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据载,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便在今拉萨城中心位置的红山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红山宫。
这就是最初的布达拉宫。《西藏王统记》中有记录:“大门向南,红宫九百所,合顶上赞普寝宫共计宫室千所”,可见当时的宫殿规模之大。
不过松赞干布所修建的红山宫随着吐蕃王朝的分崩离析而烟消云散,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布达拉宫基本面貌则是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修建的。
修建布达拉宫是为了巩固格鲁派的根基
公元869年,吐蕃王朝发生了“平民和奴隶大暴动”,之后便土崩瓦解,而在此后长达800年间,西藏地方权力中心不断的变迁与转移,直到17世纪(1642年)。
经过多年的战争,支持格鲁派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击败西藏各个地方势力,建立了蒙藏联合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形成了达赖喇嘛和固始汗共同掌权的格局。
经历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格鲁派的许多上层人士感到需要兴建一座宏伟的建筑作为新政权的象征。
同时还有一些具有政治远见的人士,如五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卸任甘丹赤巴晋美官却群培认识到格鲁派的掌权主要依靠固始汗的蒙古军事力量,还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那都需要在平时就做好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应当在拉萨兴建一座坚固的堡垒,作为甘丹颇章政权的根基。
于是,在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让管家第司·索朗群培主持,开始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三年后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白宫平面呈梯形,共计七层是达赖喇嘛的寝宫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其中四层有白宫最大的殿堂——“东有寂圆满大殿”,这里是举行达赖喇嘛坐床大典等重要活动的地方。
修建红宫安放五世达赖灵塔
而在之后,布达拉宫进入了扩建时期。 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为安放五世达赖的灵塔。在第巴桑杰嘉错的主持下,开始在白宫西侧营建红宫,并于1693年竣工。
红宫平面呈方形,共计九层,作为布达拉宫的最高建筑,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宗教内涵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经典。
在其第五层设有红宫最大的殿堂——“西有寂圆满大殿”,而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历世达赖灵塔都存放于此处,其中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于1933年动工,历时3年建成,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
布达拉宫红宫白宫下各建有一庭院,庭院西侧建有札厦作为僧侣的生活起居使用。至此,以白宫、红宫、庭院、札厦为主的布达拉宫建筑主体就这样形成了
如今的布达拉宫,已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胜地,更随着拉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