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对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对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2421 更新时间:2024/1/20 5:08:28

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郑和舰队的大航海时代,要比之欧洲的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早了整整一百多年。可是,最后郑和舰队辉煌的航海成果,却以一种莫名其妙的形式被彻底毁灭了。

让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次航海的终止,中国跟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擦身而过。

自此,中国也许因此失去了大半个世界。

1399年,朱棣的千军万马打着“匡扶朝政”的旗号来到了皇宫门口,皇帝朱允炆哭着说道:“我没脸见皇叔啊!”然后,就在宫里燃起大火自尽了。

朱棣心念叔侄情谊,既往不咎,派人前往火场救援。可惜,火势越来越大,最终,众人只从废墟中抢救出朱允炆的遗骸。燕满脸泪水道:“侄儿你为什么这么傻,我来是想帮你治理国家,你竟用这种方式走向绝路。”

这段文字是出自历史资料中的确凿记载,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认为:这是一段出色的“春秋笔法”,倘若,后世读者信以为真,恐怕,就着了明朝史官的道了。那些给朱棣歌功颂德的东西,根本就是缺乏真凭实据的一家之言罢了。

那么,朱允炆真的死了吗?他的尸首真的被朱棣找到了吗?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推敲一下当时的局面:朱棣的初心是什么?无非是身登大宝罢了,那么,朱棣怎样做才能当上皇帝呢?

如果,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朱棣则必须要编一套瞎话,好让自己顺理成章地披上龙袍。

因为,朱允炆死因成谜,所以,很多朋友都产生了这种想法:朱棣派郑和几次远渡重洋,是不是就是为了寻找行踪成谜的侄子朱允炆呢?

按照永乐皇帝的诏书来看,下西洋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现大明的国威,但是,根据《郑和传》中的一段秘辛我们又能得知,朱棣派人下西洋有另一个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这个理由看似荒谬,实则合理。在儒学思想常年的灌输下,一种名为“正统”的东西,已在帝王世家根深蒂固了。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四儿子,但是,他却不是“正统”出身,所以,皇位不论怎么算,都没有朱棣的份。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朱棣已经坐上龙椅,他还要畏惧“正统”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则,朱棣也不会冒着千夫所指的风险杀掉方孝孺十族。

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人的心中不可动摇,所以,只要不确定朱允炆是否活着,朱棣一生都无法安心。从点这看来,让自己的亲信远赴海外追查朱允炆的下落是值得的。

所以,在此期间,不论花费多少银两,耗费多少人力,朱棣都是在所不辞的。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当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驾崩了,之前的理由也就不成立了。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来看,郑和船队第一次出发就来到印度西海岸。倘若,朱允炆真的跑到海外,想必,也没法跑到比印度更远的地方。寻找一个生死未卜的朱允炆,根本没必要三番两次下西洋,而且,每次都航行那么远。

由此可见,寻找建文帝只是郑和船队的“支线任务”,那么,船队的“主线任务”又是什么呢?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先例,比如:朱元璋建国初期,就曾派人前往亚洲邻国,宣布,现在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了,并捎带着向各国宣扬大明国威。只是,朱元璋已大肆宣传一番了,各邻国都知道现下的中国姓“朱”,按理说,继位的皇帝根本不用再去宣传一次了。

但是,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正统”二字之上,如果,朱棣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那么,他大可不必四处宣扬自己的合法性。然而,朱棣的龙椅是从侄子手中夺来的,为了让自己变得“正统”,朱棣就必须再铺张浪费一番,让世界都知道他是一个“合法的明朝天子”。

其实,派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隐藏任务”。

明朝时期,中国每年贵重金属的开采量不多,而贵重金属中的金银更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货币。

朱棣若想发展经济,早晚会面临货币总量不足的问题。朱元璋在位时,曾试图用印纸币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当时的市场环境存在矛盾,这也导致朝廷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

所以,最终大明宝钞成了一堆废纸,老百姓们仍用金银铜作为货币。

铜并非贵金属,且铜钱在日常使用中十分方便,比如,买两斤葱打一壶酒什么的。但是,经济发展的越快,大宗交易越多,这时候的铜钱酒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当时的开采、铸造均受到技术落后的限制,铜钱的总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大量提升。

从铸造的角度讲,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两费工几乎相同,然而,二者的价值却有天壤之别,所以,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已是大势所趋。由此,永乐年间,朝廷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全国的金银储备以及开采。

既然国内的储备量和开采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派郑和去国外获取贵金属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下西洋非但不劳民伤财,反而是收益颇丰。因为,这件事情是内宦主导的,些钱都是皇帝私人赚走的,入的是内库而非国库。

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皇帝的权力,削弱了文官集团对皇帝的制衡。而且,这种官方贸易侵害了东南走私者的利益,这些走私者往往都有东南出身的文官的背景,所以,下西洋这件事是被文官集团反对甚至痛恨的。

标签: 西洋影响郑和意义历史交流文化明朝

更多文章

  •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介(蒙古族特色和习俗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风俗,习俗,简介,特色,介绍,习惯,蒙古族

    蒙古族食物以奶制品、肉和面食为主。蒙古族除手抓肉外,还喜炖羊肉、火锅。面拌以炒面为主。食用时加酥油或牛羊油,以茶水搅拌。各类面食也是常用食物。奶茶和面制干粮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以笑面迎接,摆上奶酪、奶油和各种面制干粮,捧上奶茶。茶后,向客人敬上醇美的奶酒和白酒,主人把自己酒碗里的酒让在座的

  •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梗概(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普罗米修斯,梗概,神话,内容,希腊,故事,主要

    普罗米修斯是最古老的泰坦神之一。他是亚帕托斯的儿子,也是伊比·莫特斯的兄弟。他还有一个名字叫Chance,因为他随时随地畅想未来,对明天、下周、明年甚至100年后会发生的事情做实时准备。他的弟弟也有一个名字叫后嗣,因为他总是在回顾昨天、去年甚至100年前发生的事情,而不考虑未来会发生什么。泰坦与宙斯

  •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科举制从诞生到完善的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科举制,发展史,历程,制度,诞生,影响,完善

    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引入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905年清朝进行现代化尝试时废除。考试制度在隋朝(581-618年)系统化,成为招募官僚的正式方法。目的是确保任命政府官员是基于才能,而不是世袭。从理论上讲,中国的任何成年男性,无论其财富或社会地

  • 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显著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新石器,时代,标志,特点,进入,显著

    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二期和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出土的局部磨制石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器,距今年代约15000年。全部磨光的石器在距今约9000年以前出现,如江西万年仙人洞上部堆积中的磨制精细的梭形器。中国从出现局部磨光的石器至通体磨光的石器的出现,大致经历了

  • 汾酒与茅台酒的渊源关系(历史上茅台酒是汾酒的前身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汾酒,渊源,历史,前身,关系,茅台

    茅台汾酒国酒之争中国的国酒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茅台!茅台酒知名度广、价格昂贵、追捧者众多,似乎可以被称之为国酒,在2019年6月30日之前打的招牌都是“国酒茅台”。但是,汾酒表示它才是“国酒之源”,汾酒有话要说:1、针对茅台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情况,汾酒方面给出了

  • 庄子思想主张八个字思想精髓(庄子是哪个学派代表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庄子,思想,精髓,学派,主张,人物,代表,哪个

    这是《庄子·齐物论》里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叫南郭子綦[qí]。实际上,他姓芈[mǐ],叫子綦。子綦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是春秋时期的楚昭王。因为他住在城南边,因此人们就叫他南郭子綦,或者叫他南伯子綦。据说,这个人的德行,那是相当高洁。有一天,子綦靠在茶几上打盹。他有一个弟子叫子游,复姓颜成。

  • 买瓷砖收加工费合理吗(买瓷砖加工费是不是要另外算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加工费,瓷砖,合理,另外

    对于装修新房业主立场,买了瓷砖就以为完事,毕竟瓷砖购买预算在整个装修里面算得上大项目,支付2万的瓷砖购买费用,这瓷砖还是比较好的类型,冷不丁装修公司设计师把图纸拿出来,买的瓷砖大部分都不能用,必须拿到加工厂家去根据户型需求进行切割加工。这会儿业主心里就会想,这笔加工费是不是应该销售瓷砖的商家,或者铺

  • 中国第57个民族被承认(中国有57个民族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民族,中国,承认,第57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几乎是每个中国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我们都在说着中国境内和睦相处着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时候,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民族。直到十几年前才真正加入中国国籍。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却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第五十七个民族。那这个民族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民族的故事背后又有着什

  •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是谁(宰相制度什么时候被谁废除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宰相,废除,制度,历史,中国,时候,最后,什么

    宰相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宰相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地位非常高,可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要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下要给文武百官做榜样。最早的丞相出现在秦朝,秦武王二年第一次设立了丞相,当时的丞相就已经权力很大了,主要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我们也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是君主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相权和皇

  • 杨坚哪个儿子继承了皇位(杨坚死后是谁当了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位,皇帝,杨坚死,继承,儿子,哪个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对于隋朝来说,存在历史不过数十年,也即和秦朝一样,隋朝也属于大一统王朝存在时间较短的情况。至于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坚可谓难辞其咎。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又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内外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