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古代满清上五旗下三旗地位)

清朝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古代满清上五旗下三旗地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779 更新时间:2023/12/21 12:21:27

清代的八旗制度,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其中满洲八旗地位最高。即便是在满洲八旗中也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处处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

上三旗是镶黄、正黄、正白,下五旗是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我们都知道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概念,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这一章节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上三旗下五旗的由来

努尔哈赤晚年,沿用过去的遗制,将八旗作为家族的私产,在亲近子侄中分配。领旗的旗主(和硕贝勒)享有在经济、政治上均等的特权。

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八旗增设管旗大臣,由大臣牵制八旗诸王。

此后,皇太极又陆续削夺阿敏、莽古尔泰两大旗主,直接统辖正黄、镶黄、正蓝旗,此为“旧”的上三旗(这个时候其实还没有上三旗的说法),但其余各旗仍分别由和硕亲王执掌。

顺治元年,多尔衮以旗主身份摄政,实际秉持最高统治权。多尔衮与阿济格多铎是同母兄弟,原领有实力雄厚的两白旗。

顺治五年,豪格被多尔衮治罪,乘机将隶属皇太极一家的正蓝旗夺为己有。多尔衮兄弟实领两白一蓝三旗,威权自专,对顺治帝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顺治亲政,随即对多尔衮实行大清算。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顺治帝巩固了皇权。

他在原有两黄旗的基础上,又将多尔衮的正白旗划归己有,成为了“新”的上三旗。此后一直到清末,正黄、镶黄、正白始终都是皇帝亲领的上三旗。

上三旗的地位自顺治朝形成后,那么其他的五旗自然也就成了下五旗。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地位也逐步体现出来。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

上三旗是皇帝亲领,下五旗是由宗室王公分领,其地位自然不同。虽然从整体上来看,上三旗和下五旗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在很多方面也是有所体现的。

一是政治地位

上三旗由于是皇帝亲领,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了八旗的核心,也形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

首先从选官的角度而言,上三旗旗人享有优先权,同是候补,上三旗比下五旗旗人更容易获得实缺。

自顺治以后,对满洲八旗的分工也较为明确。上三旗守卫皇城,皇帝从中挑选侍卫。虽然清代的侍卫并非全部出自上三旗,但以数量而言,上三旗占有绝对优势。

清代武职正一品的只有銮仪卫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乾隆还有伊犁将军等),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就是上三旗的专缺,皇帝从上三旗中各挑选二人,共六人担任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管理大内侍卫,保卫皇宫安全。

此外,清代的八旗又分京旗和驻防八旗,人数大约都为10万人左右。京旗基本上是由上三旗组成,外加少数的下五旗。

而下五旗基本被派往全国各省驻防,显然,在皇帝眼中上三旗才是最信得过的亲军禁卫,其政治待遇很高。

清代尤其重视“旗籍”,旗籍就是指隶属哪个旗。上三旗旗人因为主子是皇帝,更容易得到晋升的机会。同时,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一个大臣的恩宠,也经常利用“抬旗”的手段加以笼络。

比如,乾隆就将和珅从正红旗抬为镶黄旗,以表示对他的恩宠。事实上,抬旗也是下五旗和蒙古、汉军旗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荣誉。

二是经济待遇

清入关后有几次大规模的圈地,上三旗不管从圈地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下五旗。

而且在顺治初期,朝廷在分配八旗房屋、田产、家奴的时候,也更倾向于上三旗,所得比下五旗更多。

乾隆以后,八旗人丁繁衍开始出现了生计问题。

朝廷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维持八旗生计,几次拨银资助八旗,当然这些八旗子弟中更多的都是下五旗旗人,上三旗出现生计困难的并不多。

即便有困难,也会优先获得朝廷的资源,毕竟他们是皇帝的家奴,享有绝对的优先权。

上三旗旗人在任职方面,更容易获得肥缺。比如京城中最肥的内务府衙门以及各省的税关、盐政、海关、河道等衙门,上三旗旗人更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睐,这些岗位,只要放上一任,就会几辈子吃穿不愁了。

康熙以后,下五旗的地位和上三旗逐步拉大。

康熙亲政以后,陆续分封诸兄弟子侄为下五旗王公,与原有本旗王公共同管辖各旗人丁,于是一旗有王公数人,不再存在一个旗主专擅的局面。

康熙以后凡是分封的皇子,一般都有五至六个牛录的人丁。这就形成了一个旗有数个主子的情况,作为一般的旗人,其隶属关系就比较复杂了,受到的制约也更多,不像上三旗那样只认皇帝一人。

当然,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不仅仅是上面所说的这些,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

但总体而言,最能体现就是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差距,这也说明随着皇权越集中,旗籍地位的差别也越大。

更多文章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谁说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孙子兵法》这句话大家都听过: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形容自身形势的一种说法:“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吾将示之以不活”,以此来激发士兵的斗志,速战速决,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只能等死。这句话,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依然有启发意义。当我们处于一个没有退路的

  • 齐民要术是哪个朝代的人写的(齐民要术著作的作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民要术是哪个朝代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齐民”是指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方法。《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对当时及后来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1.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语出《齐民要术·耕作》。如果土地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宁可干燥,也不要等到了其湿润的时候,再去种植农作物。2.一年之

  • 司马懿这么强大后代还是灭了(司马懿子孙为什么那么废)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懿这么强大后代还是灭了

    在三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各国谋士是一道风景线,他们各有个性和智慧。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不过这也和三国演义倾向于蜀汉贬低曹魏有关。事实上,曹魏之栋梁,司马懿,丝毫不逊于诸葛亮,他的才能,从他盗取了自己主子的江山就可见一斑。说起司马懿,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隐忍。高平陵之变之前,他一直装病,远离

  • 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的由来(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字号)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

    古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行冠礼;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到了出嫁的年龄,就是所谓的“待字闺中”。可见取

  • 晋朝为什么名声不好(历史上对晋朝没名气不重视评价低)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为什么名声不好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秦朝、西晋和隋朝。秦朝奋六世之余烈,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置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后世受益无穷。因为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导致全国各地揭竿而起,存国二世而亡。隋朝结束南北朝300余年的混战割据,重新统一华夏大地,行科举,设三省六部,开通大运河,促进民族融合,在制

  • 司马懿后代现在还有吗(司马懿还有后人在世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后代现在还有吗

    司马懿无疑是晋朝的奠基人,如果不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爽除掉,那司马家也不会建立晋朝。不过司马懿除掉曹爽后,想要废掉曹芳自己称帝也是易如反掌,但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不过司马懿的后代却成了中华的千古罪人,因为在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发事件。把当时的中原变成了一片人间炼狱,到处都是战场和士兵们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这个典故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

  • 南唐后主李煜是为何而死(赵光义为什么要毒死李煜)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唐后主李煜是为何而死

    当贰臣难,当旧主仍在、并与旧主共同侍奉新主的贰臣则更难。南唐旧臣徐铉归附宋朝后,便面临这一难上加难的两难境地。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曾仕南唐,官至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降宋,任散骑常侍。徐铉博洽能文,与诗人韩熙载齐名,江东誉之“韩徐”。降宋之后,徐铉虽然受宋太宗器重,但他毕竟是贰臣,难免气

  • 宋太宗为什么杀李煜(宋太宗用什么毒死了李后主)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太宗为什么杀李煜

    千古词帝仅因为一首词就被杀了?宋太宗赵匡义杀李煜的3个理由!1·对内安抚南唐旧部和百姓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刚刚俘虏了后主李煜的那段时间还是比较优待他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安抚南唐的旧部,李煜虽然昏庸,但是还是有一批人忠于他的。而且李煜当政的时候对待百姓还是不错的,南唐的百姓也会怀念这位曾经的皇上,如果

  • 南汉山城中明朝为什么没来帮(南汉山城明朝援军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汉山城中明朝为什么没来帮

    大明灭亡,谁最伤心?肯定不是归顺大顺政权的官绅们。事实上,隔海相望的朝鲜人都比这些投降派的文臣士子们悲伤。朝鲜国对明朝的追祭持续很长时间,即便对清朝俯首称臣后,仍然在祭享祝辞中使用大明年号,直到1914年,此时大清朝已经不存在了,朝鲜还有人使用“崇祯”年号。从大明倒向大清,朝鲜是极其不情愿的,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