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历史的书(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中国古代历史的书(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06 更新时间:2024/1/19 22:42:19

中国古代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包括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历史的词语?

代表中国历史的词语

背水一战(韩信)完壁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柯)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中国古代猫的历史?

中国人养猫的历史起源很早,《诗经》中的《大雅韩奕》中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将猫和虎、熊等猛兽相提并论,此时的猫应当是尚未驯化的一种猛兽。

猫和虎同属猫科动物,因为形象相似,常为人所并提,猫也常常被人称为"虎舅"、"小老虎",俗话中说:照猫画虎。宋朝的画猫家何尊师也认为猫和虎相似,"独耳大眼黄不同,世俗又称猫为虎师"。西汉的《礼记郊特牲》中写到:"古之君子,使之比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猫"是古八腊之一,古人在腊月农事结束后,迎祭猫神,以祈求猫能够消灭田鼠,保护庄稼,这时的猫因为捕鼠的功效性,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东方朔在其《答骠骑难》中写到:"骐骥、绿耳、蜚鸿、骅骝,天下之良马也,将以扑鼠于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虽是讽刺大将军霍去病之作,也侧面反映了西汉时期已有驯养的家猫。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四猫纹漆盘中绘有的猫,也佐证了汉朝时家猫的驯养情况。

中国宫廷养猫的风气始于隋唐,当时的猫以其高超的捕鼠本领得等登宫廷之内,开始受到人们的宠爱,武则天就是其中的吸猫达人,她曾派人到各地收集各种种类的猫,豢养在宫中,又训练猫和鹦鹉相处,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

然而,在她害死萧淑妃后,因后者在临时前咒骂:"阿武妖猾,乃至於此!愿他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武则天便下令以后宫中不许在养猫。

这一时期,猫的形象也开始入画,许多仕女图中都有猫的身影,还出现了一批有名的画猫家,刁光胤、何尊师、卢弁等都是画猫名家,何尊师的画猫图更以其逼真的形象被人称为:何尊师画猫,则鼠潜逃。

宋代时,养猫的风气开始从宫廷深入民间,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就有许多爱猫人士,陆游近万首的诗中就有十几首写猫的诗,他在风雨如晦的天气里和猫儿蜷曲家中取暖,写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又写有《赠猫》诗:"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于菟。"对猫的神态描写和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当时的吸猫风气渐盛,猫的地位也一跃千丈,养猫也颇具仪式感。

古人在养猫,"聘狸奴"之前,要翻看专门为猫设定的黄历《象吉备要通书》,在挑好日子后,还要画一张"纳猫契"并准备好盐、小鱼干等聘礼来聘猫。黄庭坚的《乞猫》诗中就有"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的记载,这和古人因为喜爱梅花而聘梅的做法相似。清人袁枚的《种梅》诗中说:"我聘梅花如聘妇,入门才是我家春。"古人聘猫和聘梅的雅趣和仪式感可以一见。

明清时,养猫的风气更盛,明代的多位皇帝都喜欢养猫,还在宫廷中专门设有"猫儿房"来饲养御猫。

喜欢玩乐的"蟋蟀皇帝"明宣宗不仅喜欢养猫,还擅长画猫,绘有《花下狸奴图轴》、《壶中富贵图轴》等六幅狸猫图卷。

明世宗、明熹宗更是吸猫达人,世宗的爱猫"霜眉"死后被用金棺材厚葬于万寿山麓,并赐名"虬龙冢",足见他对猫的喜爱。

清朝时,中国的猫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人黄汉所著的《猫苑》对猫的典故,诗文和传说等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便是猫文化中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猫有狸奴、家狸、雪姑、衔蝉等称号,现代则有"喵星人"的新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衍生出了"瞎猫遇到死耗子"、"三脚猫功夫"、"猫腻"等相关俚语,有着丰富而形象的文化内涵,虽然没有龙文化、虎文化那样辉煌的历史,却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

书吧的历史?

书吧是近些年在一些城市流行起来的一种读书场所,集图书馆、书店、茶馆或咖啡馆的特点于一身,人们可以在喝茶、喝咖啡、聊天的时候翻翻时尚杂志、流行小说,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

书的悠久历史?

世界读书日又要到啦,对于爱书人来说选书买书,一杯清茶静静地品读一本好书,就是完美的一天。通过书本我们记录思想,传承历史的记忆、传播知识与文化,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度,书又有怎样的发展演变故事呢?

(一)古老的文字记载

(1)甲骨文

文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商周时期人们很重视占卜。遇到祭祀、征伐、灾害等大事时,都要举行仪式求神问卜,来听上天的安排。在龟甲和兽骨之上,就记录下了他们问卜的种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经过近现代的研究,我们已经识读出了不少甲骨文,带我们走进了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2)金文

青铜器是商周时期贵族使用的重要器物,有礼器、兵器、食器、乐器等。青铜的铸造颇费人力,如传世的青铜大鼎可谓“国之重器”。在这些珍贵的青铜器上,有些会刻有铭文,记录下铸器的缘由,和属于人物家族的回忆。在传世的青铜器中毛公鼎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仔细看看你是不是也能认出几个呢。

(3)简牍与帛书

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有了初期的形态,简牍和帛书是主要的形式。《诗》《书》《易》《礼》《春秋》这些经典大约成于这一时期。不过竹简制作麻烦,使用笨重,孔子因喜读《易》,还发生“韦编三绝”的故事。帛书则是另一种相对轻便的材质,但由于它是用丝织品制成的,成本很高,因此也无法广泛使用。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这些都是早期的文字形式和记录工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二)读书人的福音:印刷术与纸的发明

纸的发明大约在西汉时期,东汉时蔡伦加以改进,纸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纸书逐步取代了此前的各种材料,而纸书具备的轻便、价廉等优势使书的使用大大普及。

另一个改变书籍的重大发明就是印刷术。此前竹简、帛书都为手写,颇费人工,也影响传播范围。而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需求,使传播和发展需要新的形式。雕版印刷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唐代雕版印刷被用于佛经、佛画等的刻制。北宋时期毕发明了泥活字印书,从此通过制字、排版、印刷,可以反复利用,书籍成本大大降低,造福了读书人。

这些伟大的发明,对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三)今天的书籍

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的普及,今天我们的阅读早已不局限于纸质的形式,现在你就在津津有味地读一篇手机文字。这些电子化读物是阅读大大便利了,几乎不需要空间的储存,也不受时空的约束。

当今天的我们回忆从厚重到轻巧的书籍发展史,是否也有别样体会呢?

纸质书的历史?

西汉初期。

中国考古发现有西汉时的纸质地图,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但当时文献的载体主要还是竹简和帛。魏晋以来,随着佛教发展,纸本经卷才发展起来,早期的纸质文献多为卷轴装或经折装,到了唐代后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出现了蝴蝶装,就与现在的书形式差不多了。

宋元流行蝴蝶装,元明流行包背装,明清流行线装。

装帧形式不是鉴定书籍版本最主要的依据,要从内容、印刷、纸质等方面综合判断。

书的演变历史?

最早的书就是“甲骨文”时期的龟甲兽骨,之后就是“金文”时期钟鼎之类的东西,然后就是木简竹简,再然后就是帛书、布书,到了东汉之后就主要是纸质的书籍,到了近代就变成了胶片、相片等,一直到现在的电子书。

中国古代烧碱历史?

中国自1917年开始引进的现代制碱技术有索尔维法,电解法两种,分别制取纯碱和烧碱;抗战期间,以侯德榜为主的我国制碱技术专家又成功研究了侯氏碱法,并于1964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这三种制碱技术在中国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仍是化工界制碱的主要.

中国古代芒硝历史?

芒硝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原名“芒硝”。今多用《医学源》所载之“芒硝”。

雷曰:“朴硝中炼出,形似麦芒者,号曰芒硝”。《别录》谓:“芒硝生于朴硝。”马志曰:“以暖水淋朴硝,取汁炼之,令减半,投于盆中,经宿乃有细芒生,故谓之芒硝也。”李时珍较详细描述了消的品种、产状和炼制方法:“消有三品:川硝……盐硝……土硝。皆生于斥卤之地,彼人刮扫煎汁,经宿结成。状如末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故《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滓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消,如冰如蜡,故俗称为盆消。……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是也。”上述均说明了芒硝是由朴硝加工精制而成的。

朴硝是粗制品,与现今一致。《中国药典》历版仅收载芒硝一名。有人对芒硝的常量与微量成分进行了测试研究。

形态:芒硝单体呈短柱状;集合体呈针状、粒状、皮壳状。无色或白色,有时常带浅黄等色。透明。玻璃样光泽。硬度1.5~2,密度1.48g/cm3。

产状:芒硝形成于含有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饱和溶液的盐湖中。当温度低于33℃时即从饱和溶液中结晶而出,如温度高于33℃时则形成无水芒硝。

产地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陕西,河北产量较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近代受屈辱的历史(中国近代受屈辱的历史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主要是一九三一日,九月十八日,日本鬼子借口柳条胡铁路被毁事件污蔑中国东北军,挑起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进攻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快速沦陷,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鬼子借口军事演习一个士兵走丢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本鬼子进攻宛平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同年十二月南京大屠

  • 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一句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驱虎喂猪,打破西南战略力量间的平衡以至自毁长城,是明朝治边政策的严重教训。1918年11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信中说:“我不愿扮演连伊索寓言都视为笑柄的角色。寓言讲的是羊狼谈判同意解除戒备,而羊群为表现诚意,请牧羊犬离去,结果它们却成了狼群的晚餐。”在这则故事中,明廷扮演的不是驱逐而是主动

  • 中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中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一、属于文化遗产有21处:1、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颐和园(北京)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长城(北京)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

  • 七下中国历史(七年级中国历史作业本答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3、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高尔基4、人生百年以诚为贵,国家兴旺依法则灵。5、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7、人之

  • 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间轴)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元日可不是元旦,不是现在的公历一月一日,而是夏历(俗称农历)的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正”、“元旦”。因为处于一年的开端,四时的开始,一月的开头,所以又称为“三元”或“三正”。元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每年此时,上从皇家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朝廷到元日要举行朝

  • 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历史朝代的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答礼[dálǐ]答礼,读音为dálǐ,汉语词语,意思是回礼、还礼。出自《史记孝文本纪》。出处《史记孝文本纪》:“十六年,上亲郊见渭阳五帝庙,亦以夏答礼而尚赤。”《水浒传》第三二回:“武松慌忙答礼道:‘却甚是冲撞,休怪休怪!’”《西游记》第九五回:“行者对国王拱手道:‘老孙还有一事奉上。’国王答礼道:

  • 2012年8月8日2点30分出生的孩子是什么命?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本命属龙,常做销渣流水命。五行金旺土旺缺木缺火;日主天干为水八字五行个数:3个金,0个木,2个水斗茄,0个火,3个土四季用神参考:日主天干水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纯悄相助,八字:壬辰己酉壬申庚戌五行:水土土金水金金土壬辰、丁未、辛丑、己丑。水土、段颤火土、金土、土土,五行缺木,握运败纳音五行常流水命,日

  • 中国的5000年历史(中国的5000年历史从什么时候算起)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答礼[dálǐ]答礼,读音为dálǐ,汉语词语,意思是回礼、还礼。出自《史记孝文本纪》。出处《史记孝文本纪》:“十六年,上亲郊见渭阳五帝庙,亦以夏答礼而尚赤。”《水浒传》第三二回:“武松慌忙答礼道:‘却甚是冲撞,休怪休怪!’”《西游记》第九五回:“行者对国王拱手道:‘老孙还有一事奉上。’国王答礼道:

  • 日本人看中国历史(日本人看中国历史剧)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套日本人写的中国通史读物,竟然在中国出版卖疯了!这套书叫《讲谈社中国的历史》,2014年,由国内知名大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是第5次印刷了。这是一套由10位不同的日本教授写的中国通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掀起一阵史学著作阅读的飓风!百思不得其解吧?那就看过来1.出版方讲坛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

  • 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标志是)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因为成立了京师大学堂。中国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启动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实际启动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