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武灭佛的三武是指什么(为什么历史有三次大灭佛)

三武灭佛的三武是指什么(为什么历史有三次大灭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96 更新时间:2023/12/15 18:57:00

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历经了东汉一朝以后,佛教在华夏大地得到了最大化的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顶峰。

那就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佛教的辉煌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是也正是最辉煌的时候,佛教遇到了它传入中国以后的第一个危机。

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危急统治的佛门子弟

公元426年,鲜卑拓拔人拓拔焘统帅的北魏大军,终于结束了北方自西晋末年开始的16国乱世,统一了黄河流域,完成了自己的霸业。

这个由鲜卑人建立起来的政权,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占少数的鲜卑人统治占多数的汉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拓拔焘将目光投放到了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佛教身上,想要凭借佛教的来教化百姓,思想上统治老百姓。

在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支持下,佛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致于后来佛教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甚至可以跟中央政府对抗。

公元445年,盖吴为反抗太武帝的统治,在古城长安起义。在这场起义当中居然出现了大量的僧侣。本来就因为佛教传播过快而准备压制佛教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看到了这么多僧侣参与叛乱更加生气。

恰逢平叛的将士在长安城的寺庙中发现了大量藏匿的武器弓箭和刀枪,在一些寺庙中还发现了和尚与民间女子淫乱的密室和大量的钱财珠宝。当太武帝得知这一情况,龙颜大怒,随即颁布了一道灭佛诏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

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影响国家实力的佛教活动

整个南北时期,大部分时期佛教的推广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物极必反,到了公元561年,宇文邕继位为北周武帝。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一心想着如何让国家发达、强大起来。

面对兴盛的佛教,宇文邕认为:老百姓信佛,供养出家人会不专心於生产;出家人没有财产,不从事物质生产不用交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在宇文邕看来佛教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北周的发展,影响着自己的宏图伟业。为了能够打击佛教,宇文邕专门在朝堂之上举办了一场论战,论战的结果是“佛门不净”。

遂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僧尼)道士,并令还民。”

等到了北周灭掉北齐之后,宇文邕又把废除佛教的政策推广到北齐境内,下令在原北齐国境内灭佛。

为了劝谏宇文邕不要“灭佛”,当时得道高僧慧远和尚厉声抗辩说:“陛下今恃力,破坏三宝(指佛、法、僧),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论贵贱,陛下安得不怖?”

武帝听后大怒,眼睛直瞪着慧远:“只要百姓得乐,我也不怕入地狱!”

唐武宗灭佛运动:目中无人的佛门僧侣、富可敌国的佛教财产

唐朝中后期,佛教的发展屹然是超越国家的存在。佛教势力的影响十分强大,全国大中型寺院将近5000座,小型庙宇更是多达40000余座,僧尼近30万人,寺院奴隶达15万人。

如果仅仅是寺院数量多之后,或许还不会引起唐武宗的反感。问题是这些寺院还占有良田数十万亩,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对封闭的庄园,寺院内部的经济大权掌握在住持手中。

僧尼们极少耕种,而是靠农民耕种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和发放高利贷作为经济来源,这种做法使寺院经济得以迅速膨胀起来,以至达到了“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程度。

可以说这些寺庙的主持都成了一个个土皇帝,天下财富有七八分都流入了佛门当中。

权力则是这场灭佛运动的另一个爆发源,当时的朝廷内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有司徒、司空、国公等一类的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而参与军机事务,涉及国家军事机密。

这群由僧侣队伍形成的政治势力,正不断冲击着常的国家政治秩序。当佛教势力如此强大之时,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投入佛门,使得国家兵源日趋紧张,财税收入日益减少。

为了解决佛教带来的问题,唐武宗敕令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

次年又勒令全国东西二都可以留寺两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节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5至30人不等。其他寺庙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

纵观历史上的这三次灭佛运动,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于兴盛,它的日常活动已经影响到中央政府的统治。

更多文章

  • 陛下和殿下有什么区别(两个意思一样吗,哪个更尊贵)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陛下和殿下有什么区别

    自秦始皇当了皇帝,就把“朕”作为皇帝的自称,两千多年来没有改变过。皇帝称呼自己为“朕”,彰显独一无二惟我独尊的霸气。而除了“朕”之外呢,皇帝还会自称为“寡人”、“孤”等略显谦逊的词儿。皇帝自己怎么称呼不要紧,底下的大臣们可不能张口胡来。所以,就有了“皇上”,“万岁”,“圣上”,“官家”等专门对皇上的

  • 朱元璋的马皇后简介(历史上朱元璋和马皇后到底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的马皇后简介

    在古代被称为典范夫妻的皇帝并不多,朱元璋和马皇后算是典范中的一对了,要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非常的相爱。哪怕是称帝之后,朱元璋也愿意听取马皇后的意见,还很多事都跟马皇后商量,马皇后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做了很多的事,那为啥马皇后一直这么深受朱元璋偏爱呢?要想知道的话,还得先从马皇后说起,马皇后常常被人们称作

  • 清朝提督和总督谁大(哪个官职全力更大,更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提督和总督谁大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对于清朝来说,疆域非常辽阔,所以设立了总督、提督、巡抚等进行管理。在反映清朝时期的古装电视剧中,总督、提督、巡抚也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等。那么,问题来了,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总督、提

  • 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敢挖(古墓之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敢挖

    始皇帝的陵墓令人向往,不管是其充满神化色彩的故事,还是其内部所埋葬的大量宝藏。大家都好奇寝陵中到底藏了什么宝贝,但却没有一个人挖开过。其实,历史悠久的秦始皇陵,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其真假已经很难辨别了。《三辅故事》中记载,项羽曾率兵三十万去盗取始皇帝的陵墓,在挖掘的过程中,有一只金雁从寝陵中飞出,往

  • 日本人为何不挖明孝陵(日本人为什么不发掘中国皇陵)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日本人为何不挖明孝陵

    关于明朝时期皇帝的陵寝,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位于北京市天寿山的明十三陵。但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即明朝是有十六位皇帝的,为何却只有十三陵,这其中有三位皇帝并没有被葬在天寿山,他们是朱元璋、朱允銮和朱祁钰。朱允炆是因为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葬在天寿山,而朱祁钰则是被哥哥朱祁镇请出了天寿山,至于说到朱元璋

  • 清朝嫔妃脖子的白布条作用(古代妃子白布条服饰干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嫔妃脖子的白布条作用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作为一个传承了五千年之久的,中国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自然是不用多说了。哪怕是平时一日三餐这种小事情,都有着浓浓的文化传承。在日常生活中,哪怕你没有察觉,这些文化依然是充斥在你生活的每个地方。可能就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过多的原因,哪怕是中国人,都不敢说自己已经了解全部的中华文化

  • 孝圣宪皇后是甄嬛吗(清朝甄嬛和孝圣宪皇后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孝圣宪皇后是甄嬛吗

    现下大火的热剧《甄嬛传》里甄嬛一颦一笑婉转甜美,又独特可人,不失女人的妩媚,又有坚忍不拔,坚强勇敢的脾气。如果是每一个女人都是花,那美人定是名花。而甄嬛呢,思来想去,如果要比喻,牡丹虽然尊贵却太过烂俗,甄嬛这样的女子,与旁人都不同,她美貌智慧都有,却又懂得进退得失,舍得之间尽显风度,而且近于帝王家却

  • 大理寺卿是什么职位(唐朝大理寺卿相当于几品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理寺卿是什么职位

    什么是大理寺呢?大理寺不应该是和尚呆的地方吗?怎么能和官府扯上关系,今天绍帅给大家伙说说。大理寺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勉强可以接近相当于的,应该是刑部尚书,或者大理寺卿,介于两者之间,并有所覆盖。但是古代各个朝代的职位也不尽相同。唐朝狄仁杰担任大理寺卿(图)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

  • 李裹儿安乐公主简介(安乐公主李裹儿容貌复原图)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裹儿安乐公主

    李裹儿(685年-710年7月21日),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韦皇后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她先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

  • 清朝爵位等级排列从小到大(古代爵位官位排序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爵位等级排列

    最近有读者询问,清代的皇子为什么有的封亲王、郡王,有的却是贝勒、贝子?皇子到底如何分封,清代有具体的标准吗?御史查阅了相关的史料,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两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即清代皇子分封有什么具体标准?从史料的情况来看,皇子分封是没有标准的,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意愿。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