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鱼的内容摘要?
它的鱼鳞是亮晶晶的,像一颗颗美丽的宝石,漂亮极了,
关于民俗民风的书内容摘要?
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中外历史故事,内容摘要简便?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送花历史百科?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
中外历史故事红狐曲内容摘要简便?
故事发生在哪朝哪代已经无据可考。却说当时有个叫张景秋的人,酷爱作曲,作了数百首曲子,没有一首在乐坛引起一丝波澜。灰心丧气的他决定游历一番,寻找些灵感。
一天,他穿过森林,天黑了,爬上一棵大树准备睡觉,忽然一阵狂风过后,一个年龄约六、七岁的红衣童子奔到树下的空地上,手执笛子,急切地吹着一支极具煽动性和战斗性的曲子。张景秋听得热血沸腾。很快,一个十五、六岁的黄衣少年提一柄长剑追了过来。那少年出手狠毒,招招都往对方要害处刺。红衣童子只有躲闪避让,毫无还手之力,情况十分危急。
打开包袱,张景秋取出防身用的匕首,对着黄衣少年掷了去。黄衣少年侧身躲过,仍紧逼红衣童子不放。红衣童子一面避让,一面不住地吹笛。这时,几个红衣人狂奔而至,疯狂围攻黄衣少年。黄衣少年左支右绌,狼狈不堪,只得落荒而逃。红衣童子得意洋洋地停了笛声。那几个刚才还凶猛异常的红衣人顿时睡醒了一般,奇怪地互相询问:“我们怎么会在这里?”红衣童子也不理睬他们,他走到树下,抬头感谢张景秋相助,还邀请他一同回家。
学艺不精的张景秋,记忆力却是超群,能背诵无数名曲。可是红衣童子吹的曲子,他却闻所未闻。何况,一首曲子就有如此大的魔力,若不是亲眼所见,无论谁告诉他,他都不会相信。他满怀好奇,想知道那红衣童子是何许人物,他爬下树,跟随红衣童子而行。
张景秋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他们走的地方越来越偏僻。行了一段路,他猛一抬头,发现面前有一座华丽的住宅。住宅门口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红衣人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红衣童子喊了一声“爹”,上前对老者耳语了几句,老者立即请张景秋进屋。
老者声称自己姓胡,隐居于此。他问及世间有何好的乐曲,请张景秋写出来。张景秋凭记忆写了一百多首。老者十分高兴,命人将曲谱给夫人拿进去,又吩咐仆人设宴款待。红衣童子敬酒添饭,十分殷勤。张景秋问他要刚才那首曲子的曲谱,红衣童子说道:“那是我的即兴之作,不值什么。”说完,提起笔一挥而就。曲子名《红狐曲》,张景秋心里有些纳闷,由于极爱那曲子,不由自主地背下。老者凑过来一看,变了脸色,要过曲谱烧掉。
曲谱瞬间化成灰烬,张景秋惊问原故。老者叹息道:“犬子天资聪颖,对音乐的领悟力非同一般,只这聪明不用在正道上,专爱写这样大逆不道的曲子。”红衣童子忍不住插嘴:“这支曲子救了孩儿性命。”老者勃然大怒:“你又得罪王公子了?”红衣童子撅着嘴小声嘀咕:“那就由他杀
关于颖的历史?
颖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yǐng,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其本义是禾穗的尖端。长在植物尖端的一般都是嫩芽,所以"颖"引申指草木的嫩芽。引申泛指物体的尖端。
关于松阳的历史?
松阳建县东汉建安初年,为处州建制之始,现今丽水地区的各个县市以及金华、温州的部分县市均由松阳辗转分置,历史上曾是浙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县内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松阳古城内的明清商业街上商肆连绵、坊塔散缀、贸易发达、古风依旧,俨然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位于古城西部的延庆寺塔,建于北宋咸平年间,塔藏舍利,秀美精绝,被称为“江南稀宝”。登塔远眺,山光水色、田园农舍尽收眼底。神奇美丽、古朴迷人的松阳古县,地处浙江南部,瓯江上游,是闽浙山地绵绵群山之中的一颗未经雕饰的天然宝石。这里拥有浙江南部最大的山间盆地松古平原,四周群山环绕,重峦叠嶂,中部坦荡如砥,一马平川,秀美的松荫溪从中汤汤而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松阳自古以来就经济殷实、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社会环境。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世外桃源”。盛唐诗人王维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摹,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松阳历史沿革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松阳隶之。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松阳隶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松阳属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阳为松州,括州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辖。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入松阳县。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复从松阳析出。天宝元年(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阳属处州路。至正十九年,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复为处州府,松阳均所属。明清松阳属处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后,置处州军政分府,松阳隶之。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松阳县,原辖境域并入遂昌县。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现属丽水市。1997年全县设5个镇、15个乡(其中1个畲族乡)、400个行政村、17个居民区,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人。
关于谐音的历史?
谐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谐音被广泛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时期。《诗经》中就有很多使用谐音的诗句,在《关雎》中出现的“虞兮契阔,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就是一个例子。
在汉朝时期,谐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文学作品中。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就有“阮籍为言,固已多忘,或谓之曰:石溪聚五岳之词,比干失荆山之辞。”这样的谐音用法。
在唐朝时期,谐音的运用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唐诗的一大特色。唐诗中有很多使用谐音的句子,例如白居易的“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总的来说,谐音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应用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和风格。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祺的。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又称圆明三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
圆明园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祺的赐园。然后雍正在原赐园加以拓展,后来。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形成了圆明三园。后又经雍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不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后来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又遭到匪的打击,使圆明园最后变成了遗址。
赐园。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营了近一百五十多年,最后毁于英法联军大火。
关于南京的历史?
1、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国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
2、约7000-8000年前,出现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今栖霞地区已有农业文明产生。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3、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六合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公元前541年,吴国在高淳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国在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于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熊商欲借南京的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4、229年,孙权在此建都,南京从此崛起。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5、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于此。1129年改称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1138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6、元代,南京成为监临东南诸省、统领东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台驻地,掌管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十道的监察事务。
7、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为应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为京师,明初人口逾7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8、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在南京称帝。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
9、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首都。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中国后,在《利玛窦评传》中写道:“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十六世纪的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本朝开国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迹,东方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无法望其项背。”
10、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定为江南省省府,成为统辖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都署驻地。康熙、雍正年间在南京设立的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府,生产丝织品以供应皇家需求,南京丝织业规模在全国居首。
11、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都11年。
12、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析原南京城外郭以内和江浦县浦口镇始置南京市。1928年改为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直辖市,又称“首都市”。1927至1937年定都南京的这十年被称作中国的黄金十年,期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以上,为中国六大城市之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3、194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2年改江苏省辖市。1957年常州专区所属江宁县和扬州专区所属江浦、六合县划入。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高淳、溧水县划入。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行政级别为副省级。2000年江宁县撤县设区。2002年撤并浦口区、江浦县,设浦口区;撤并大厂区、六合县,设六合区。2013年撤并秦淮、白下区,设秦淮区;撤并鼓楼、下关区,设鼓楼区;溧水、高淳县撤县,设溧水区、高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