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南唐统一南方会怎么样(历史上南唐有机会统一天下吗)

南唐统一南方会怎么样(历史上南唐有机会统一天下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230 更新时间:2024/1/25 10:20:48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唐朝到宋朝之间的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开始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直至公元979年,北宋平灭北汉,才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结束了长达72年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在这72年的乱世之中,北方、中原和南方大地上政权繁多,枭雄辈出,大小势力连年割据混战,致使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尽管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但大体的趋势却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统一。

事实上在北宋统一之前,这种趋势就已经在酝酿之中,在统治中原地区的梁唐晋汉周的这五代中,后唐和后周都一度占据大片土地,统一的曙光在望,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提前完成使命。

而在十国之中也有这么一个政权,就是十国里实力最为强大的南唐。

它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刻,也曾经拥有一统华夏的潜力,但是最后却虎头蛇尾,功败垂成,以致留下末代皇帝李后主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凉结局。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南唐不如北宋,没有提前实现华夏大地的一统,成为统一战争的引领者,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下南唐的由来及历程。

南唐(937—975),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国家,与十国中杨行密建立的南吴是前后相继承的两个政权。

南唐的建立者李昪本名徐之诰,曾是吴国的权臣徐温的养子,徐温在世时对这个养子宠信有加,徐之诰也在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徐温去世之后,通过种种手段一举掌握了南吴的朝政。

公元937年,徐之诰废除南吴皇帝,改国号为齐,之后改名李昪,以唐朝继承人自居,称自己是唐宪宗的第十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建立唐朝,史称南唐。

李昪在位的六年间,不兴兵戈,南唐大体保持了稳定局面。

943年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李璟即位不久的数年内,临近的闽国和楚国先后发生内乱。

李璟分别于保大三年(945年)和保大九年(951年)出兵闽国和楚国,一举消灭了这两个割据政权,占据了湖南、湖北和福建大部分土地,至此南唐疆域版图达到了最大规模。

但是最终南唐却未能完全占有灭国之地,楚地被其他割据势力取代,闽地则被南唐、吴越和新势力瓜分。

尽管如此,从疆域面积上看,南唐依然可以成为与中原政权后周相匹敌的大国。可随后不久,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至958年三次征讨南唐。

南唐不敌,节节败退,最后李璟去掉帝号和年号,改称国主,江淮十四州尽皆归属后周,南唐国力大损,由盛转衰。李璟被迫迁都洪州(南昌府),不久病死。

961年李煜继位,是为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和他父亲李璟一样奢华无度,文恬武嬉,歌舞升平更甚于从前,致使南唐国力空虚,从此再无开疆拓土,争锋天下的时机与实力。

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变成了北宋,随着宋太祖赵匡胤稳定内部之后,开辟了统一战争,数年间先后攻灭了后蜀、南平、楚地、南汉,对南唐形成了包围之势,南唐从此赫然暴露在北宋的各个方向的打击之下。

此时万分恐惧的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自己为江南国主,希望通过谈判称臣纳贡与北宋和平相处,止步北宋统一的步伐。

可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继续攻击南唐,975年11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煜投降,也标志着统治江南地区38年的南唐终告灭亡。

南唐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诸多割据政权中的佼佼者,而五代十国中的十国基本都各守疆界。

在开疆拓土方面很少能够有所作为,没有哪一个像南唐一样进行灭国之战,而且短短五六年间一灭就是两国。

此时的南唐似乎有了那么一点问鼎天下的苗头,可是后来的事实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就引申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南唐做为十国中最为强大的割据政权,灭楚降闽,为何不能实现统一?说到这里,不免有这么几个原因值得探讨。

第一,南唐占有的地域不具备正统地位,在名分上不占有优势。

众所周知,谁占据了黄河流域谁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原正统,即便在分裂的年代里也可以正当地继承前朝的正统地位,五代中的梁唐晋汉周皆是如此。

这是当时普天之下大家共同默认的规则,统治中原黄河流域的政权就是中央王朝政权。

而南唐在地理上占据江南,归根结底逃脱不了割据政权的地位,这也就注定了南唐在心理和当时的舆论上并不占据正统的优势。

第二,南唐事实上的继承人不占有优势,南唐虽自称为唐朝,但以大唐王朝的继承人自居。

但却承自杨行密的南吴政权,而南吴势力之前本身就是唐朝底下的藩镇,其地方政权的属性本来就不言自明。

而五代中后梁一开始就秉承唐朝衣钵,与唐朝前后继承,之后的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包括北宋在内无不是相互继承,延续正统。

这也是天下人所共知,以至于每逢上述王朝建立都会有远近大小政权的朝贡归附。

第三,南唐不占天时优势,建立时间较晚,发挥空间较小

时中原地区经过几十年的较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不利于南唐争锋天下。

如前所述,南唐建立于937年,十国里所有政权中除了北汉以外南唐建国最晚,而且这一年在五代十国的时间中已经过半,中原地区后晋已经建立,虽也根基不稳。

但是后晋之前的后梁、后唐最为混乱的时期已经过去,北方诸多的杂牌政权如割据幽州的燕、割据河北的赵、割据陕西的岐等强大政权都已被消灭,中原王朝在后唐时期即已得到了整合。

之后的一些混乱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原王朝版图内部节度使的叛乱。排除契丹这一外部势力,只要当政者不犯大错,大体还是能够平定地方节度使作乱的。

而南唐由于建立较晚,刚刚崭露头角就迎来了强劲的北方中原政权的打击,不得不说这也是不得天时。

第四,南唐的灭国之战并没有壮大自己的实力,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南唐无论是破闽还是灭楚都很不彻底,从来都没有同时占据两国的全境,只是得来了当地残余势力的表面归附,更何况吴越还趁机参与闽国内乱并从中分一杯羹。

加上像刘仁达等首鼠两端之人的前后折腾,南唐非但没有从军事行动中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在千里长的战线上疲于奔命,空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大大地拖住了南唐的精力。

第五,南唐三世皇帝都不是励精图治的开拓之君,可谓一代不如一代

他们没有一个全局考量,没有什么战略眼光。

李昪属于开国即守成型的君主,儿子李璟属于有一点作为但缺乏策略实干型的君主,而李煜更像是个文艺范儿的青年,不思进取的君主。

除此之外,从李璟开始,统治集团奢华无度,到李煜时更是醉生梦死,统治集团忙于享乐和权力的争斗,一统江山何止是黄粱一梦,而是皇帝和诸多大臣可能连这样的梦都不曾做过。

对比北方中原王朝,整个江南文恬武嬉,柔弱不堪,这样短视的利益集团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作为?

第六,南唐的综合国力虽然在南方各国中最为强大,但仍然不及中原政权

具体表现为人口和财富。就人口而言南唐即便是在李璟在位的全盛之时,人口也不过103万户,约500万人。

而李煜在位的末期,南唐仅65万户,约300—350万人。可同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共计有户数255万户,人口1277万人。

还有个数字也可以作为参考,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也就是南唐灭亡五年后,北宋户数达到了641万户,人口达到3200万人以上。

有理由可以推测,至南唐灭亡的975年前夕,北宋人口极有可能在2500万上下徘徊,两者的人口差距一目了然。而在古代,人口即意味着兵员和赋税。

至于经济其他方面二者的对比虽然没有查到具体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来说明。

比如北宋在965年灭亡后蜀以后,蜀地全境大乱,后蜀降卒、朝廷哗变军队、士民百姓、土匪草寇都揭竿而起,混水摸鱼。但是朝廷通过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调整策略。

不到一两年就平定了这一巨大规模的动乱。反观南唐,灭掉闽和楚之后,两地也一度混乱不堪,当然规模远比不上前面说的蜀地动乱。

可是南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却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奔命,最后还没有得到什么实质上的好处。从这一事件侧面反映出的二者经济上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何况当时虽然经济重心南移,但南方经济总体依然不如北方河朔、幽冀、中原等地区。

在人口和经济财富有如此差距的情况之下,南唐不敌中原政权也属于情理之中,这也是南唐没有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便这样,难道南唐真的没有统一的机会吗?其实,南唐作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还是有统一的机会的,只不过这种机会十分短暂,稍纵即逝。

倘若南唐能够在一开始立足江南富庶之地,着眼天下,只要举措得当,革新弊政,不须十余年之后,国力便可得到积累和充盈,在此期间秣马厉兵,国力繁盛之时军备武力的强大自不在话下。

如果在出兵闽国和楚国之后,能果断行事,用人得当,不拖沓不前,雄霸半壁河山,至少可以与中原王朝形成南北对峙。

到那时在巩固新地之后,一旦中原有变就择机北伐,问鼎中原也不失为上上之策。

要说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有,比如说947年契丹灭亡后晋,契丹撤兵以后中原大乱无主之时。

再比如950年,郭威反叛后汉,双方缠斗撕打之时,都是绝好的机会,特别是第一次,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如果南唐君臣真的有所行动,那么也许会大有可为,一统黄河流域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这样的机会和实践需要及其短暂紧凑的时间来安排且各种举措得当的措施步步搭配,这期间需要一个济世英主或是英主辈出,上下一心。

而南唐的三代皇帝从李昪到李璟再到李煜都不能承担这一角色,这也就注定了南唐不可能在乱世之中傲立群雄,一统华夏的宏图。

只能留给其他人来解决这一历史任务,而宋太祖赵匡胤及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刚好从后周世宗柴荣手中接棒了这一使命,完成了国家的局部统一。

更多文章

  • 南唐灭亡的主要原因及教训(南唐灭亡的具体时间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唐灭亡的主要原因

    北宋建立之后不久,南唐便开始对北宋称臣,态度很好。但是北宋还是不久之后,就大军进发,灭亡了南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谁不想大一统,但是问题是南唐旁边的吴越,却是在北宋成立后很长时间后,吴越主动献土纳贡归属于北宋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宋必须一定要迅速拿下南唐呢?

  • 虞美人李煜被宋被毒死(为什么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虞美人李煜被宋被毒死

    南唐灭亡被宋太宗赵光义灭亡后,后主李煜被囚禁在北宋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自此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囚禁中的李煜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儿,虽然锦衣玉食,却完全失去了自由。李煜整日无所事事,空虚寂寞,回忆往昔时更是万箭穿心。因此他不得不借助醉酒使自己沉睡,醒来的时候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李煜剧照在亡国苟

  • 妙玉的身世和结局(红楼梦中妙玉身世来历与背景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妙玉的身世和结局

    妙玉的真实身份到底是啥?茗烟看到的瘟神爷,青脸红发,细思极恐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排在第6位,比荣国府赫赫扬扬的王熙凤还靠前,但她的身份却是和贾宝玉和贾家没有任何亲眷关系的外人。妙玉到底是啥身份?她是王夫人从外面请来的尼姑,却知道贾母喜欢喝老君眉,不喝六安茶;她是俯就来大观园的女子,却有贾家都没有的

  • 历史上的南唐是被谁灭亡的(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唐是被谁灭亡的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当时依然小国林立,割据政权不少。因此,宋太祖把统一大业当成了头等大事,调兵遣将,各个击破,963年,平荆南、灭湖南,965年,收后蜀,971年,克南汉,975年,灭南唐。当然,赵匡胤灭各国,进兵时有的借着些理由,如荆南、湖南,那是张文表叛乱引起。有的却什么理由都没有,如南唐。

  • 柴荣对赵匡胤那么好还要他的江山(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柴荣对赵匡胤那么好还要他的江山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生致力于统一天下,是五代时期难得的明君。不过也正是由于柴荣太过于劳心费力,他在39岁时就英年早逝,留下了7岁的小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代周建宋,成就了新的王朝。(柴荣)那么,柴荣作为一代明君,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有人会篡位吗?

  • 宋为什么能灭南唐(南唐实力很强为何被北宋轻松灭掉)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为什么能灭南唐

    文学作品里,打仗、打成了名将传奇,战争、战成了军师对决,于是,想当然的认为英雄主义所向披靡、战略战术无往不破。但,真实的战争则是彻底的实力对决。在实力碾压之下,名将传奇和军师对决只是胜利一方的点缀物,而英雄主义和战略战术只是战胜效率的加速度。宋灭南唐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渡江战役。前两场分别是晋

  • 李煜是被谁打败的(李煜的南唐国被哪个皇帝灭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煜是被谁打败的

    公元937年七月初七乞巧节这天,南唐金陵王府,一个男孩出生了,这男孩叫李从嘉。也就是以后的南唐后主李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出生在七月初七乞巧节这天,他一生就遇上很多偶然,和巧合的事情。在他出生十个月后,他祖父当上了南唐国君。那么为什么说后来李丛嘉是个捡漏的国君呢?那就要从他祖父说起。李从嘉的父亲李璟是

  • 唐太宗是庙号还是谥号(唐太宗的太宗是法号还是庙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是庙号还是谥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奇怪过这样一件事情,古代的时候,先秦时代的国家领导人会被后世称为王,商王,周王。后来的春秋战国各个分封出来的国家又会被称为,公,什么齐桓公,晋文公等等;到了秦汉时期,会被称为帝,比如汉文帝,汉武帝等等。这样过了几百年,到了唐宋时期,国家领导人不在叫什么帝,而是叫什么太祖,太宗。再往后

  •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中国道家的中庸之道蕴含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被很多人误解,典型的误解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做人做事圆滑,墙头草两边倒,两边都不得罪。一种和稀泥为人处世之道,甚至还有人把中庸之道包装成一种高情商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是第一种典型的误读。对中庸之道第二种典型的误解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折中调和,权衡优劣利弊,两害相较取其轻的一种处

  • 关于年夜饭的来历简介(简要概括年夜饭的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年夜饭的来历简介

    那么,吃了这么多年的年夜饭你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古人是怎么吃年夜饭的?现代年夜饭又有哪些讲究?今天的小编为您穿插介绍下年夜饭的由来及讲究,也了解春节古人怎么吃年夜饭!年夜饭的由来年夜饭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尔雅》中的记载。作为一部训解词义的著作,《尔雅•释》中就有:“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