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太宗的年号是什么(唐太宗统治在位期间年号是贞观)

唐太宗的年号是什么(唐太宗统治在位期间年号是贞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537 更新时间:2024/2/4 23:43:31

一、为什么是“贞观”

在所有关于唐朝的史籍和史料之中,几乎都记载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的时候“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又有记载说,李世民四岁时,曾有一位善于看相的书生晋见李渊,在看见李世民时,书生说道:“此子有龙凤的姿质,日月的仪表,到二十岁,必定能济世安民。”

李渊害怕书生的言语泄露,便要杀他,结果书生忽然不见了,因而以为他是神仙,就取“济世安民”之义来作为李世民的名字。

此事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之所以会有如此记载,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渲染李世民乃是天生的帝王之命,别人是争不去的,所以他能在“玄武门之变”中得以完胜。

后来李世民真的做了皇帝,这似乎更加印证了“二龙”的传说和书生的预言,所以这两件事情都被载入了史册。

627年,李世民改元为“贞观”,他所统治的那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最为繁盛的时期,倍受后世赞誉。

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刘彻,以后的历代帝王便承袭了这一做法。年号和人的名字一样,通常都具有美好的寓意。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圣主,“贞观”年号并不是他个人凭空想象,也是名出有典的。

《易经·系辞下》中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李世民的“贞观”年号则是取自于此。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

二、君明则臣直,则国正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广招人才,善于纳谏,而且从谏如流。他数次召魏征入内室,询问自己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则能知无不言,太宗都很高兴地嘉奖、采纳。

据统计,贞观时期,魏征共直谏了200多次,可以说是唐朝的第一谏臣。

他在朝堂上直陈太宗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因此有时看见魏征,心头也有些怵意。

有人曾给太宗一只漂亮的鹞鹰,太宗很喜爱,看见魏征来,就将它藏在怀中。魏征奏事时间太长,鹞鹰竟被闷死在怀里。

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去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

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

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

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

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

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

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

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除魏征之外,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人,也都是当时有名的谏臣。唐太宗初登帝位之时,由于他神采英武刚毅,进见的大臣,都举止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后,每次接见大臣奏事,都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劝谏。他曾经对公卿大臣们说:

“人要看见自己的形态,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依靠忠臣。我若有过失,大家可以无保留地指出来。”

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议事情都不能决断,总是说:“除非杜如晦否则不能决断。”等杜如晦来到,总是采纳了房玄龄的计策,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善于决断。

这就是“房谋杜断”的由来。二人同心辅助国家,因此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也成为被世人称道的一代贤相。

有人诬告尉迟敬德谋反,太宗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你谋反,这是怎么回事?”尉迟敬德答道:“臣下追随陛下身经百战,今天能够幸存,可以说是死里逃生。现在天下平定,还要怀疑臣谋反吗?”

解下衣服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伤痕。太宗流泪抚摸着尉迟敬德身上的伤痕,说要把女儿嫁他。

尉迟敬德说:“我听说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妻子是不能抛弃的,臣妻虽不漂亮,但是与我共贫贱很久了。”太宗于是作罢,任命他为解州都督。

三、征服东突厥

鸿胪卿郑元绶出使突厥回来,对太宗说:“戎狄的兴盛或衰败,可以看其牛马牲畜的繁盛或衰弱。现在突厥百姓饥饿,牲畜瘦弱,这是要灭亡的征兆,不会超过三年。”

太宗说:“是啊,但现在刚刚与之结盟,不可失去信义,要等到有了罪名,才能征讨。”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突厥进犯边地,唐太宗派都督李世勣、李靖、柴绍、薛万彻为行军总管,共十余万人,由李靖统一调度,分兵出击突厥。

李靖率精锐骑兵三千,自马邑进驻恶阳岭,夜里袭破定襄。突厥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会突然到来,大惊失色。

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去招抚,李靖带兵和李世勣率兵在白道会合。白道是古道路名,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是阴山南北重要交通要道。

李靖等人谋划说:“颉利可汗虽然失败,但他部众人还很多,如果让他们逃到漠北,今后就难以设法对付了。他们一定觉得很宽心,放松警惕,要是挑选万名骑兵袭击,不必激战就可以俘虏他们。”

张公瑾说;“诏书允许投降,况且使者还在他们那里,为什么一定要袭击他们呢?”

李靖说:“这就是为什么韩信能够破齐地的原因,唐俭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可惜的。”

于是连夜带兵出发,李世勣随后,在阴山大败突厥,斩首万余,虏俘十余万,将唐疆域开拓到阴山至大漠一带,并向朝廷发回捷报。

颉利可汗失败,逃走投奔西突厥可汗沙钵罗苏尼失部落。

任城王道宗带兵连逼,迫使苏尼失擒拿颉利可汗,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将其带回献给太宗。苏尼失部落举众投降,漠南从此安定。太宗登上城楼接受俘虏,让王道宗、张宝相等住在太仆寺。

太上皇听说后慨叹说:“当年汉高祖蒙受被困白登之辱,无法雪耻,如今我子世民能灭掉突厥,我把国家托付靠得住的人,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召太宗和显贵大臣十余人,诸王及王妃,在凌烟阁设酒宴,喝到酣畅时,高祖亲自弹奏琵琶,太宗起舞,公卿大臣纷纷起身为高祖祝寿,直至深夜才罢。

额利可汗被擒入朝中,当时边远各国来朝觐的很多,服装形式各异。中书侍郎颜师古请将服饰画成图给王后看,并画王会图,太宗允许。

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太宗做“天可汗”,就是所有这些部族的君长,群臣都高呼万岁表示赞同和庆贺。自此以后,太宗以天可汗身份赐封给这些部族首领玺印。

至此天下太平,粮食也获丰收,年终清理案件,只有二十九人被判死刑。东到大海,南到五岭,都能夜不闭户,行商和外出旅行不带干粮,沿途都可以随时供给。

四、第二次太子之

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非常悲痛,说:“宫中再听不到规谏的话了,失去了一位好帮手。”

原荆州都督武士彟(yuē)的女儿,年方十四,太宗听说她很漂亮,召入宫中,做了才人。后来成为高宗的皇后,就是武后。

侯君集灭掉高昌,其地成为唐朝的西州。这样,唐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古到焉耆,南括林邑,北至大漠,都是唐的州县。

当初,太子承乾喜声色田猎,行为奢侈靡烂。魏王泰多才多艺,得太宗宠爱,暗中产生夺取嫡子继承权的心思。太子知道了,暗中豢养利客给干、承基和武士百余人,谋杀魏王泰。

太子知道吏部尚书侯君集心怀不满,便将他领到东宫,谋求保全自己的办法。君集因太子昏乱卑劣,想乘机暗算他,就劝他谋反。

时逢太宗第七子齐王祛谋反,事情牵连到纪干、承基,以死罪投监,承基上报,告发太子谋反,太宗命中书门审问。

谋反的事实已有,太子被废为平民,侯君集等都伏罪被杀,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此事发生于公元642年,即贞观十六年。

太宗对侍臣说:“我若是想册立魏王泰,太子的地位他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规划创业得到的。

自今以后太子行为不轨,分封的藩王企图谋取太子地位的,两者都弃而不立。要传给子孙,永远为后世遵守之法。”

太宗觉得太子李治过于柔弱,暗中对长孙无忌说:“雉奴怯懦,恐怕保不住社稷。吴王李恪英武果决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长孙无忌坚持争辩,认为不可以。太宗说:“难道你以为李恪不是你自己的外甥吗?

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是真正遵守成法贤明的一国之主。储君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能数次更换呢?”于是太宗便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高宗时,房玄龄子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立荆王元景事发,吴王恪因此获罪,含冤而死,他的后代作了南唐主。

唐高宗李治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

“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不过不久,唐太宗因魏征曾举荐侯君集有当宰相的才能,如今侯君集因谋反被杀。太宗疑心魏征循私,毁掉了他所撰写的石碑。

五、亲征高丽与民族大融合

新罗派使节,说百济与高丽合兵,企图阻断新罗朝贡的道路,请求出兵救援。

太宗派使臣带着盖有皇帝单印的诏书宣谕诏命,盖苏文不听诏命,使臣返回。太宗说:“盖苏文杀了他的君主,残害虐待百姓。如今又违抗诏命,不能不征讨。”

太宗想亲征高丽,禇遂良极力劝谏也不听,遂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到洛阳,下诏亲征高丽,任张亮、李世勣为行军大总管,诏各路军队分道进击高丽。

太宗车驾到定州,攻拔辽东,进攻安市城。高丽大将延寿惠真率兵十五万救援。大宗命各路军队一齐发起攻击,当时一个名叫薛仁贵的龙门人,大声呐喊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

高丽士兵望风披靡,唐军乘机进攻,高丽军队大败,其将延寿惠真率众投降,高丽全国大为震骇。后黄城、银城人都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太宗攻安市城长期没能攻下,因为辽地寒冷得早,大地封冻,草木枯萎,士兵、马匹很难长期留在此地,况且粮食也将用尽,于是下令班师,并在安市城下炫耀一番兵马才撤回。

安市城主登上城楼告辞,太宗嘉奖他礼节周到,赐缣百匹,以勉励他能努力侍奉其君。

太宗因征高丽不成功,很后悔。叹息说:“要是魏征还在,一定不会同意我这次用兵。”下令以少牢之礼祭祖魏征,并将其所撰石碑重新立好,尉劳并赏赐他的妻子。

太宗回师长安,派李世勣攻打薛延陀并使之投降。派使节招抚铁勒诸部落,铁勒部有百余万人,他们的酋长都请求入朝进贡。回纥等十一姓,也派使节也顺。

太宗大喜,作诗说:“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命刻于灵州。骨利干(中国古代民族名,铁勒诸部之一)派使臣进贡。

骨利干居住在西域大漠以北,和铁勒其他部落相距很远。昼长夜短,夏至日落后,天空中还有太阳余晖,羊肩肉刚刚煮熟,太阳就又升起了。

后又有结骨(中国古代民族名。汉称坚昆,魏晋称结骨,即现在的柯尔克孜族)俟利发向唐朝进贡。结骨人身材高大,红发绿眼,自古与中国没有交往,至此入朝进贡。

太宗说:“当年汉武帝穷兵三十年,也没有多少收获。怎比如今,以德政安抚四方,使偏远之地,都成为大唐的编户!”

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与吐藩松赞布的联姻和亲。

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六、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而且很严重。有说是痢病,有说是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旧唐书·郝处俊传》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太子李治日夜不离太宗身边,有时几天不吃东西,头发也有些变白了。见此情景,太宗流着泪说:“你能这样孝顺敬爱,我死了又有何遗憾呢?”

后来太宗病情日渐加重,诏长孙无忌、禇遂良入卧室,对他们说:“太子仁义孝顺,你们都知道,好好地辅佐引导他。”

又对太子说:“有无忌、遂良在,你就不用忧虑天下事了。”于是命褚遂良起草遗诏。

不久,太宗去世,在帝位二十三年,终年五十三岁。而他对历史的贡献却没有因此而磨灭,历史上也对他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旧唐书》中说,唐太宗“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北宋欧阳修赞叹道,太宗消除祸乱功比汤武,治理天下达到太平盛世好比成康;亲临战阵,战无不胜;

虚心接受劝谏,爽直没有不能容纳的;自古无人达到的四方部族,无不服从,功业和德行都这样伟大的,自汉代以来,还未曾有过。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即位,“贞观”的年号又延用了半年有余。公元650年正月,李治改年号为永徽,这一年即为永徽元年。

而继“贞观之治”以后,唐高宗李治在此基础上又开创了唐朝的第二个盛世,史称“永徽之治”。

更多文章

  • 东晋灭亡的原因是王谢不和(东晋王谢两家为什么衰落)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东晋灭亡的原因是王谢不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两句诗让我们依稀看到东晋王谢家族冠盖簪缨的盛况,而诗中的“王”正是东晋权臣王敦所在的琅琊王氏。王敦作为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在东晋帝国的权力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其后来能够接连发动两次叛乱的根基。然而这两次叛乱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第一次成功将晋

  • 志当存高远什么意思(这个座右铭出自哪里,指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志当存高远什么意思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有句名言:志当存高远。是指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正所谓:站得高,望得远。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宽,他的格局就有多大。远大的志向从立志开始,生活不能没有目标,人生不能没有方向,“立志”就是给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然后通过他的努力驶向这个目标。那立志怎么才算高远呢?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

  • 湘军的创立者是晚清哪位重臣(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湘军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湘军的创立者是晚清哪位重臣

    1853年,在湖南老家为母亲守丧的曾国藩,奉咸丰皇帝的命令办理团练。曾国藩招募了一批来自湘乡等地的农民子弟,组建成为地方团练——湘军。一年后的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挥师东进,与太平军作战。此后几十年,湘军成为晚清一支不容忽视的武装力量,不但平定了太平天国,还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收复新疆之役、中法

  • 赵匡胤赵光义李煜cp(赵匡胤被赵光义逼宫来找李煜)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赵光义李煜cp

    人最想拥有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探究人性深处的哲学问题!有人说是权力,有人说是财宝,有人说是美色,也有人说是真性!其实都有道理。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拥有滔天权势,可以让天下人禁声不语,可以让治下人集体服从,却不能让一个女子真心代己!配图-1这个人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有人会说,宋朝不是幸福感最强的一

  • 南唐统一南方会怎么样(历史上南唐有机会统一天下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唐统一南方会怎么样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唐朝到宋朝之间的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开始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直至公元979年,北宋平灭北汉,才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结束了长达72年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在这72年的乱世之中,北方、中原和南方大地上政权繁多,枭雄辈出,大小势力连年割据混战,

  • 南唐灭亡的主要原因及教训(南唐灭亡的具体时间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唐灭亡的主要原因

    北宋建立之后不久,南唐便开始对北宋称臣,态度很好。但是北宋还是不久之后,就大军进发,灭亡了南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谁不想大一统,但是问题是南唐旁边的吴越,却是在北宋成立后很长时间后,吴越主动献土纳贡归属于北宋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宋必须一定要迅速拿下南唐呢?

  • 虞美人李煜被宋被毒死(为什么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虞美人李煜被宋被毒死

    南唐灭亡被宋太宗赵光义灭亡后,后主李煜被囚禁在北宋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自此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囚禁中的李煜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儿,虽然锦衣玉食,却完全失去了自由。李煜整日无所事事,空虚寂寞,回忆往昔时更是万箭穿心。因此他不得不借助醉酒使自己沉睡,醒来的时候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李煜剧照在亡国苟

  • 妙玉的身世和结局(红楼梦中妙玉身世来历与背景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妙玉的身世和结局

    妙玉的真实身份到底是啥?茗烟看到的瘟神爷,青脸红发,细思极恐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排在第6位,比荣国府赫赫扬扬的王熙凤还靠前,但她的身份却是和贾宝玉和贾家没有任何亲眷关系的外人。妙玉到底是啥身份?她是王夫人从外面请来的尼姑,却知道贾母喜欢喝老君眉,不喝六安茶;她是俯就来大观园的女子,却有贾家都没有的

  • 历史上的南唐是被谁灭亡的(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唐是被谁灭亡的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当时依然小国林立,割据政权不少。因此,宋太祖把统一大业当成了头等大事,调兵遣将,各个击破,963年,平荆南、灭湖南,965年,收后蜀,971年,克南汉,975年,灭南唐。当然,赵匡胤灭各国,进兵时有的借着些理由,如荆南、湖南,那是张文表叛乱引起。有的却什么理由都没有,如南唐。

  • 柴荣对赵匡胤那么好还要他的江山(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柴荣对赵匡胤那么好还要他的江山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生致力于统一天下,是五代时期难得的明君。不过也正是由于柴荣太过于劳心费力,他在39岁时就英年早逝,留下了7岁的小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代周建宋,成就了新的王朝。(柴荣)那么,柴荣作为一代明君,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有人会篡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