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的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的思想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77 更新时间:2023/12/24 4:43:28

一、老子春秋时思想家,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二、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三、邓析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四、曾子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五、子思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六、墨子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七、庄周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八、荀子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九、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十、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十一、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十二、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刘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作,不确。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礼家:是萌芽于西周后期并在东周中前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想。东周时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刿、子产、晏子等都崇尚礼治,特别是子产和晏子,还分别有著名的《礼论》(6)。战国后期,以礼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法家:是春秋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最先萌芽于郑,创始人是邓析,第一个“铸刑书”的是子产(子产前期是礼家,后期转向了法家),继之是晋范宣子、赵鞅等的“铸刑鼎”。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后无名氏之《经法》亦属法家文献等。过去,理论界认为《经法》是道家著作,这是从哲学上着眼的,不确。墨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义”。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根据不充分。术家:创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术,其代表作是《申子》。过去,理论界认为申子属法家,不确。申子自己宣称其学术思想是“术”,秦汉人一直都说“申子之术”。义家:创始人是韩非。韩非的“义”与墨子的“义”区别在哪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墨子的“义”包含经济利益,如《墨子经上》说:“义者,利也。”韩非的“义”则完全排斥利。义家的代表作有《韩非子》、《公羊春秋》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学说: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4)主张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哪几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哪些重要流派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儒学,道家,法家以及兵家和墨家。诸子百家有很多很多,不过这几家是门生最多的。不过到秦汉以后基本就是儒、道、兵三分天下,宋代以后完完全全沦为儒家一门独大的情况。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①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

  • 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意义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古代哲学,其实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会给我们现代的生活,更多的启发,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或许也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也会给我们更多的现实,启迪这样通过古今结合。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创新的一些方法和渠道。

  • 古代中国主要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主要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3个:1、上古哲学思想,指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从殷代后期起,经历了殷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殷周之际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时期;西周则学在官府;周室东迁前后,官学崩溃,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一阶段。2、周王东迁以后的思想,以至春秋邹鲁缙绅先生的《诗》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尚书洪范》记载的殷代贤人的言论,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神学观念,同时又把水火木金土五行看成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产生于殷周之

  • 古代哲学思想具有哪些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由于中国哲学思想始终以人与社会为研究中心,展开众多哲学范畴,因而明显表现出强调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修德重行,追求宇宙、社会的和谐统一等特点。在认识论方面则注重于开掘人生智慧的直觉体认,忽视了知识论范畴的逻辑论证与科学实证。(一)人文精神第一位哲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作为儒家哲学体系的核心,追

  • 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什么明白哲学是什么就可以区别文学或历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时间表上粗略地可以划分为: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的发展)、魏晋玄学(道家的再探索)、唐宋禅学(佛教思想开花结果)、宋明理学(佛儒道合一)、明朝王阳明心学(理学的新创造)。要了解这些学问,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