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从历史到现在的发展(中国从历史到现在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从历史到现在的发展(中国从历史到现在的发展历程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10 更新时间:2024/4/16 16:45:21

中国纸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公元前200多年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建立后,统一了币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960年-1127年)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

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

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民国时期纸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丧权辱国的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辛亥革命前已在国外发行“铸饷券”,为了军事开支的需要,又发行了“军事用票”等纸币。

辛亥革命胜利后,于民国初年,原“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把交通银行定为国家银行,先后发行兑换券,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于1916年停止了兑现承诺,1924年,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履行国家银行职能,发行货币。

中国红的历史发展?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

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中国红(又称绛色)是三原色中的大红,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中国红系列:娇嫩的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朴浊的陶土红、沧桑的铁锈红、鲜亮的樱桃红、明妍的胭脂红、羞涩的绯红和暖暖的橘红。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吉祥、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委婉;意味着百事顺遂、驱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红色的嫁妆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肚兜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婚礼;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绸;从开张大吉的剪彩到恭贺新禧的贺卡;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压肚腰”的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从闻名遐迩的“红、绿、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中国红就这样以农耕文化为依托,以家族意识为核心,经过多少代潜移默化的熏陶,深深地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安身立命的护身符,镇守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疆土。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中国的发展历史概括?

三皇五帝聚部落,夏商两代城邦盛,

西周封建传三百,幽王烽火戏诸侯,

平王东迁续大统,郑公箭射周天子,

春秋制霸齐晋楚,七雄并起争长短,

诸子百家齐争鸣,儒道法墨领风骚,

嬴秦变法并六国,始皇定制一华夏,

赵高改诏奉二世,烽烟再起大泽乡,

西楚亡秦霸天下,垓下一败归刘汉,

拨乱发正除吕氏,文帝无为养民生,

汉武用兵却匈奴,独尊儒术百家凋,

王莽改制不得功,光武中兴都洛阳,

黄巾起义乱天下,诸侯拥兵同逐鹿,

曹魏代汉称正统,三国归晋到司马,

八王作乱弱国力,五胡乱华生灵哀,

晋人南渡无归期,宋齐梁陈第次来,

杨坚建隋代北周,兴兵灭陈统南北,

北巡东征开运河,炀帝江都丧国命,

李唐起兵都长安,秦王东征定天下,

玄武门下手足残,贞观遗风传后世,

女皇代唐称武周,开元治世兴大唐,

万国来朝共繁华,盛唐诗歌传万世,

藩镇祸乱起安史,朱温灭唐五代始,

赵宋代周图一统,太祖杯酒释兵权,

烛影斧声金匮盟,北收燕云化泡影,

安石变法意图强,旧党一朝废前功,

重文抑武终致祸,联金灭辽自取败,

靖康南渡居临安,名将北伐空留恨,

文明经济大发展,崖山国灭根犹在,

蒙元治国分等级,汉民屈辱近百年,

民怨国乱义军起,朱明北伐复华夏,

分封集权废宰相,奉天靖难叔欺侄,

郑和西洋扬国威,天子守边都北京,

英宗土木身被俘,于谦救国不学宋,

太岳鞭法强国力,人亡政息难回天,

闯王后金齐作乱,崇祯煤山丧大明,

剃发易服始满清,治国安民康雍乾,

闭关锁国难发展,西方列强逞凶威,

洋务运动兴国力,曾左李张挽危急,

马关辛丑丧国权,仁人志士图救国,

中山筹建国民党,武昌首义天下动,

清帝退位帝制终,天下共和建民国,

窃国称帝袁世凯,军阀乱战百姓哀,

应运而生共产党,国共两党图合作,

北伐战争初得胜,日寇伺机侵中华,

八年抗战终成功,国共争端复又起,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的鲜奶发展历史?

中国牛奶发展简史

公元前202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用丝绸瓷器换回奇珍异宝,同时带来丰富的奶制品。

1874年法军带1880年英国人引入“荷斯坦奶牛”,

1898年,俄国人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三河一带引入乳牛。

1901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修女院引入“黑白花奶牛”。

1908年,“企公牛奶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分公司,1930年改名“雀巢奶品公司”,也就是今天“雀巢公司”公司的前身。

1910年,居住在天津的德、俄、意、日等多国商人已经开始经营乳牛场。

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

1928年前后,中国奶业出现第一个投资高潮。“西湖炼乳公司”共养牛400余头,是当时我国最早最大的奶牛场。

南京卫岗本是大明皇帝的“御马场”旧址。1928年,宋美龄把这里改建为“奶牛场”,还专门有一个叫曹金才的人为她养牛送奶。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迁住武汉,宋美龄立即下达命令将奶牛迁往重庆,后又迁到成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优裕家庭和某些特殊人群。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

上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在中国液态奶市场中,UHT无菌包装技术加工的常温奶唱“主角”,市场份额在70%左右。

中国雕塑发展历史?

中国雕塑原始社会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发现于河南省密县沟的一件小型人头陶像,属距今7000余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人和各类动物形象,神话传说的龙等神异形象也已出现。这类作品以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料的雕刻。

中国肥皂发展历史?

肥皂是最古老的洗涤用品,它的由来依据古老的传说:

宋代时就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

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於皂荚也。」。除了天然皂荚,如无患子等类的植物,也流传於民间,成为一种很好的洗涤剂。

命名

因为古人在黄河流域使用皂荚来洗衣服,后来到长江流域就没有皂荚树了,于是他们又发现有另一种树,其果实跟皂荚的性能一样,可以洗衣服,但是,比皂荚更为肥厚丰腴,所以,给她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后来发明了人造的去污剂的时候,依然使用了“肥皂”这个词。所以,虽然没有瘦皂,可是有不肥的皂,就是“皂荚”。

因肥皂是由西方制造引进,所以当时称为“洋碱”,虽然“碱”和肥皂本身并不能划等同的关系,但新奇感驱使的中国人民还是将这个名字在官方沿用了好几十年,直到民族工商业自己造出了肥皂,才渐渐舍弃了“洋”字。

中国火箭发展历史?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m,二级加长5.2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m,直径2.25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m,高10.5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m,芯级直径3.35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t有效载荷送入200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m,起飞质量202t,起飞推力2.8×106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t提高到2.5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t,起飞推力3×106N,火箭质量近40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km,远地点36220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000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922km近地点201km,倾角24.4,卫星质量3700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m,直径3.35m,起飞推力2.8×106N,起飞质量191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500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m,火箭起飞质量249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250kg,运送900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650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参考网络)

中国好声音发展到现在的感悟?

中国好声音从第一季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里每一季我都看,每一期都不错过,非常好的节目。

每一季的导师都是我崇拜的,尤其是李健导师是我的最受大家欢迎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学员的评语特别到位,他带领的学员两个得了冠军,希望之后的每一季都能看到李健导师。

从古代到现在的钟表的发展史?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

一、从早期天文计时器中逐渐脱离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讲述出段一被淹没了六个世纪的历史。他说当西方的钟表在17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实它们装配的“擒纵机构”的雏形已经出现在600年前的中国。

公元1088年,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巨型机械装置。

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为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运转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部分,计时报时、动力源都在这一层中。因为天象的运转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而通过机械结构实现时间的运行就必须有能够形成时间间隔的装置,这样便出现了早期的“擒纵机构”。

这个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国著名的制表大师、古董钟表收藏家,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先生首倡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钟表是中国古代五大发明之一”的观点。

二、从大型的报时钟向微型化过渡

(一)独立运转的机械钟

14世纪初,位于欧洲的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的教堂等建筑物上出现了机械报时钟,因为报时钟的运行需要持续的动力来源,所以当时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绳索悬挂重物,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带动一系列机构的运转。

此时大型的机械钟主要采用“机轴擒纵机构”(VergeEscapement),或者叫做“疆状轮擒纵机构”(Crown-wheelEScapement),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一个形似西方王冠造型的“冠状轮”作为擒纵轮,它的凸齿与“机轴”上的两个“擒纵片”相咬合,而充当“调速器”的是两端装有重物的“摆杆”,它位于“机轴”的顶端。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钟,包括,意大利人GiovannideDondi(1318-1389)于1364年左右在帕维亚(Pavie)建造的天文钟,1386年建立的英国Salisbury教堂钟以及1389年制造的法国Rouen大钟等等。

(二)怀表的出现

早在15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已经出现了有关表的记载,这主要是由于发条的发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到了16世纪初,在法国和德国也有表的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德国的“纽伦堡蛋”(NurnbergEgg),它具有卵状的外观造型并且只有一根时针。

实际上这个时期所谓的表,主要是指运用了发条动力以及机轴擒纵机构的小型计时器但是它们已经形成了怀表的雏形。

16世纪中期以后,随着金属摆轮的出现,它作为调速装置逐渐代替了早期位于机轴上的摆杆,所以在17世纪制作的早期表中,我们已经能够见到机芯内转动的摆轮装置。

18世纪是怀表发展的黄金时期,有许多制表大师的发明被应用在各类作品中。在英国,JohnHarrison(1693-1776)制作了一系列的航海精密计时器,使怀表的走时精度达到了一个高水平,由于走时准确度的大大提高所以这个时期的怀表已经运用了秒针。

1704年,JacobDebaufre和NicolasFatiodiDuillier(1654-1753)首创宝石轴承,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机芯中齿轮与夹板之间的摩擦力。

法国人JeanAntoineLepine(1720-1814)于1760年左右制作了一种机芯,把传统的多层夹板结构进行了突破性的改变,所以使得怀表的厚度相对变薄,历史上称之为“Lepine机芯”,后来有许多怀表机芯夹板的排列方式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同时,瑞士的钟表工匠也在探索新的领域,1770年左右,Abraham-LouisPerrelet(17290-1826)发明了自动上条的机械时计,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制造自动表的先驱人物。

著名的钟表大师——Abraham-LouisBreguet(1747-1823)同样诞生在这个钟表繁荣的时代,他在18世纪末期发明了“陀飞轮”(Tourbillon)机构,在过去的200多年中,这种机构一直被认为是最复杂的钟表机械装置之一,而Abraham-LouisBreguet在世界钟表历史上也被称为“表圣”。

18世纪中叶,在远离欧洲的美国也出现了制表工匠,他们为后来美国钟表工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进入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GeorgesAugusteLeschot(1800-1884)采用名为“Pentograph”的机器生产钟表零件,使得钟表零件的标准化成为可能。瑞士人Georges-FedericRaskopf(1813-1889)也为制造低价而普及的怀表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美国钟表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各式怀表。1875年,中国也出现了民族钟表工业(据矫大羽先生的权威资料《美华利五十年纪念册》推断,1875年是中国近代钟表工业的开端)。

由于许多发明的应用以及制造技术的成熟,怀表在体积以及精确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怀表机械也能够在计时的基础上运用更多的复杂功能,比如:打簧报时、独立计时,万年历,响闹、世界时区等等。

在1900年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Lerey01”超级复杂怀表获得了博览会大奖,其25项不同功能的完美组合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复杂的怀表。

三、腕表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运用。

1918年,瑞士一个名叫扎纳沙奴的钟表匠,从那个士兵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经过精心设计,他制造了一种体积较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针孔,用来装皮制或金属表带,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从此,手表诞生了。

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是一座意大利国立博物馆,以提香等画家的大量作品收藏闻名于世。这里曾是那不勒斯王国的王宫,甚至还保留着几间当年的套房。1812年底,就在这些华丽的房间里,一个叫做阿伯拉罕路易宝玑的制表师,向一个30岁的那不勒斯王后,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块“腕表”。

经过两年的研发制作,这款腕表于1812年完工。设计极具革命性:超薄三问表,鹅蛋形表壳,配有温度计并固定在金线编织的腕带之上。包含杠杆式擒纵结构和温度计,这在当时极为罕见。世界制表史上的首枚腕表就此问世。

1911年卡地亚正式将这种形式的钟表商业化,推出了著名的Santos手表。自此以后,手表便开始普及。

经历一个世纪的改进,1967年瑞士人首度将石英钟做成石英表,手表之后也由手动/自动上发条的形式,发展到用石英、电子等动力显示时间,并混合了较为简单的其他功能,例如计时、月相、量度脉搏等;现代手表手表增加了更多复杂的功能,如:电子手帐、MP3、手机等形式。而部分手表亦同时变成了手饰的一种,重点已不在显示时间,而在于其设计、品牌、材质(如贵金属及钻石)等特征上。

发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军方意识到“免手提”腕表的重要性,这才启发了一般民众对手戴腕表的热切需求。1926年,发明了第一块自行上弦的腕表,从1960年起,传统的圆形表样普遍受到民众的喜欢。

瑞士对腕表的进一步改进,就是把怀表所具有的计时、日历、陀飞轮及自动发条装置加以微型化,而装设于腕表上。1952年在美国、法国和瑞士各生产出一块电子表。

1967年,纳沙泰尔的电子钟表中心开发出第一块石英手腕表,并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开始大量生产。自此,新的技术开始快速开发,不同品牌的手腕表也开始迅速发展。

扩展资料:

钟表业行业现状

钟表一直以来都是国人钟爱的商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钟表工业,使这一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中国钟表业带来了繁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钟表业经历了进料组装-外观件制造-产品开发-创立品牌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形成配套齐全的钟表制造工业,除高端机芯外的所有零配件均可加工生产。

从区域格局来看,全国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等6大钟表主产区;从产量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钟表生产大国,钟表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钟和表的产量分别达到1.59亿只和1.3亿只。

我国钟表行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国内钟表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还微不足道,产量占比虽然已经达到80%以上,但是产值占比不到30%,依然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

中国原始到现在时期演变历史?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之前是农耕的封建社会,之后开始近代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发展史(中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发展史简述)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一、从早期天文计时器中逐渐脱离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讲述出段一被淹没了六个世纪的历史。他说当西方的钟表在17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实它们装配的“擒纵机构”的雏形已经出现在600年前的中国。公元1088年,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

  • 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简述)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庆阳是周王朝先祖的发祥地,具有3500年的建城历史,年代之久远在我国还不多见。庆阳历史上是戍边的军事要地,又是陕甘宁根据地革命的老区。而今庆阳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石油城,马岭油田、西峰油田是长庆的重要油田区。中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公元前200多年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前221年-

  • 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概括(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概括50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

  •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主线)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 关于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关于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筵席与宴会合称筵宴。筵席又称酒席,专指为 人们聚餐而设置的,按一定原则组合成的成套肴 馔及荼酒等。最初,古人席地而坐,筵席指宴饮 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随着时间的流 逝逐渐将筵、席二字合用,变为酒席的专称沿用 至今 宴会又称燕会、酒会,是人们因习俗、礼仪或 其它需要而举行的以饮食活动为主要内

  • 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答:有关古人对宇宙和太空的认识,自古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当古人们目睹美丽的蓝天,面对奇异的星空时,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极富想象力的神话与传说。这些神话与传说,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同时也孕育了后来的航空航天科学及实践。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所创造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并且生动感人。它们有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简单介绍(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简单介绍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明清皇宫(北京故、沈阳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莫高窟、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青城山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内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6月12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我省70个景点免费开放。河南的文化遗产非常多,有商城遗址、城隍庙、二七纪念塔,还有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开封龙亭……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古都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约27公顷,座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布艺作为“软饰”在家居中更独具魅力,它柔化了室内空间生硬的线条,赋予居室一种温馨的格调:或清新自然、或典雅华丽、或情调浪漫。在布艺风格上,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各个品牌的特色,但是却无法简单地用欧式、中式抑或是其他风格来概括,各种风格互相借鉴、融合,赋予了布艺不羁的性格。最直接的影响是它对于家居氛围的塑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百度百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遗产之首为北京故宫。1、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颐和园(北京)。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长城(北京)。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