括的哲学思想学说是?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1、阴阳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

  • 致良知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原文:(1)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

  • 哲学中矛盾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刚好我们在早读矛盾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哲学中矛盾观点的主要内容: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

  • 哲学的名词解释:矛盾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矛盾,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黑格尔。虽然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但

  • 哲学中,什么是矛盾?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马克思哲学中的矛盾简介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 哲学 怎样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举例说明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

  • 如何用哲学中矛盾的观点解释乾隆身边的小人和和良臣纪晓岚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矛盾时时存在,处处存在。忠与奸,不仅仅乾隆朝有,历朝历代都有。小人和与良臣纪晓岚,只不过这一对的经历更有戏剧性,故事较多而已。和与纪晓岚是矛盾的双方,二者即对立又统一。没有和的奸,就显不出纪晓岚的忠。在某种程度上,和与纪晓岚成全了对方的名声。正像电影中一样,没有敌人的凶残,显不出英雄的伟大;没有环境

  • 哲学中,矛盾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之逻辑术语)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从广义上讲:如果两

  • 哲学中的矛盾观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从广义上讲:矛盾是一个模型学概念。如果两件事物在一件不存在时另一件一定存在,那么这两件事物就有矛盾。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主要与次要就是相对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描述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