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守纪律讲规矩的历史典故?
1、曹操割发代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开始对张绣进行第二次征伐。时正值割麦季节,为严明军纪,曹操一开始就下令军队将士:“凡践踏麦田者一律斩首!”当他看到在经过一片麦地时,将士们个个都小心谨慎,生怕踏倒一棵麦苗,心中十分高兴。
不料一只受惊的斑鸠从麦中飞出,扑撞在曹操的战马身上,战马受惊,蹭地窜入麦田,蹭倒了一片麦子。曹操飞步上前,勒住马缰,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诸葛亮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3、孙武斩宠妃
一天,孙武来到吴国,吴王阖庐久仰他的大名,十分希望能够任用他,想测试孙武的兵阵部署本事,派了一百八十名美貌的嫔妃,交由孙武排兵演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支队伍演练,安排好之后,令鼓手击鼓为令演练军阵,可是嫔妃却完全不当一回事,以为好玩新奇,互相之间乱作一团,嬉笑不止,孙武再三喝止,还是混合在一起相互打闹,完全没有队形。
于是他就命令卫兵将那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吴王坐在阅兵台上看见孙武要杀他最宠爱的妃子,大惊失色,慌忙派人下令阻拦。孙武坚持按军令处置,吴王哑口无言,只好眼睁睁看着孙武将两位爱姬斩首示众了。
4、穰苴斩庄贾
齐景公时,晋国和燕国的军队入侵,齐国的军队节节败退,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认为他文武双全。景公与穰苴谈话后非常满意,决定拜他为大将,请他率领军队去抵御晋国和燕国的军队。穰苴认为他初来会引起官兵的不服气,景公便派出自己宠信的大臣庄贾去担任鉴军。
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训练士兵,请监军正午准时到军营。第二天,穰苴提前来到军营,命令士兵立表下漏,以确定准确的时间。
庄贾素来骄贵,仗着景公的宠信有恃无恐,虽然做了鉴军,但根本就没有把穰苴放在眼里,只管和送行的亲戚朋友大吃大喝。穰苴只好自己集合部队进行训练,直到太阳落山,庄贾才醉醺醺地来到军营。穰苴问他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庄贾满不在乎地说是亲戚朋友留他喝酒,所以来迟。
穰苴问军纪执法官:“将军误期不至,蔑视国纪,该当何罪?”执法官回答:“按军法,当斩首示众。”穰苴叫左右军士把庄贾推出执法。庄贾这才大惊失色,一面连声高叫,一面叫随从赶快向景公禀报,请求赦令。穰苴不由分说,叫军士立即执行。三军将士眼见庄贾血淋淋的头,无不震惊惧服。
5、周总理借书
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北戴河图书馆里读者很少。值班室的电话响起了起来,管理员小王走过去接电话。电话里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小王说有,但这些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能外借。电话里回说等会儿到图书馆去看。
雨越下越大。忽然,门口传来了的敲门声。小王开门一看,呆住了,只见周总理撑着伞站在雨中。总理笑眯眯地说:“我到这里看书来啦!”小王激动地说:“总理,您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书我可以给您送去。”
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不,小同志!你做得很对,应该按你们的制度办。”周总理借了书,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认真地看了起来。
讲规矩的由来?
《礼记》中说“规矩取其无私”,“权衡取其平”。
记得孩提时,若做错了事,师长会批评说“不守规矩”!可是,“规”、“矩”不就是“圆规”、“直尺”吗?为什么把这两字合在一起,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好不好、对不对呢?
传说当年女娲、伏羲时代,就开始使用“规”和“矩”了。女娲持“规”,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创天地;伏羲持“矩”,画八卦,通神明之德,解万物之情。(注:据《易.系词下》记载,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他抬头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现象,俯身观察地上山川河流等变化规律,观察植物、动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与天地神明的德性相贯通。)
从人文始祖伏羲氏开始,中国古人便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了。在古人看来天是万物之本,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赋,就要从天地领悟做人的原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宇宙的运行自有一定规则,人的行为也要有规矩,不能逾于宇宙的标准之外。
天地有好生之德,创造万物,使之生生不息,天意至仁,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无私”。儒家提出“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以建立起圆容、安定的社会秩序。道家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佛家讲“慈悲为怀,善恶有报”,都是济世利人,教人重德向善。
古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同的规矩,能描绘一样的方圆。所以,在五千年绵长的古代历史中,华夏民族一直承传着相同的普世道德规范。
讲规矩的人的特点?
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人一般都性格比较内敛,忠厚,做事勤勤恳恳,对别人没有什么心机,做人可以老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里,过于老实都容易成为别人和同事玩弄。
讲规矩的人比较憨厚没啥心眼,和别人相处也比较融洽,平易近人,但一旦交到了比较有心机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就容易被骗或者吃大亏。
规矩的意思,讲规矩是什么意思?
规矩意思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讲规矩的意思。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中国人的礼仪规矩?
一、跪拜礼
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二、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通常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
三、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四、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五、虚左礼
古人尊崇左,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守规律讲规矩的意义?
1、通过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把“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活动落到实处。从而让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纪律和规矩意识,特别是各领导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强化责任担当,严格用纪律和规矩约束言行,养成遵规守矩的良好习惯。
2、通过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活动使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到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党内生活上讲规矩,时刻用党章规范自己、约束自己。
3、通过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活动,把“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活动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守纪律、讲规矩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标准。要求党员干部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在任何时候都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情况下都与党同心同德。
道德经讲的规矩?
《道德经》不讲规矩,只讲规律。
老子认为世上都要遵循道也就是自然规律的变化,否则,就无法存在。
而规矩是人类后来慢慢的为了迎合一些朋友在某种场合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些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并不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因此,老子在《道德经》里并没提规矩,只讲了规律。
规律的变化:有时候会捧,有时候会打击。
这就是将与翕之必故张之,物壮则老,为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自然规律没有善与不善,只有遵循和不遵循规律的人,它总倾向于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人。
讲规矩有纪律中的规矩指的是什么?
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党的规矩总的包括什么?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
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
其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
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讲美国的历史应该怎么讲?
美国历史很短,需要从美洲淘金热开始讲起
讲广东历史的书?
《岭南文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经简史》《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