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国道家的中庸之道蕴含道理)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国道家的中庸之道蕴含道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044 更新时间:2024/2/8 22:05:02

中庸之道被很多人误解,典型的误解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做人做事圆滑,墙头草两边倒,两边都不得罪。

一种和稀泥为人处世之道,甚至还有人把中庸之道包装成一种高情商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是第一种典型的误读。

对中庸之道第二种典型的误解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折中调和,权衡优劣利弊,两害相较取其轻的一种处世之道。

相较于第一种,第二种显得更高明,更理性,没有那么世俗了,第二种误解认为,中庸之道,就在于如找到“折中”的方案,找到利弊的中间点。

就好像分蛋糕,哥哥胃口好就多吃一点,弟弟胃口小就少吃点;就好像分项目奖金,按项目贡献率来分,大家都相对满意。但这些理解,都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今天我们来讲讲“中庸之道”本质,以及怎么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中庸”。内容有点长,请耐心看完。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两种典型的误解有什么问题,第一种误解里面,中庸是一种做人做事圆滑的为人处世之道,这种理解的错误在于,把中庸之道,看成了达成某种利己目的的手段。

通俗点说就是,做事做事圆滑,各种好处和便宜都占点,这是一种利己的策略。

第二种误解里面,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权衡利弊的策略,这种理解比第一种稍微好一点,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策略。

但它的问题在于,“中庸”仅仅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对双方来说,都是有损失的,因为是折中嘛,大家各让一步,达到一个平衡就可以了。

但这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案,这只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案,这种方案有两个错误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是在分一个有限的蛋糕,第二个是我们双方是博弈竞争的关系,所以才需要权衡利弊,折中调和。

说了这两种典型的,对中庸之道的误解,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呢?我们从通过两句话来理解,这两句话分别在《中庸》的第一篇和最后一篇里面。

第一篇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思想认为,“ 中”是天下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天下人达到“中”的境界的途径或者大道,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运行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万物就能够在这种自然秩序中生生不息。

《中庸》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话,《中庸》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认为,上天承载、化育万物,无声无息,不动声色。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或者最终的目的。或者说,让万物和谐共生,才是中庸之道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根本目的,其实是在构建一种秩序,或者说一个大的系统。

在这个秩序里面,天地万物都能够达到最好的状态,在这种秩序里面才能做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不是一种相互排斥,非此即彼,折中调和,权衡利弊的秩序,而是一种让所有事物都能达到完美融合,和谐共生的一种秩序。

这里理解秩序和系统其实很重要,我们分开来讲。古人可能没有大自然的概念,他们把天地理解成为一个大的整体或者系统,在这个大系统的里面,万物都能够各安其位,和谐共生,这是一种非完美的状态,内部也蕴含了一种完美的秩序。

《中庸》里面把这种秩序称之为“中”,道家思想里面把这种秩序称之为“道”,其实都是在隐喻大自然,或者我们古人说的“天地”。

这里要说明一下,说到大自然法则,可能很多就会联想到达尔的进化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其实这句话是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翻译,而且是很有误导的翻译,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或者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大自然里面充满了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甚至是斗争。

但其实达尔文本人都尽量避免使用“竞争”这个词,这个词太有感情色彩了,在浙大教授立铭老师的《进化论50讲》里面说。

达尔文进化论更准确的翻译是:“为了生存而努力”,而且这种努力有三个层面,个体,群体和环境的,当然这个是另外一个话题,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听听王立铭老师的《进化论50讲》。

总之,竞争只是我们对大自然法则的一种片面或者肤浅的理解,其实“和谐共生”才是大自然的趋势,或者说本质。或者说竞争是一种手段,而和谐共生才是根本的目的。

所以,《中庸》里面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才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中庸之道是想要表达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真正符合自然趋势的秩序,或者说自然之道。

而且这种思想里面,其实并没有任何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道德”的因素,仅仅是尊重自然秩序。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很多人理解儒家是一种道德教条,其实是大家的误解,儒家道德的本意并非为了约束,在《中庸》最后一章里面,孔子说:“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意思是说,用厉声厉色去呵斥和教化民众,这是最拙劣和无能的行为。

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要去约束和教化,而是让我们回归本性,或者说“致中和”,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人类社会才能像大自然一样和谐共生,没有伤害。

更多文章

  • 关于年夜饭的来历简介(简要概括年夜饭的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年夜饭的来历简介

    那么,吃了这么多年的年夜饭你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古人是怎么吃年夜饭的?现代年夜饭又有哪些讲究?今天的小编为您穿插介绍下年夜饭的由来及讲究,也了解春节古人怎么吃年夜饭!年夜饭的由来年夜饭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尔雅》中的记载。作为一部训解词义的著作,《尔雅•释》中就有:“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

  • 大金国是现在的哪里(历史上的金国是现在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大金国是现在的哪里

    只是在我们的国家的古代里面是有很多的朝代的,他们有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进行交替。而这是潮汕气器不同,有的时候是有一个国家来治理这个地方,而有的时候是会有很多的小的国家来同时治理。而其实在我们国家的位于两宋的时候是存在辽国或者金国甚至一些其他的小国,那么在历史上的这些辽国和金国是现在的什么样的地方呢

  •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对深化改革的历史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相信大家都听过,因为这是我国近代史的第一次维新变法。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接踵而至,除了让戊戌六君子魂丧菜市口外,还让一心向往改革的光绪帝成为了清朝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很多人都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反扑,但除了这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外,还有三个隐藏的原因。

  • 《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吴承恩这一说法并不确凿)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游记》的作者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作为明代时期的小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回过头来看以往,我们会发现,西游记的作者并没有署名,因此,有关作品的作者,近几十年来,也成了大家的饭后甜点。那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呢?毕竟我们学习的课本中,就是吴承恩,延续到今天又说不是吴承恩,这难免会勾起大家的深思。其实早在上

  •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我国的笔墨纸砚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具对于每个人来说属于很日常的一样东西,对于文学文字爱好者来讲,选择一样好的文具用品是彰显自己的文化素养的一种方式,更是表达自己对于生活态度的追求和热情。在古代,最为人所熟知的文具当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单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文房乃为书房,四宝便是书房中常用的四样文具了。在南唐时,“文房四

  • 龙妈原著中的结局(权力的游戏小说中龙妈结局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龙妈原著中的结局

    早在《权力的游戏》第七季播出期间,整季的剧情就突然被网上疯传,第七季后面几集的内容验证了这一剧透的可信度是百分之百。紧接着第八集的六集剧情也出现在了网络上,这就是2017年的黑客泄露剧本事件!也就是说编剧早在《权力的游戏》第七季时就已经写好了整部八季的剧本。但因为黑客提前泄露了剧本,第八季不得不整个

  • 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谁(关于历史人物赵括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

    不知道网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为赵括洗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像赵括这样“夸夸其谈”的人物。明朝方孝孺有一篇杂文,叫作《吴士》,就很形象地描绘了像赵括这样的人物。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吴地有一士子,逢人就说自己是乱世英才,世间少有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这位吴士对兵法尤其自信,喜欢和人们谈论兵法,每次谈论兵法

  • 曹雪芹和高鹗什么关系(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雪芹和高鹗什么关系

    曹雪芹出生(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杼之子(一说曹頫之子)。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

  • 揭秘变脸是怎么做到的(中国四川变脸的原理秘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变脸是怎么做到的

    川剧不像黄土高原的秦腔那样苍凉悲怆,也不像鱼米之乡的昆曲那样多情缱绻,飘荡在巴山蜀水之间的川剧,有着四川人独特的既热辣豪朗又闲适幽默的性情。蜀地自古就是歌舞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随着清代的大移民,四川本地戏融合吸收了外来戏种,融汇了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人称“五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理解现代不孝有三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没有子嗣,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舜帝背着父母娶妻,是因为害怕没有后代。君子认为舜帝不告而娶,实际上是符合孝道的。但是,这一句话的意思,在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