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洪秀全读书读的疯狂了,还搞出个天父理论出来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你还要看怎么学和怎么思。
满脑子子曰孟云,却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就只能子曰则曰、孟云则云,或言必称孔孟、或言必称希腊。这就是书呆子。
书呆子,不是真得呆,而是迷。迷惑于经山史海之中,而不能再向前一步。本来,读书是桥梁,格物致知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但是,桥修好了,却忘记过河了。因为迷住了,也呆住了。
但,洪秀全不是读书把自己读成了书呆子,而是读得走火入魔了。也就是另外一句话:思而不学则殆。
殆的意思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但是,洪秀全活得健康,身体没熬垮、精神不疲倦。你这还怎么办?那就只能继续思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夜以继日地思,但还是一无所得,所以孔子认为不如认真去学。然而,洪秀全要么不是读书的种子,要么没有名师指点,反正认真去学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接着思、继续思、极端思。这么玩的结果就是:思而不学则极端了。
1827年,洪秀全在花县县试考中了童生。记住,这可不是秀才。考中童生,甚至都不算科举的第一步,只能说算是识字了,给人代写书信,甚至当个私塾先生。这都没啥问题。
考中童生之后,就有了参加府试或院试的资格。而府试或院试,才是科举的第一步。府试考中了,称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步的乡试。
乡试考中了,称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考中了,称贡士,然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被赐出身,这才是进士,有了做官的资格。PS:因为殿试不黜落参试人员,所以到贡士也就圆满了。
而洪秀全呢?连考三次,三次落榜。1828年,考中童生的洪秀全,第一次参加广州府试,结果落榜。1836年,洪秀全第三次参加广州府试,结果再落榜。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参加广州府试,结果还落榜。此次落榜之后,洪秀全大病一场,而且还一度昏迷。就是在这次大病昏迷中,洪秀全开始走火入魔了,生出了幻觉:有一个老人要他奉上天旨意,到人间斩妖除魔。
此后,洪秀全开始沉默寡言、举止怪异。这就是考试给考出魔怔了。要是一般人,不是身体垮了,就是精神垮了。但洪秀全并没有,因为身体好,他开始弃孔孟而就耶稣了。
找来了一本《劝世良言》,然后各种苦心钻研。如果洪秀全以前还叫学,那么现在就叫思了,而且是彻底的思、单纯的思。他不是还学了《劝世良言》吗?
这本《劝世良言》是中国传教士梁发在1832年写的,全书总共9卷,9万多字。书中内容主要是《圣经》章节混编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用来阐发基督教的一般教义。
这种书就是一套大杂烩,功能是传教,对象是大众。最好是连不识字和没文化的人也能看懂,看不懂也能听懂。
所以,《劝世良言》要多通俗有多通俗。因为太玄奥了,就没法拿来向国人传教了。而洪秀全拿着这种传教小册子,能学出什么东西来?
既然什么也学不到,那就只能自己想了,然后想入非非。洪秀全硬是把自己想成了上帝的二儿子,耶稣成了他大哥。你让西方基督徒情何以堪。在天主教的宗教法庭,洪秀全这就是异端了,应该直接绑在十字架上烧死。
接下来,洪秀全还甩开基督教,开创了拜上帝教,开始各种传教。但是,在广东这个地方,洪秀全就没法传。一个原因是传教的人太多,五口通商之后,洋人还要在这里传,所以洪秀全在广州只有被传教的份儿。
另一个原因是广州这地方交流频繁,所以大家都不好忽悠,没人会听一个私塾先生胡说八道;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政府,清朝的统治力量能够触及到,你洪秀全敢在广州妖言惑众,官府就该办你了。
这时候,洪秀全仍旧惦记着科举,在1843年又参加了一次广州府试。但是,以前啥样,现在还啥样。你别说清政府有多黑暗,耽误了蒲松龄,也耽误了洪秀全。
洪秀全完全不是读书的种子。你看他的书法和那些个歪书歪诗,自然能知道他为什么考不中了。洪秀全要是能考中,清政府才叫真的黑暗。
于是,洪秀全就跑到广西大山里传教了。为什么是广西?一个原因是这里离广东近,一迈脚就到了;另一个原因是这里山高皇帝远,想怎么传教就怎么传教。
而且,当时跑到广西传教的,也不止他洪秀全一个。很多基督教势力都去广西传教了。
而洪秀全这个人没啥耐性,见在广西打不开局面,就又回了广州。可能是科举的心还没死,还要再接再厉。
但是,洪秀全在这时候已经真心学不下去了,只能天天走极端、自己思考人生和上帝的意义。而且,他还写下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这些东西。当然,他也没放弃学,跑到洋人的教堂里学了一段时间。但洪秀全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怎么学怎么不对路子。后来,洋人竟然拒绝给他施洗。你们不给我洗,那我就自己给自己洗,洪秀全就是自己给自己搞了洗礼。
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洪秀全也有。他当时去广西的时候,把自己的好朋友冯云山也给带去了。洪秀全熬不住,所以自己走了。
但冯云山却在广西打开了局面。于是,在广州混不下去的洪秀全再次来到广西,与冯云山汇合。
洪秀全敢想敢干,算是一个精神领袖;而冯云山活动能力极强,算是一个实干派。两个人也算志同道合、相得益彰。
于是,逐渐在广西这个地方发展壮大了,硬是拉出了一支庞大的信徒队伍。最后,金田起义犹如星火燎原,在广西点燃一堆火,在杀出广西后,又把中国南方烧成了一片火海。
洪秀全为什么能在广西打开局面、拉出队伍,甚至点起燎原之火呢?
是因为广西人比广东人好忽悠吗?你可以这么说。但主要原因是广西这个地方有大批对朝廷不满的人。洪秀全内心似火,但人家没有干柴,最后只能自己燃烧自己。而广西这个地方却有一堆等着燃烧的干柴。
在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对外出口的茶叶、生丝、瓷器以及漆器,主要产自江浙、江西以及两湖等地。
但因为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所以这些货品都要从产地运到广州,然后再卖给洋人。从产地到广州,最难走的就是岭南大山。
为了翻越岭南大山,就需要大量的搬运工。于是,大批广西籍的壮丁也就有了工作,靠着搬运货物来养家糊口。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这伙人就全都失业了。
因为五口通商了。这些货物没必要翻过岭南大山运往广州,顺江而下直接运到上海和宁波就行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广西就有了一大批失去工作的劳苦壮丁。这伙人肯定找不到问题的原因,但没钱花、没活干的感受却是真实的。
一面是科举屡屡不中而已经走极端的洪秀全,一面是正在苦于失业而也要走极端的广西百姓。所以,这就是干柴遇到烈火了,想不出事都不行。
对于清政府,洪秀全是恨,因为自己连个秀才都考不上。而广西的贫苦农民呢?人多、山多,地却少、钱没有,关键是把工作还给弄丢了。
所以,就不是对清政府失望了,而是对社会失望。这时候,精神领袖洪秀全给他们指明了方向,那就只能开干了。
重点不是探讨太平天国运动,而是分析一下洪秀全是怎么从一个落第秀才变成“精神领袖”的。原因只能是辩证地看待读书这件事。
人应该读书,但读书之前一定要摆正心态。有的人把读书当成了工具,比如洪秀全,就是要学而优则仕。有的人把读书当成了目的,比如书呆子(这里没有贬义),就是享受知识的乐趣和体验。区分完读书的两种类型,然后就要问自己到底是哪一种。
认识到了,确定好了,然后再走下去。这就是一种智识上的诚实。至于前者是否成功、至于后者是否幸福,那就无所谓了,因为你有了初衷、才会不忘初心。
心态、初衷确定之后,还要理清学和思的关系。无论是前者为了干禄,还是后者为了愉悦,其都要通向现实世界。为了干禄而读书,那就怎么应试怎么来,因为你本来也不是要通达事理、经纬天地的,格局就限死了你。
为了体验而读书,那就怎么放松怎么来,因为你已经励志要做五柳先生了,为了好读书而好读书。前者要学多于思,后者则要思多于学。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一定不能走极端。
只学不思,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吗?可以,没啥坏处,你将会是一个颇有掌故的有趣的人。然而,这个过程中仍旧不能拒绝思考。因为书是给你提供蓝图以认识现实世界的。不求甚解,难免会让自己迷失,知道了很多小事却一直难觅可以委身的大事。
只思不学,却最可怕,求结果不是求得甚解而不需读书了,而是成了洪秀全,把自己搞到魔怔。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洪秀全呢?
你看那些个民间科学家就行了。动不动就搞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止要经天纬地,甚至还要经纬宇宙。这跟洪秀全没啥区别。一旦这种极端之思与物质力量结合,轻则误自己,重则误苍生。
所以,我们不能在读书这个问题上走极端 。而怎么才能避免自己走入极端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想要把读书当成事业,就不能拒绝同行认可,不能闭门造车。真觉得自己是个牛人,去考个研究生、读个博士,去接受同行的品评,过了这一关再考虑是不是可以改造世界了。
一个简单的态度,无论是学还是思,都要警惕自己的过度热忱。罗素说:这个世界上90%的坏事,都是好心人干的。而坏事中最坏的那部分,100%都是好心人干的。而其原因就是:好人往往过度热忱。
把读书当成工具,或者更恰当地说是当成实现成功的桥梁,那就别对成功过于热忱。因为成功从来都是少数。甚至很多成功的人,就是随机漫步的傻瓜,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成功的。
把读书当成目的,从中感受到愉悦、发现了美好体验,甚至在学习和思考中发现了所谓的真理蓝图。这时候,一定不要奢望用你的蓝图,去热忱地批判世界或改造世界,整得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似的。因为“而知也无涯”,因为理想总丰满而现实总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