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朝是如何消亡的?

夏朝是如何消亡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747 更新时间:2024/2/25 7:11:08

按照《礼记.礼运篇》的说法,禹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实行的是“禅让制。从开始,废“禅让制,实行部落联盟大酋长的“世袭制。

自禹至,十七帝世系分明,制度益趋巩固,形成了一个高出众小邦之上的原始政治机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从禹到桀,十七帝凡四百七十二年(也有说四百三十二年)。其国都经常变迁,至夏桀时,居洛阳。

夏朝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既有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也有被奴役的部落争取脱离夏朝统治的斗争。十七世桀又是一个暴虐无道之徒,他对内镇压平民,对外发动掠夺战争,人民怨声载道。据说夏民指着太阳咒骂他:“你几时灭亡,我情愿跟着你一起灭亡。

这个时期,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商族兴起,逐渐向黄河中游发展。汤时,以伊尹为相,积极作灭夏准备。至桀时,汤灭夏的条件已趋成熟。商首先出兵剪除夏的羽翼,征服了葛(河南宁陵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等夏的属国,同夏会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之野。桀败南逃,死于南巢(安徽寿县东南),夏朝灭亡。

尚书等典籍中说夏朝之前是虞朝,你怎么认为?

①《国语郑语》:“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②《左传成公十三年》:“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③《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记?”④《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⑤《吕氏春秋》:“今虞、夏、殷、周无存者。”在先秦史籍中,“虞夏商周”的记载确实不胜枚举,尤其是被公认来自统治者周王室的《周书》中的表述,当具权威。《国语周语上》: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周人承认自己的祖先“稷”曾“服事”于“虞夏”。

那么“虞夏”是不是夏朝的另一个名称?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韩非子显学》

按韩非子这里的话,可以肯定,虞、夏是两个国家,韩非子是战国末期人,他说“殷、周七百余岁”,意思就是指殷周更替后到他那会时已700多年。那么“虞、夏二千余岁”,就是指虞、夏到战国末期是2000多年,而“虞”+“夏”存在了1300多年。

我们都知道,史书上的大致夏朝国祚,约460余年,也就是说,这个“虞”存在了800多年!

莫非这又是另一个东西周?另一个春秋战国??

按照商、周的“方国制”与“分封制”,很难想象虞夏之前还能出现一个高度统一或是群雄逐鹿的时代。因为如果是这样,则必然会产生新的霸主依殷商的统治模式,甲骨文里清晰可见,殷商600多年,一直都与周边发生战争,因此,我们还是更倾向于相信并推测“虞”只是夏之前的某个大方国的名字,或是它就是一个时代的“代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虞”到底是指一个一直存在了800年的大方国?还是它只是那800年里影响力最大的方国?这个就无法得知了。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无法是哪一种可能性,都不能否认史书上这个“虞”的时代的存在。

夏商之后,“虞”的详细信息几乎不见,它主要只是作为一个“名字”而出现,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1、《尚书》的原本排序

也就是说,在《尚书》编撰者的角度里,“虞”它的确就是作为一个朝代来定义的,《虞书》共有5个篇章,分别是《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以及《益稷》这个排序,至少是符合了后世对“夏前”时代的“正统”认识。

2、虞夏之际,虞仍然显得地位突出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虞书益稷》

夔,在史书上是作为帝舜的乐官出现的,但是他却与甲骨文中的殷商“高祖夔”同名:

甲骨文中的“夔”(kui)、“”(nao)到底是男是女?迄尚无定论。故无法断定《虞书》中的“夔”是否与殷商“高祖夔”为同一人。但是,在这次的盛宴中,我们注意到一名特别嘉宾: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虞宾,何许人也?这个“虞宾”后世多释为丹朱,即尧之子,如唐李贤、宋蔡沉均称其为“虞宾,丹朱也。尧之后为宾於虞”、“虞宾谓舜以丹朱为宾,《虞书》曰‘虞宾在位’是也。以喻山阳公为魏之宾也。”

然而,却也有另一种说法,如:

《后汉书献帝纪赞》:“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陈寿《三国志》:韶乐九成,虞宾以和。唐温庭筠《题翠微寺二十二韵》:“土初成邑,虞宾竟让王。”从史书看,他的确最有可能就是尧之子丹朱。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这位“虞宾”就是先王之子,因有谓“祖考来格”,又“群后德让”(后,夏时帝王的代称,此处指诸侯)。

毫无疑问,《虞书益稷》中记载的这一场“大龙凤”,显然就是传说中的“禅让”。如此一来,“虞”作为朝代的确认,就对上了。

今日学者及好论史者,多对“禅让”嗤之以鼻,全不采信,在下以为,实因不通史书耳不管是“明让”还是“暗让”,《虞书》中是写得很清楚了,它就是“让”了。

事实上,山西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通过地质断层与文化遗留等综合考证,已经证实了“禅让”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也就只有这种“邦联制”才能符合韩非子“虞、夏二千余岁”的解释。

“虞”在夏朝仍然显得地位突出《竹书纪年》载,夏的第4任君主“少康”曾“自有仍奔虞”,而后“伯靡自鬲帅斟、斟灌之师以伐浞”这就是有名的“少康中兴”的典故,在这次战斗中夏帝少康借助两个氏族部落“有虞氏”与“有仍氏”打败寒浞,成功复夏。

从这例典故可以看出,“虞”在夏朝仍然是一方实力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出的“斟”与“斟灌”内含相当大的信息量,但在此先按下不表。

又《竹书纪年帝少康》:

元年丙午,帝即位,诸侯来朝,宾虞公虞公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诸侯出现

“虞”在周代仍然地位突出武王伐纣后,按上古礼法“二王三恪”(要求新生政权要保护好前朝的后裔族群),封黄帝后裔于祝、尧后于蓟、舜后于陈国。陈国,就是“有虞氏”,即舜帝的后裔。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舜”就是“虞”,那么为何在那场“禅让”的大龙凤中,会有一个“虞宾”?

答案依然不言而喻,“虞”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共称。

虽然有一种说法称“帝尧”时代是为“陶唐氏”,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被后世所采用,因无“唐虞夏商周”,故不采用“帝尧陶唐”作为一个朝代。

按照“禅让”的逻辑,舜既然是继承于尧,那就理应继续应用尧都“国号”,只有“尧”也是“虞”,才能“二千余岁”。

解开“虞”之迷“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太史公说,尧原本准备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的,但是由于他德不配位,于是就传给了舜,舜德高洁,他不接受,在一个叫“南河之南”方地方“让辟”(又让回)给丹朱,未承想天下诸侯却不服丹朱,还是啥事都找舜,于是舜遂称帝。

南河之南信息量非常大呀!

“河”是黄河在唐宋前的专属名称,因此,这个南“河”之“南”不管是哪,只能是黄河下游!

而黄河下游唯一可能是“帝都”级别的遗址,只能是“它”:

良渚遗址有多大?此处已不必再废笔墨,因为网上相关信息已经多如牛毛,但是我在这里重点提示一点:

①300万平方米的王城,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面积!

根据专家估算,建设这么大的规模,得一百万人不眠不休地干一两百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据此得出,这是一座经过数百年无数代人的经年累月地不停建设而成的。

作一个简单的数字推论:

以鼎盛期300年为基数,那么衰落期怎么也会有一两百年,如此,则“起步期”也会有相应的一两百年,这么一算,700年的“虞朝”就差不多对上了。

②出土了迄今为止人类世界最早、最大规模的防洪工程

11条水坝分为高、低两级水坝,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解除了洪水威胁。分析显示,遗址中的高坝大致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米的连续降水,通俗地说,就是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坝内则是一个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据现存的10米坝高推测,可形成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库区。

这显然会让人想起一个中国人都极之熟悉的名字: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这应该能很明白看出,这是舜失势于大禹的事实记载,先是命令禹“代虞事”不知处理什么,但是必然是重要的事,大禹既然是以治水而青史留名的,那就真的巧了~良渚就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完善的水利工程。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笔者推测“虞”跟良渚遗址脱离不了干系,那么良渚遗址就有尧的儿子丹朱在那里,大禹到那里治水成功,威望势必然要盖过舜,加上如果和丹朱有联合或帝尧的后裔有联合的话。

那么,就无怪乎帝舜要“迁虞而事夏,依尧故事”大禹的“夏”此时已声名鹊起,帝舜被迫随禹和帝尧的后裔们,如此一来,舜帝晚年南巡并到过湖南、广东、广西,以及最后死于苍梧(之山),还有大禹一直活动在涂山与会稽那就可以合理解释了。

根据对“尧都”山西陶寺的遗址中后期的发掘发现,在中后期的政权交替中,出现了动荡,具体表现为墓葬人骨被挖出来并丢了一地,祭祀礼器也被打碎,甚至城墙也被毁弃。

而在陶寺的早、中期时,其完备的防备体系充满戒备森严的氛围是被公认的。

至此,“虞”之谜的谜底大致可以解开,结论:

“虞”是一个存在了很久的朝代或国号,其主体就在良渚,由于“禅让制”这种“太公分猪肉,大家轮流坐”的政治联盟存在,因此,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目前尚无法证实,有说海蚀,洪水,战争,各不一)良渚古“虞”国到了帝尧时期就开始没落了,被黄河文明所超越或统驭,而帝尧禅让舜后,舜为了让帝尧的后代(丹朱)远离政治中心,于是就把丹朱流放到了“虞”也就是良渚。

可能由于当时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都履发洪水,擅长治水的大禹履立功绩,其声望逐渐功高震主(在《大禹谟》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大禹已经敢于怼帝舜),于是和一心想重夺政权的帝尧后代一拍而合,联合攻灭了山西的陶寺遗址,也就是曾经的“尧都”。

最后,“帝南狩”是被大禹和帝尧后裔绑架的还是他被迫“请”过去的,都无损帝舜最后被大禹取而代之的事实,至于丹朱还是丹朱的儿子、孙子屈居夏次,这就特别好理解谁让他在自己老爸还是“共帝”的时候就已经不为天下接受了?是不是?

这,就是我要讲的“虞朝”的故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夏朝大事年表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夏禹在位45年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启

  • 中华五千年,中国的版图是如何变迁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您的邀请。恕我直言,您所提的问题似乎太宽泛,要用如此短的篇幅回答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版图变迁的情况,即使是专研历史的专家也难以解答。如果您急于想了解中国版图变迁历史,请抽出时间认真做好功课,相信您会得到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你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 关于夏朝历史最新资料??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 夏朝以前会不会不在中国境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的确不在河西走廊以东的中原。古代的中国人其实对“夏”这个地理方位有明确的认识,就是西北方。周人自称是夏人后裔,他们本身也是西北迁移过来的少数民族,包括大禹就有来自四川的传说。夏被灭后,大部分的族人也是忘西北迁走,所以夏的方位应该在西北方,因此在中原找不到夏人的遗迹。春秋战国时候,诸夏已经指的是西北西

  • 夏朝被新版教科书正式介绍,但外国学者为何仍认为夏朝不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外国学者不是认为夏朝不存在,而是认为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夏朝存在。从文献的角度来说,夏朝存在的证据是非常充分的。在先秦文献对夏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高度的一致性。这也是教科书中郑重的介绍夏朝的原因。在十几年前,中国也曾经组织过一个大型的科研项目,叫做「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就是要把夏商周的纪年、朝代、地

  • 夏商周历代帝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

  • 是不是方向错了?夏朝会不会本就不在河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你指的是【夏王朝都城】吧,如果说夏朝,那夏朝不止在河南,还在陕西、山西、河北等等。我觉得夏王朝都城就是在河南,并且最有可能的就是二里头遗址,目前,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也已更名为【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了。不过感觉并不能说就是实证二里头就是夏都吧,目前反对的人似乎也挺多的。前几天看到说,在当今300个大姓中,

  • 为什么夏商周分别能历经五六百年?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导入语:“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这是非常有名的一首朝代歌。它基本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朝代。而在其中,既有历来为人们赞颂的,强大的汉朝,辉煌的唐朝。也有我们非常熟悉,但是很多人却不怎么喜欢的清朝,更有最近几年一直被人们所推崇的明朝和宋朝,强大的秦朝,当然

  • 为什么夏朝文字和历史记录缺失,我们却可以知道当时的一些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在商周有许多关于夏朝的书和传说。既然承认了大禹治水,又怎能抹掉启继禹位创立夏王朝。在春秋孔夫子都有书籍,可惜后来战乱失传了。有一种说活,商灭了夏进行残酷打击丶无情斗争,抹掉对夏的痕迹。而周与夏有血缘关系,周灭商时,商朝一片狼藉,怕惨遭涂炭,商纣王焚火自尽,王族二十多万渡船远洋,有说漂到了南美洲。周公

  • 夏朝是否存在,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五千年,被质疑的夏朝存在吗?华夏文明古国,从黄帝到现在,约四千多年了,通常称上下五千年。具有优秀基因的祖先,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漫长的历史进程,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夏王朝存在吗?她是一个什么样子?据有关记载推演,夏王朝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分支工氏通婚,以城邦部落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