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伯温斩龙脉害了我们(斩断99个龙脉传说与原因真相)

刘伯温斩龙脉害了我们(斩断99个龙脉传说与原因真相)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264 更新时间:2023/12/8 15:27:38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当年朱元璋就是凭借着他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开创了明朝。

身为明朝的开国功勋,刘伯温并没有像李善长,蓝玉等人那样,最终葬身刑场,而是被丞相胡惟庸诬陷,进京向朱元璋谢罪的时候因病去世。对比其他惨遭横祸的名臣相比,他的结果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相传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经做了一个怪梦,一条真龙降诞于世。朱元璋大骇惊醒,他生怕自己的江山不保,于是派出刘伯温率人斩断天下龙脉。

一、刘伯温

刘伯温原名刘基,自幼便有“神童”的称号,12岁便考中了秀才。传闻他有着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连教他知识的老师都自愧不如。

刘伯温除了善于研究军事兵法外,还酷爱天文地理、风水星象等学说,这也为他日后辅佐朱元璋称霸天下打下了根基。

公元1333年,刘伯温到元大都参加会试,一举夺得进士。当时正处于兵荒马乱的元朝,并没有给他安排官职,而是让他闲居在家里。直到三年后,才给他安排了一个八品的职位,主要工作是辅佐县令处理一些政务。

刘伯温丝毫没有抱怨,而是兢兢业业地投入工作。他本着爱民如子的思想,在目睹了一些豪绅地主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行径后,他决定要为这些百姓讨回公道。

经过多方面的走访调查,他搜集到了有效的证据,为当地除掉了很多祸害。百姓们因此爱戴拥护他,而刘伯温刚正不阿的性格也传遍了整个高安县。

在经历了元代官场的腐败后,刘伯温决定辞官隐居,专心研究学识。他奇才的名号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当时对方正在为进一步扩张地盘而招兵买马,寻访人才。在朱元璋的邀请下,刘伯温加入了他的阵营。

二、一统天下

当时陈友谅风头正盛,在起义军的队伍中势力最强。朱元璋视他为心腹大患,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挫败对手。

他一览众将,大家都面面相觑,只有刘伯温一言不发,若有所思。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才能,于是特意把他叫到房间里商议。

刘伯温认为陈友谅目空一切,这是他的最大弊端,而朱元璋的军队正好可以利用此弱点,来削弱麻痹他,再见机行事。

只有先打败陈友谅,才能够扫平一统天下的障碍。朱元璋深表认同,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最终打败了陈友谅,成为了起义军中的最强代表。

打败了陈友谅,剩下的张士诚和摇摇欲坠的元朝,也就不足为虑了。在众多能臣猛将的协助下,朱元璋最终将元军赶到蒙古,成为了统一中原的霸主。而刘伯温,也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功勋。

民间当时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虽然功不可没,但“天下第一军师”的称号,还是非诸葛亮莫属。

传闻刘伯温对此非常不服,还特意派人去挖了诸葛亮的坟墓,要看看他这个前朝军师如何与鼎盛时期的自己抗衡。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甚至刘伯温都不由得跪下磕头认错。

传说在挖到三尺深的时候,一块墓牌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上面写着“学生伯温,后世来此,你可知否?”这句话吓得刘伯温魂飞天外,急忙跪下认错,然后匆匆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对诸葛亮的名号无礼。

但这件事情的可信度却不高,仅仅在民间流传。因为此事过于匪夷所思,首先,以刘伯温的性格,应该不会做出这么不尊重先人的事情。而且他也没有必要和诸葛亮争这个所谓的“天下第一军师”的名号。

其次,诸葛亮不可能预见到一千多年后有人来挖自己的墓穴,更别提对方的名字了。所以这件事只是百姓在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能作为史料进行考证。

三、斩龙脉

朱元璋曾经梦见真龙天子出世,担心朱家的皇位不保,于是召唤刘伯温前来占卜。刘伯温算出这是龙脉的缘故,只有斩断了龙脉,大明王朝的基业才可保万世。

古时候,人们对这种封建迷信学说甚为重视,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对此更是深信不疑。他派刘伯温率人前往全国各地斩断龙脉,为明朝断绝后患。

当时的刘伯温根据风水学说,一共寻觅了六座龙脉所在地,分别是昆仑山、峨眉山、秦岭、太行山、西倾山以及长白山。天下龙脉一百条,都蕴藏在这六座山里面。

前五个所在地的龙脉,刘伯温都已经顺利斩断。至此,他已经斩断了九十九条龙脉,只差最后一条了。而这条龙脉正处于长白山中,刘伯温来到长白山脚下,还没有动手,就仓皇狂奔而逃。

刘伯温之所以逃走,是因为他知道,天下龙脉不可全部断绝,否则就是有违天命。全部斩断只能不断加深自己的罪孽,这样以来,他一世的功名全部都要毁于一旦,所以他万万不能做。

而且据传当时他们来到长白山脚下的时候,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风云变色,狂风呼啸。刘伯温掐指一算,知道此行必有凶险,如果强行斩断龙脉,那么他们所有人一个也回不去。

基于以上两点,刘伯温最终放弃。而这条没有被斩断的龙脉,就是后金国的起源之地——爱新觉罗家族的所在之处,所以最后取代明朝的正是清王朝。

刘伯温回去之后,朱元璋也并未说什么,毕竟他也知道对方已经尽力了。只是天性多疑的他不相信任何人,最终还是在胡惟庸的谗言下,免去了刘伯温的官职。

四、总结

刘伯温为明朝立下的汗马功劳足以彪炳史册,虽然斩龙脉一事被后人诟病,但这些事情并没有在正史中记载,所以真相也就无从得知。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创立了明朝,但后者的多疑却造就了君臣二人的悲剧。怀疑别人乃是用人大忌,朱元璋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导致自己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最终只有冰冷的王权与自己相伴终老。

更多文章

  • 珍妃打捞出来的样子(珍妃被扔到井里死后一年捞尸)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珍妃打捞出来的样子

    看过光绪皇后的照片,我们一定会为这个男人而感到悲伤,明明是帝王之身,本可想后宫之福,那是自己的皇后,不但是驼背,而且是龅牙,这场表姐弟之间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那我们再看一看瑾妃,瑾妃就真的是一个少言寡语的小胖子,这让光绪也十分无奈。但还好。瑾妃的妹妹珍妃却大不相同,不仅生性活泼开朗,长得还特别可爱,

  • 薛刚反唐是真实历史吗(薛刚反唐是正史?还是虚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薛刚反唐是真实历史吗

    中国历史大一统王朝中,给人印象最为孱弱的就是两宋赵氏王朝。的确,两宋惕于“黄袍加身”之例,奉行的是“以文制武”治国策略,自身诞生又严重天生不足——先是五代石晋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北宋朝廷在建立之初,就已缺乏了燕山山脉作为屏障,自北而南,一马平川,全国臣民时时可以感受得到

  • 司马懿为何惧怕曹睿(为何害怕,这些原因很重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司马懿为何惧怕曹睿

    诸葛亮常谈羡慕,能回天地春。司马懿精于谋略,善于用兵,深谙韬晦。他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又被人称之为: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司马懿极其聪慧,博学多识,年少时就远近闻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继任丞相后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椽,后来让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也就是辅助曹丕的差事。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成为

  • 中国失去贝加尔湖原因(历史上的中国是如何痛失贝加尔湖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失去贝加尔湖原因

    贝加尔湖实际控制权归俄国所有,确实是从清朝康熙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开始的,但你不能由此说这是割让土地,《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平等就不存在割让。事实上,贝加尔湖一带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只有很短时间属于中国管辖,其他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无主之地,没有政府统治。中国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统治,一是在唐高宗时

  • 圆寂为什么坐着就死了(圆寂到底是怎么断气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圆寂为什么坐着就死了

    前言:不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信佛的人似乎比比皆是,有事去寺庙烧香拜佛似乎也都是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这个由印度来到中国的外国宗教在经过了中国文化的洗礼后,历经千载发展也成为了十分有影响力的大教。在近现代说起佛教就不得不提起虚云禅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第一禅师。这位得道高僧经历了四个朝代

  • 巡抚和总督哪个大(巡抚和总督谁有实权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巡抚和总督哪个大

    大清入关后,建立起了一套满族统治的制度。清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督抚制度。那么两江总督和两江巡抚谁的官职更大呢?一、两江总督、位高权重清朝的督抚制度,将全国划分为23个行省。北起蒙古、南到南海,西抵新疆,北至东北,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公里。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

  •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古代丞相和宰相哪个官职大)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父兄三叶皆尚主,子女时代为妃嫔。”这是唐代诗人崔颢描述的读书人在考取功名出将入相之后,家族盛宠不衰的繁荣景象。或许是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后,所谓的“入相”不甚了解。不知道这里所谓的“入相”究竟是丞相,还是宰相。同样,甚至有很多人就干脆将

  • 靖康之耻的历史真相(历史事件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靖康之耻的历史真相

    说起宋朝,必然能想到“靖康之耻”,北宋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为它导致的,岳飞的诗歌中也写道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究竟耻辱到什么地步呢?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宋徽宗、后宫妃子以及朝廷大臣均被俘虏。“靖康之耻”妃子们受尽侮辱,皇后行完“牵羊礼”后因为承受不了这样的屈辱,直接自杀了

  • 水浒传是哪个朝代的故事(水浒传描绘什么时期的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水浒传是哪个朝代

    梁山泊忠义堂的好汉全伙归顺朝廷,是《水浒传》中的一件大事。这件事使许多现代读者嘲笑甚而痛骂《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本身是件颇为奇怪的事。读者记得,《水浒传》起先讲众好汉如何一一到梁山落草为寇,他们上山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大致都不是由于生来贪财嗜杀,也不是性格上有着社会难容的特点,而是由于受到压迫虐待

  • 怎么查自己是谁的后代(查自己祖籍和祖先从哪里来的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怎么查自己是谁的后代

    最近有人问我,要怎样才能寻根问祖,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从何而来的。父辈离乡多年,自己从小就出生在城里,对父辈家族以前的事情一点都不了解。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是这样的情况。遇到这个问题,我也没办法直接帮大家去寻找。因为人口迁徙以及历史原因,所以现在已经很难追溯了。但是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