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又称殷、殷商[注1](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注2])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前期屡屡迁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三年盘庚定都于殷(今中国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1]。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殷。商朝晚期,中国的历史从半信半疑的时代过渡到信史时代。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帝国,相对于夏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帝国后建立。经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商的年代无定说,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600年至前1556年之间,大约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或554年);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朝立国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2]。目前在河南的安阳市、偃师市、郑州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3]。
关于商朝的文献资料,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的纪录,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安阳的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辞资料中,尚未发现可解读作“殷”的甲骨文字。“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从《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参1]”的记载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其后迁至亳,国号亦可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称作“殷”。多次的迁徒中始终以居驻商地和殷地的时间最久,势力最大,在周边方国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称变成了这个国家的名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荡》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参2]”,《大明》有“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参3]”。《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参3],《文王》有“商之孙子[参4]”,《玄鸟》有“殷受命咸宜[参5]”,《殷武》有“挞彼殷武[参6]”,可见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称通用,之间并无差别[4]:1114。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参7]”,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E5%95%86%E6%9C%9D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