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乾隆为什么讨厌乌拉那拉氏皇后(历史上乾隆第二任皇后被废)

乾隆为什么讨厌乌拉那拉氏皇后(历史上乾隆第二任皇后被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76 更新时间:2024/1/25 13:56:34

乾隆是有名的“风流天子”,他不仅处处留情、而且来者不拒,他宠幸过的女人,有青春少女、已婚妇人、也有江南名妓、剃度尼姑等等。

皇帝的纵欲和无所顾忌,成了帝后失和、皇后乌拉那拉氏失宠的主要原因。

1765年2月,乾隆皇帝正与几位风尘女子共度良宵,忽然,皇后那拉氏破门而入,看着满屋的狼藉,皇后不禁掩面羞愤道:“皇上,此举有伤皇家颜面!”

乾隆兴致正高,被那拉氏这么一搅合,顿时雷霆大怒,把那拉氏骂了个狗血淋头,还当着歌妓们的面,狠狠将她羞辱了一番。

那拉氏贵为一国之母,将皇家颜面看得比命都重要,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回到屋中,那拉氏愤而断发,以示和皇帝决绝之意。

这是野史中,有关乾隆与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反目成仇的起因记载。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琼瑶小说《还珠格格》也借用了这一说法。

而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估计皇帝本人对此也是一脸懵逼,上午还好好地,下午怎么人就“发疯了?”

一、帝后反目经过

1765年,乾隆带着皇后乌拉那拉氏第四次巡幸江南,刚开始一切正常,2月10日,乾隆还陪着皇后过了48岁的生日,2月18日早上,圣驾刚到杭州,皇上还赏赐给皇后很多美食,一派帝后和谐的美好画面。

谁知,仅仅过了大半天,画风突然大变,到晚饭时,乾隆宠爱的令贵妃魏佳氏、庆妃陆氏、容嫔和卓氏等都出席了,唯独没有见皇后。

更奇怪的是,原来膳底档上的“皇后”字样已被纸糊上,换以“令贵妃”三字。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史书没有记载。

只知皇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自行断发!

按照我们今天的习俗,剪个头发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在200多年前的满族人看来,“断发”是葬俗,只有家里的长辈死了,女子才能断发。

正常情况下,皇后断发,也就意味着皇上驾崩或太后驾崩了,而当时,乾隆和太后尚在世,那拉氏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给了乾隆一记响亮的耳光。

后来提起这件事,乾隆认为皇后一定是“发疯了”:

“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当天夜里,乾隆盛怒之下,急召额驸福隆安:“日行两站,火速还京”,尽快将那拉氏送回京城,并关押在翊坤宫,任何人不得接见。

没想到,三天后,乾隆的态度开始缓和,他又传令福隆安“酌情行进,无需过急”,不用那么着急赶路,可以沿途查看下水路、河道、民生等情况,还可以以皇后的名义,让地方官接驾,似乎有对皇后网开一面的意思。

然而,到了3月23日,事情又一次坐上过山车,来了一次翻转。

乾隆当着所有阿哥、公主的面,将皇后身边的三位贴身宫女各杖责六十,并对十五阿哥永琰说道: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

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是,乾隆还给了福隆安一道密旨:

“谕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她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不管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乾隆已在心里认定那拉氏“平日恨我必深”,必会做出对他不利的事情来,所以,那拉氏的处境从此急转直下。

5月14日,那拉氏皇后手中所有的宝册印玺被收缴,也就意味着,那拉氏前半生辛苦获封的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等荣誉、待遇,统统跟她无关了。

她身边的宫人全部被遣散,另换了两名粗使宫女来伺候。

按照清朝后妃等级规定:答应作为最低等级的嫔妃,只能拥有2名宫人。

此时,被软禁的那拉氏待遇还不如一个答应。

1766年7月,那拉氏突然病逝,她死时,年仅49岁。

听闻那拉氏去世,乾隆不置可否,照常嬉戏狩猎,丝毫没有停下来,悼念一下亡妻的意思,只是指派了十二阿哥永璂前去办理治丧事宜。

乾隆虽然下令按皇贵妃的规格安葬那拉氏,实际上,她的葬仪只是嫔的标准,不仅不祭不拜、不设神位,连单独的陵寝或地宫都没有。事后,内务府上报整个丧事花费银两,总计207 两 9 分 4 厘,还不如一个低级官员。

1981年,由于乾隆裕陵的妃园寝坍塌,考古专家意外进入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可打开一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里面竟有两具棺椁一个位于正中、保存完好的无疑是纯惠皇贵妃的棺椁,那另一个放在偏殿、早已腐朽的棺椁,会是谁的呢?

经过考证,专家们终于得出结论:这个棺椁的主人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

堂堂大清国皇后,身后竟落到如此凄惨的境遇,简直闻所未闻!当时就有大臣为皇后鸣不平,乾隆思索良久辩解说:

“孝贤皇后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反正不管群臣怎么说,乾隆坚持认为自己对那拉氏已仁至义尽,是她藐视君威在先,朕既不训斥、也没废后,够对得起天下臣民和列祖列宗了,你们这些臣子,怎么都说是我的错?

乾隆皇帝的自负可见一斑。

除了以上对那拉氏做的这些,乾隆大概觉得还不解恨。他表达恨意最极端的方式,就是抹去关于她的全部记载,包括画像。

郎世宁曾在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为乾隆和他的11位后妃画过一幅画像,据说乾隆珍爱万分,每到重要时节,总要拿出来欣赏一番,乾隆元年所有的后妃都在那副画上,却唯独没有当时的娴妃那拉氏,显然,那拉氏的画像被人为处理掉了。

此外,在清宫后妃图——《塞宴四事图》中,可以有明显改动的痕迹,其中有位后妃的脸上竟出现了两对眉毛,显然是后来人为修改导致的。

一直到今天,我们没有找到一副确定为那拉氏的画像。

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宠的皇后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像那拉氏反抗的那么激烈,更何况,从史料记载来看,那拉氏也是得过盛宠的。

她出身镶蓝旗,父亲那尔布不过是个退休的四品佐领,门第不算高贵,但那拉氏稳扎稳打,历经15年,终于从宝亲王的侧福音,一步步晋封为娴妃、娴贵妃、娴皇贵妃、乃至皇后。

在成为皇后的四年中,那拉氏被抬入正黄旗,又接连生下二子一女,虽然乾隆的后宫一直在扩充,但那拉氏稳坐中宫之位,按理说,那拉氏该小心谨慎、自保修身才是,她为什么会不顾家族、皇子的利益,毅然决然地要与乾隆抗争呢?

而为什么乾隆明明对那拉氏恨之入骨,却保留其名号,让她受尽冷遇呢?

二、帝后失和的原因

由于正史中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背景,大胆做个猜测,目前主要有这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乾隆迟迟不肯立自己所生的嫡子为太子,那拉氏一怒之下断发;

第二种说法:乾隆要立令贵妃魏佳氏为皇贵妃,那拉氏坚决不同意;

第三种说法:乾隆不仅宠幸烟花女子、纵欲过度,还想带她们入宫,那拉氏断发抗议。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第一种说法:迟迟不立太子说

康熙晚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皇子们拉帮结派,引发了“九子夺嫡”,整个朝堂也被搅得乌烟瘴气。雍正即位后,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制”,就是皇帝在生前,把选定的太子名字写在纸上、封存起来,然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直到皇帝病危之际,才能着人取下、开

所以,即便是太子本人,不到最后一刻,也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作为继任者乾隆,当然也会施行“秘密立储制”,既然不知道皇帝选定的太子人选是谁,那拉氏怎么会在这个问题上,跟皇帝争得鱼死网破呢?

何况,如果那拉氏真的在为十二阿哥永璂做谋划的话,她就不会选择断发这条路了。

因为她的断发,不仅搭进去了自己的前程,还把儿子的前程也断送了,永璂一直到死连个爵位都没有。

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太符合事实。

第二种说法:强立魏佳氏为皇贵妃说

虽然,魏佳氏在1765年,确实被封为皇贵妃,但这是在皇后那拉氏断发之后,看起来更像是,皇后断发为因,魏佳氏被封皇贵妃为果。

再退一步说,那拉氏身为后宫女子,和乾隆也不是第一天认识了,皇帝的多情她应该早就心知肚明,如果为了加封后妃就要生气断发的话,那她早就爆发了,何必等到今日?

而且,那拉氏既然能靠自己登上皇后的宝座,想必她不是一个只有美貌的女人,不说手段,起码在后宫的忍功是一流的,连乾隆在提起那拉氏时,都说“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

在儒家思想里,女子嫉妒是德行有亏的表现之一,既然那拉氏”无失德“,那就是没有嫉妒其他后妃的行为。

可见,那拉氏的断发也不是因为要册立魏佳氏为皇贵妃。

第三种说法:宠幸烟花女子说

也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看到的相关记载。这个说法看似离奇,我认为,却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一个。

那拉氏死后,督察院的一个工作人员严譄给大学士舒赫德写了一封信,信中替皇后鸣不平:

“纳皇后贤美节烈,多蒙宠爱,见皇上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故加挺触轻生。”

乾隆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当即下令把严譄投进大狱,在狱中,严譄慷慨陈词,他说当年在山东老家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皇上宠幸一个风尘女子,而且要立她为妃,皇后那拉氏执意劝阻,见皇上不为所动,这才断发抗议。

毁了自己,却能成全皇家的名声和颜面,那拉氏飞蛾扑火的行为,确实很符合她皇后的身份。

那拉氏断发的时候,想必已对皇帝失望透顶,也一早就想好了自己的结局,但她都不在乎,她在深宫中隐忍得够久了,最后一段日子,苦也好、痛也好,起码是她自己选的。

说到最后,突然想改一下标题,不是乾隆皇帝厌弃了那拉氏,而是那拉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厌弃他。

一向自负、唯我独尊的乾隆,从来只有他抛弃别人的份,现在冷不丁地成了被抛弃的人,他心中的羞愧和恼怒是可想而知的……

更多文章

  • 当时孙殿英带领的军队要多猖狂(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殿英,东陵,军队,带领,故事,多猖狂,当时

    1928年,清东陵惨遭灭顶之灾,30多亿财宝被孙殿英盗掘一空,慈禧太后被扒光曝尸、长满白毛,乾隆皇帝的头骨则被压成碎片。末代皇帝溥仪为此勃然大怒,亲自电告蒋介石,要求严惩凶手!并立下重誓:“不杀此贼,誓不为爱新觉罗子孙!”在一片喊杀声中,大家都认为孙殿英必死无疑,谁知孙殿英不仅安然无恙,还大言不惭地

  • 历史上的多尔衮死后掘坟(多尔衮被顺治掘墓鞭尸)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多尔衮,鞭尸,掘坟,历史,顺治

    1650年8月,多尔衮在外出狩猎时,因不慎坠马而死。顺治帝听闻这一消息,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在东直门外,迎接多尔衮的遗体回京。他不仅按皇帝的规格厚葬了多尔衮,还追谥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对他的后人大加抚恤。仅仅过了两个月,多尔衮身后的境遇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治先是褫夺了多尔衮生前及身后

  • 历史上的宝日龙梅最后结局(康熙王朝宝日龙梅喜欢谁)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宝日龙梅,王朝,康熙,历史,结局,喜欢,最后

    草原上,宝日龙梅当着大阿哥的面,临幸了康熙。在此之前,大阿哥胤禔对宝日龙梅不仅有救命之恩,而且还对她一见钟情。有着“草原月光”绰号之称的喀尔喀公主宝日龙梅,本来是天之骄子,父亲土谢图是喀尔喀蒙古部落的四大首领之一,她原本可以在草原上幸福快乐地生活着,过上那锦衣玉食的日子,因为在草原上,她并不是平民,

  • 曾侯乙嘴巴里含有什么小动物(古代葬俗中的饭含之礼)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葬俗,曾侯乙,嘴巴,动物,含有,古代,什么

    首先,“饭含”是古代丧葬习俗之一。在古代,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死后入殓时都会在嘴里塞点东西,称为“饭含”。 《白虎通•崩薨》载:“所以有饭含何也?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都要

  • 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的历史真相(安禄山杨贵妃有染的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贵妃,安禄山,真相,历史,洗澡,情况

    751年,32岁的杨贵妃刚认了48岁的安禄山做儿子,就急不可耐催促道:“禄儿快来,母亲要为你洗澡!”一个当朝受宠的贵妃给一个臣子洗澡,这听起来已经够荒诞了,更令人咋舌的是,此时的杨贵妃还比干儿子安禄山小16岁!民间有很多关于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的香艳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禄山之爪”,据说有一次,作为“

  • 司马懿晚年为何讨厌老婆(历史上司马懿真的怕张春华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懿,张春华,历史,老婆,讨厌,晚年,为何

    咱们先看看司马懿到底有多烦自己的发妻张春华。据《晋书》记载:其后柏夫人有宠,后罕得进见。帝尝卧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后惭恚不食,将自杀,诸子亦不食。帝惊而致谢,后乃止。帝退而谓人曰:“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这里有三个表现:一、 司马懿晚年宠爱柏夫人,很少与张春华见面;

  • 刘邦为什么那么多人帮他(刘邦驾驭人才之道的人能力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驾驭,能力,人才,为什么,那么

    吕雉一家为了躲避仇家,就从山东来到了江苏沛县,由于她的父亲吕太公与当地县令关系很好,所以很多人都慕名来访。由于来人众多,吕太公就定下规矩:凡是来人拿的贺礼不到1000钱的,直接安排在院子里吃饭。作为底层官吏的刘邦这时也前来凑热闹,他宣称携带贺礼万钱,吕太公一听,这人出手阔绰啊!赶忙出门迎接,迎为

  • 汉宣帝为何给刘据谥号为戾(汉宣帝追封刘据谥号为戾)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宣帝,刘据,谥号,追封,为何

    汉武帝晚年老糊涂了,听了江充和苏文的谗言,居然把自己培养了多年的太子刘据给逼死了。此后田千秋为太子喊冤,汉武帝这才恍然大悟。为此汉武帝诛杀了江充全家,也将苏文给活活烧死,此后更是修建思子宫、归来望思台,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由此可见,汉武帝已经认识到这件事的错误了,但是他没有认错。所谓轮台罪己诏,并

  • 陈圆圆墓地有什么传说(历史陈圆圆故事及墓地之谜真相)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墓地,陈圆圆,真相,传说,历史,故事,什么

    贵州省岑巩县有一个奇怪的村庄——马家寨,全村有2000多个人,却没一人姓马,全部姓吴。经过历史学家多次走访得知,他们竟是吴三桂的后人!更让人惊喜的是,考古专家在马家寨附近的山坡上,还发现了陈圆圆的墓! 不幸的是,由于这件事被当地文物部门大肆报道,还没等到考古专家对这座墓开始挖掘,却被盗墓贼

  • 临沂为何被称为龟驮城(临沂被誉为龟驮城名字的来源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龟驮城,临沂,传说,来源,称为,誉为,名字,为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从古至今文化的沉淀尤为深厚。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不同城市多被赋予不同的色彩。这其中虽然有着风俗习惯的始然,但神话传说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若再结合古之文化的寓意,那就更为传奇了。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临沂这座城市,绝对让人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临沂,山东省面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