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视频)

中国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视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8 更新时间:2024/1/16 14:12:51

中国设计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与西方相比,显得十分薄弱与空泛。1840年以前的100年间,中国一直闭关锁国,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而18世纪上叶的西方,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历经了近百年动荡和战乱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侵略者在中国得到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特权、领事谈判权、沿海及内海航行权、传教士权等等,均为

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物资开辟道路。在中国上海、武汉、北京、天津等大的城市出现了不少外国促销的商品广告。

首先是一些具有国外风情的商品广告及商品包装在中国盛行。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洋人广告。外国企业采取五花八门的广告促销手段,花费巨大资金设计、印刷、绘制广告及发布广告攻势,使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取大量销售利润,较为突出的企业之一为英美烟公司。

外国殖民企业的入侵,对中国本来薄弱的民族工业给予了几乎瓦解性的打击,但这种打击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觉醒,中国人自己推出了符合本民族的一系列绘画广告来振兴发展本国民族工业。精明的外国商人也意识到要抢夺中国市场,必须设计符合中国民情和习俗的广告,因此他们不惜重金聘请中国画家为他们绘制广告。

酒的历史发展演变?

1.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2.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桥的发展演变历史?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

汉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间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华夏、汉民族的文化象征。

中国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

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使北方的语言开始形成了两大体系,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的关陇方言,和以河南话为主体(包括今河南洛阳及以东地区,山东西部、河北南部、淮河以北的安徽江苏地区)的中原官话。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率的提高,在这个动力的作用下,北方汉语的两大体系基本形成(即关陇方言和中原官话)。

北方汉语的发展

之后北宋覆亡,北方地区又落入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直到明朝建立,中原地区再次被汉族政权所统治。但是,由于这期间没再出现过类似五胡十六国时期那样的动乱局面,其次,汉族人口相对少数民族而言,仍占相当数量,而主要语言体系经已经形成,且北宋时期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化过程促进了语言体系的进一步稳定,加之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为了稳固统治,金、元统治者并没有强制灭绝汉语,只是通过各类特权限制来抵制汉人的汉语。

南北方汉语的融合

明朝统一后,因为战乱各地人口稀少,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移民,命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经过这次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到永乐年间,北京、开封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之后两百多年的稳定环境,使得汉语得到了发展融合,尽管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剃发、易服,但是汉族的语言体系基本未动摇过,满清统治者通过接触发现汉族文化对其稳定统治大有裨益,况且想学习汉文化要先学习汉语,因此,自顺治帝开始,清朝历代皇帝争相推崇汉化。汉族的语言因此保留了下来,一直到现在。北方地区除了沿袭着唐宋时期的中原官话又逐渐形成了西南官话、东北官话、兰银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而南方则是各具特色的地方话。如: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

尽管汉语历经曲折流传了下来。但是,这时的北方汉语已经不是原来的古汉语了,而是历经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而形成的汉语。而南方的汉语因受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体系也渐渐的瓦解,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话。那么,中国的古汉语又去了哪里呢?

中国古汉语到哪里去了

我们来看看它历史上留下来痕迹。语言是以人为载体的,人走到哪里,它就会被带到哪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任嚣、赵陀率五十万秦军扫平了南方百越。这时你会说你那么多军队吗?不好说,但是,要守住当时的岭南地区,兵力定然不会少。否则,赵陀也没有那个实力自立门户。加之,南方的地理单元比较破碎,平原大多比较狭小,人口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一、成都平原(因其“天府之国”的美誉,且物产丰富,被多个政权觊觎,数次被北方战乱波及。明末清初,四川饱经战乱,人口锐减,康熙时期以湖广民众填补四川急缺的劳动力)

二、长江中下游平原(历史上基本属于南北双方争夺的前沿,中原战乱、南北交战多波及长江流域,人口流失率相当高)

三、长江三角洲平原(隋唐时开始成为天下粮仓,且临近中原地区,同上所述)

四、珠江三角洲平原(远离中原,地形封闭,唐宋时多是流放犯人的地区,元灭南宋,及元末战乱,长江流域的民众大多逃到珠江流域躲避战乱,因此,人口得到充实,不过,直到明清时期才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珠江三角洲相比南方其他地区,受到北方动乱的影响比较小,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间接地使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得到增长,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南方都是汉族政权,即便是蒙元统治的90多年中,该地区没有出现大的战乱造成的人口外流。相反,因元朝灭南宋,长江流域大多汉人为了躲避战火,纷纷往岭南迁移,更加使该地区的汉族群体得到壮大。因此可以确定,中国古汉语接近今天的广东话,即粤语。

中国的发展历史与进程?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

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

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物证,可将中国历史(炎黄文明)划分为十个纪:炎黄、虞夏、商周、齐楚、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黄纪: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约两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纪)。以农业社会、母系社会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父系社会初期为准。炎黄纪已经出现私有制、商业、战争、奴隶。

二、虞夏纪:以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约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纪)。二里头文化兜底:以青铜器时代初期、双轮车、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标志为准。传说时代的颛顼帝喾、舜、禹或可研究纳入本时代故事集。

三、商周纪:青铜器时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为典型代表。成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为本时代三部曲。约八百年。

四、齐楚纪:铜铁并用时代,约六百年。以齐楚为代表的众多周边族群势力(分别代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大规模融入华夏,为最终形成汉族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东迁,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等重要历史故事。五、秦汉纪:铁器时代初期,中国进入帝制时代。以大一统、书同文为时代口号,史记、汉书为时代标志,蔡伦改进造纸术更具有划时代意义。有秦并六国、大泽乡起义、楚汉相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昭君出塞、班超投笔从戎等重要历史故事。

中国彩塑的历史演变?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泥塑形象以人物、动物为主。制作方法为把泥土捏制成各种造型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着色是最后一道工序。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泥塑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客观上推动了泥塑的发展和演变。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发展。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中国避孕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对避孕技术也有进展。一位中医大师(Tung-hsuan)记录了某种特殊的男精保留阻断法,这虽已失传,但可以推断是防止交合时精液释放。

我国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也为避孕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从小多病,也看到周围的百姓因病致贫(“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于是在18岁时立下志向学医救人。他学成后医术高超声名远播,曾经当过唐太宗的御医。

和以往医者轻视女人儿童不一样,他对妇科和儿科疾病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关系到人类繁衍的大事,说:“先妇人小儿……则是崇本之意也。”也就是说医生当以妇女儿童为首要任务,这是尊重人类根本的道理啊。于是,孙思邈为那些不想再生孩子的妇女专门记载了“千金避孕药方”,并记录到30卷《备急千金要方》之中。

这个药方是由特定剂量石油和水银以及其他药物混合一起加热一整天,然后服用。因为水银本身带有毒性,这种治疗的掌握难度很大,我国历史上就有不少因为使用量不当导致避孕者死亡的案例。水银不仅会引起女性月经失调,也会影响胎盘,造成早产或流产。

青楼从业者们后来不得不采用这种危险性颇大的方法来保持自己能持续接客。也极大缩短了她们的寿命。

我国的古人们在药物之外,还制作了早期的避孕套,当时被称为“阴枷”。由浸了油的丝绸纸,或者羊的肠衣制成。

同在东亚的日本也有类似办法,他们会用乌龟壳或者其他动物角制成原始的避孕套,叫做“头盔”(日语:甲形)

在古代各国人民看来,避孕是女性的事情,因此往往从女性方面着手,避孕技术也一直存在局限。

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历史演变?

对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都要建立在对其历史的梳理之上,具体到中国文化,我们应该首先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

从历史梳理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史予以概括,这是我们总结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

中国文化早期的源头以《易经》为代表,儒家也有“《易》为五经之首”的说法。据记载,伏羲在7000多年之前就创造了《易》。实际上,《易经》代表了中国先哲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其中,《易经》中体现的变易思想、忧患精神、人与世界一体的体认等,都对后世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德性和自觉的集中体现。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给出的表率就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的基础上实行的“禅让”,这种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在讨论政治理想时,总是会把尧舜禹时期作为理想的代表。但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基础上的人治,有着自身严重的局限,对于此,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少足够的反思。

商周之际的时代变革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礼记》文献记载,中国的商代非常注重鬼神,社会事务的合法性都来自于鬼神意旨。据历史记载,很多看到商代问题的人,都尽力奉劝纣王改弦更张,可是纣王以“天命在我”的姿态,我行我素,最终被周取代。这种情况下,周代就面临着如何解释天命转移的问题。如果天命选择的是商,那么,周取代商就不具有合法性。这种情况下,周代的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天命确实存在,但是天命选择谁管理国家,要看这个人是否领悟天命,而领悟天命的表现就是德政,就是爱民。这就是《尚书》上所讲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变革,自此后,中国思想文化没有走向神学,而是走向对人的重视,这与西方思想史有着重大分野。

到了东周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和战国,中央控制力明显弱化,诸侯国开始出现异心,“问鼎”这个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尽管诸侯国还没有能够取代周王朝,但是各种称王争霸的战乱,可谓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一统,就成了当时面临重大时代问题。再加上中央政权控制的弱化,也为各种思想的出现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就其实质而言,所谓百家争鸣,不过是不同的思想家对乱世中国社会的回应和对病态社会开出的不同药方。儒家的重点在世间,尝试就如何重建和谐的世间秩序为儒家一直思考的中心问题。道家则关注到了宇宙和人生背后的规则道的问题,就道和人的关系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解读。法家则是对如何有效的对人进行管控和激励作了自己的思考。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兵家则对战争问题作了独到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在时代格局的演变中,每一种学说都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变局中接受检验。

在战国争雄的乱世中,以强调激励人的欲望为主要特征的法家思想成为秦代统一中国的利器。一利一弊,当国家统一之后,法家思想的局限暴露无遗。诚然,法家的刑和赏对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人性贪欲的利用是一个双刃剑。任何一个社会真正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一套好的制度,更需要人心的净化,需要人们心灵的安顿,对于此,法家的弊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暴露。秦王朝统一后,本应该好好的与民休息,通过制度建设探索维护国家稳定的架构,同时通过教化心灵,实现人们心灵的安顿和和谐。可惜,统治者只是将个人的贪欲凌驾于国家之上,不懂得爱惜民力,更不懂得仁爱天下,最终在秦朝二世主政不久,一场农民起义的大火,燃烧了整个秦王朝的天空。历史证明,一个只讲功利,不懂得发人心之中善良与真诚的文化和社会,一定不会长久。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认真反思历史,取消了秦代的严酷刑法,主张休养生息,给社会一个休养和生长的时间。汉代的这种政策,与对秦代的反思息息相关。经历了惠帝、文帝、景帝时期的发展,到了武帝的时候,整个汉代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这个时候,汉代的政治、文化、外交等等,都需要随之作一个调整。表现在文化层面,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儒家的文化终于成为统治者认可和推崇的文化。儒家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表象上看是统治者的选择和当时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实际上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的需要和儒家文化内在的精神相关。儒家主张的那种仁爱、那种对秩序的尊重、那种对人性之善的启迪和教化,对于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儒家对于世间秩序的思考,经历了秦汉之际的社会震荡之后,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汉代末期,儒家的思想开始僵化,汉章帝时期主持的“白虎观”会议,将官方对儒家的解释神圣化,使之成为唯一合法和认可的标准,这实际上是扼杀了文化的活力。加上汉末之后的政治动乱,文化的价值开始混乱。统治者的行为,与其倡导的价值产生背离,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可能从内心深处认同统治者标榜的文化,这就给当时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儒家的文化观念与价值系统,但现实中统治者的行为恰恰有悖于儒家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当时文化上的悖乱现象:很多知识分子,一方面放浪形骸,多做违背世俗的行为;另一方面心灵深处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灵魂深处认同这套价值。竹林七贤的阮籍等,都存在这个问题。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政治纷乱,各民族融和,也为各种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某种适宜的土壤。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互相激荡、阐释和互融,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统一,在魏晋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文化上也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局面,各种文化气象万千。唐代的统治者对儒家、道家、佛家都报以尊敬的态度,这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在这一时期,佛学开始出现飞跃的发展,各种宗派因机设教,异彩纷呈,创造了佛学繁荣发展的局面。针对佛学带来的挑战,儒学在理论框架、传承体系等方面,也要作出自己的解释体系,韩愈的“道统”说,就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到了宋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几百年文化的融合之后,开始显现出勃勃的创造力,理学和心学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理学以朱熹为集大成,心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二者看似有区别,实际上都代表了儒学和佛学互融之后的文化景象。应该说,儒学发展到理学和心学阶段,呈现出一个新的高峰,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思考的深度,都是里程碑式的变化。/p>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黄昏到来,有清一代,中国政治走向保守,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开始逐渐出现走向僵化和琐碎,金石、考据等成了清代文化的特点。除了戴震等少数的思想家有批判精神外,更多的人不过是考据者的角色,缺少思想的原创、批判和反思精神。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社会已经实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转型,政治上的民主政治,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共生,为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多种反思和反省的土壤。在这样的世界大格局中之下,中国的国运日渐衰微,一个夕阳西下的王朝,必然要经历一个苦难与挣扎的再生过程。在苦难面前,一个民族如何回应和认知时代的潮流,如何在苦难面前反思自己的问题,决定了这个民族发展的未来。

在新旧时代转换的挣扎中,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既由于世界大势的压迫,也源自挽救中国危亡的急迫,带着家国天下的赤诚,以各自的学科背景和视野来审视中国面临的问题,尝试就如何解决中国的困境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百家争鸣”。所谓的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新儒家等等,都以各自的精彩和角度作出了各自的回答。这些思考尽管各有问题,但是我们分析今天中国文化问题的重要资源。

总之,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为绵延不息,任何对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解答,都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梳理之上,都必须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土壤,都必须明白中国文化思考了什么,面临的是什么,未来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解答的思路是什么。任何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根基和时代的格局,都不可能拥有未来。因此,在历史的坐标面前,我们在思考中国文化的问题时,应该清楚中国文化与时代潮流的关系,还要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化可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中国素描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素描的历史也就是中国传统线描和水墨的发展史。原始社会线条流畅的陶器纹饰;春秋西周的壁画、青铜器;先秦时期的帛画等形象地说明线描在很早以前已成为中国绘画造型的基础

中国的近代素描,源于近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西式艺术教育引进中国并逐渐普及。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代艺术教育家留学归国带回来的素描认识与教学方法,对中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徐悲鸿先生在人体素描上造诣精深,将欧洲素描表现技法与中国民族绘画精神相结合,提出了素描造型的“新七法”论,即位置得宜、比例正确、黑白分明、动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睹,开创了中国素描近代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素描民族风格的形成具有开创和先导的作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排名(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排名榜)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享国15年。2、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享国4年。3、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享国465年。4、三国时期:220年-280年。5、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享国45年。6、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享

  • 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多少年(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多少年了)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1、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享国15年。2、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享国4年。3、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享国465年。4、三国时期:220年-280年。5、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享国45年。6、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享

  • 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多少(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享国15年。2、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享国4年。3、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享国465年。4、三国时期:220年-280年。5、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享国45年。6、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享

  • 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排行(中国各个朝代存在时长排行榜)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享国15年。2、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享国4年。3、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享国465年。4、三国时期:220年-280年。5、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享国45年。6、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享

  • 中国各朝代存在时间(中国各朝代存在时间长短排行)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存在约470年,商朝存在约554年,周朝存在约790年,秦朝存在14年,西汉存在210年,东汉存在195年,三国存在60年,西晋存在50年,东晋存在104年,南北朝存在169年,隋朝存在37年,唐朝存在289年,五代十国存在53年,宋朝存在319年,元朝存在97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6

  • 中国各朝代存在时间长短排行(5000年历史顺序时间表)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存在约470年,商朝存在约554年,周朝存在约790年,秦朝存在14年,西汉存在210年,东汉存在195年,三国存在60年,西晋存在50年,东晋存在104年,南北朝存在169年,隋朝存在37年,唐朝存在289年,五代十国存在53年,宋朝存在319年,元朝存在97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6

  • 中国各个朝代存续时间(中国各个朝代存续时间表)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的面积为:960万-608.61万+3.30万平方公里=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354.69万+311.68万=666.37万平方公里东汉的面积为:666.37万+33.53万-45.28万=654.62万平方公里西晋的面积为:654.62万-39.12万=615.5万平方公里唐(

  • 中国历史各朝各代存在的时间(中国历史各朝各代存在的时间和地点)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太多了,看要什么类型的,简单列举一些:春秋战国时期有铸铁柔化技术战国有司南比如汉代有造纸术,地动仪,有淬火技术,低温炼钢技术,翻车,耧车唐代有火药,筒车,雕版印刷术宋代有活字印刷术春秋战国时的朝会之服,大多用黑色布帛制作,其形端庄方正,因称"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种冠

  •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存在时间(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存在时间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有14年,汉朝包括东西两汉有465年,三国中魏,吴,蜀分别有42,45,58年,晋有116年,南北朝中南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分别有59,23,55,32年,北有东魏,北魏,北齐,北周分别有16,24,27,24年,隋朝有37年,唐朝有275年,其中武周有15年,五代有75年,十国有79年,辽

  • 中国所有朝代顺序表顺口溜(中国所有朝代的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朝代表,以列表的形式叙述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简要的有关历史知识。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