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张学良软禁多少年释放(张学良被关在哪里,关了多久)

张学良软禁多少年释放(张学良被关在哪里,关了多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07 更新时间:2024/1/4 20:49:47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将军因此惹毛了蒋介石,被扣押在重庆。

在软禁期间,张学良曾冒着巨大的风险,给周恩来总理写过2封密信:柱国兄来谈,悉兄一本初衷...

周恩来总理收到密信后,眼眶湿润,心中感慨万千。

为何张学良在紧要关头选择给周总理去信?

这两封密信里到底说了什么,让周总理如此动容?

因“西安事变”结下深厚情谊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被日军攻占,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从此被“赶出了”东北。

受此大辱的张学良,对自己先前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无比懊悔,一心想通过抗日,重新夺回东北。

然而,张学良却发现,蒋介石对于抗日的态度并不坚定,反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军权,热衷于“攘外必先安内”的军事策略。

为了清扫自己在中国建立政权的“障碍”,蒋介石将张学良调往陕北,要求他“围剿中央红军”。

但当时的张学良和东北军众将士,一门心思想抗日,不希望搞内斗,毕竟,抵御敌寇才是第一位的!

然而蒋介石一意孤行,誓要将中央红军消灭掉才肯罢休,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自己想办法推动抗日一事。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通过发表《八一宣言》表示: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一致抗敌,红军愿与国民党军携手抗战,共同救国。

两个多月后,东北军107师所属619团与红军作战,被打得溃不成军,东北军团长高福源与四个营长被俘。

高福源被俘虏后,深受中共抗日立场的感染,主动申请回东北军劝说诸位将领合作抗日。

4月9日,张学良前往延安,与周恩来见面会谈,双方一致认可“抗日反蒋”的方针。

次月,张学良再次与周恩来在延安密谈了一夜。两次会谈下来,让张学良对周恩来非常欣赏,他更加坚信与中共合作的必要性。

10月22日,蒋介石到达西安,催促张学良和杨虎城尽快出兵“剿灭”红军。

张学良当场提出,希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想法,并说明这是全体东北军将士的想法。

杨虎城也表示,十七路军将士一心想抗日,将士们都对“剿共”有所抵触。

但蒋介石心怀鬼胎,压根不听劝阻,再次要求二人执行命令,此后蒋介石更是调兵遣将,准备出兵攻打红军。

11月初,绥远抗战爆发了,张杨二人心急如焚,再次请缨抗日,仍被蒋介石严词拒绝。

眼看“文的”行不通,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来“武的”,对蒋介石实施“兵谏”!

12月12日凌晨2点,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华清池将蒋介石扣押,一同被扣押的还有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

几天后,周恩来抵达西安,住在张学良家里,与张、杨两位将军商量如何妥善解决“西安事变”的相关事宜,周恩来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12月25日,中共、张学良和杨虎城、蒋方代表进行了三方会谈,达成了三条主要共识:

一是停止内战,二是对日抗战,三是保证张、杨两位将军的人身安全。

至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将蒋介石释放,并亲自送其回到南京。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蒋介石再次背信弃义,趁机将张学良扣押在重庆,张学良从此失去了自由。

张学良给周恩来的第一封密信

张学良出事后,东北军的群龙无首,面临着复杂危急的变局。

1937年初,蒋介石派重兵向西安施压,要求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马上撤兵移防,否则就向西安开战。

张学良虽然被扣押,但他已知晓东北军面临的危机,遂一再表示,希望东北军众将士以抗日大局为重,尽快撤兵移防。

周恩来深感张学良之民族大义,也从抗日大局出发,赞成先撤兵,然后再设法营救张学良将军。

可是,东北军没有了张学良坐镇,内部早已乱成了一锅粥,针对撤兵问题的态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军中的高级将领是主和派,希望和平解决此事,以抗日大局为重。

而中下级军官则是主战派,要求蒋介石释放统帅张学良后,才开始撤兵,如果蒋介石向西安出兵,那就决一死战!

但当时以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联合组成“三位一体”军事力量,远远不及蒋介石的部队。

尤其是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战斗力更弱,如果战败,恐怕日后更加没有资本与蒋介石谈判,张学良被释放的机会也就更加渺茫了!

此外,如果贸然开战,那无疑是正中日本人的下怀,最终的结果无非也就是中国自身的国防力量大大削弱!

而此时,张学良被囚禁一事也在东北军中不断发酵,激起了东北军对统帅的爱戴。

将士们对蒋介石的卑鄙行为非常痛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狠劲儿:开战,把张帅救回来!

这种情绪也逐渐感染了十七路军和社会大众,于是主战一方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1月27日,西安与南京双方代表在潼关谈判,就东北军撤军一事达成了口头协议。

但这天夜里,以应德田为首的主战派50余人义愤填膺,突然冲进了周恩来的住处,要求红军方面答应与其一同作战。

这些人将周恩来团团围住,逼迫周恩来做决定,并扬言如果红军不与他们一起作战,就与红军“破裂”。

此事一直闹到了后半夜仍未解决。次日,周恩来苦口婆心劝说他们,但主战派仍然群情激奋,坚持战斗。

主和派的元老得知局势发展至此,也变得动摇,不再坚持撤兵移防。

就连杨虎城将军,也“失去理智”,主张如果蒋蒋介石不释放张学良,就绝不撤兵!

一时间,周恩来一人难敌众口,主战的氛围愈演愈烈。

东北军的主战派看到红军方面态度不明,竟扬言也要效仿张学良,对中共代表团“实行兵谏”!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马上派人把张闻天、博古、叶剑英等送到了红军驻地三原,自己则留在西安继续协调各方面关系。

1月29日,张学良得知西安的情况后,提笔写信,紧急送到西安,要求东北军:万不能斤斤计较个人问题,以免耽误大局。

此外,他再次要求东北军依照潼关口头协议撤兵移防。

而就在当天晚上,东北军团长级以上军官在渭南开会,一致通过了“不释放张不撤兵”的决议。

该决议产生后,红军方面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东北军、十七路军两友军已决心开战。

红军若不打,更会刺激他们,进而导致“三位一体”破裂,甚至当时已经开始有传言,说中共红军“出卖朋友”。

面对这样的压力,一些不了解西安局势的中央领导人,提议红军率先撤军,但遭到了周恩来的强烈反对。

30日下午,周恩来紧急赶往三原县,与张闻天、彭德怀商议,建议撤销原定的红军不参战决定。

多轮商议后的结果是:如果蒋介石向西安出兵,为了不与东北军、十七路军陷入对立,红军要与他们一道进行自卫战。

达成一致后,他们连夜向延安方面申请,很快获得了毛泽东等人的同意。

次日中午,周恩来返回西安,将红军誓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共进退的决定,通知了两支部队的相关领导。

本以为此事三方已经达成一致,算是圆满解决了,但周恩来却没想到,变故又发生了!

原来,与周恩来同日抵达西安的东北军51军军长于学忠的到来,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张学良在去南京之前,曾以手谕命令部下,听从于学忠的指挥。

而这个于学忠,对于蒋介石要求撤兵一事,态度又是主和的,并且他也已经与南京方面取得了联系。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几天里,有几拨人同时在为这件事奔走商议,而且意见还不统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次危机,31日当晚,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方再次举行了最高会议。

会上,于学忠发表的主和言论又得到了原先东北军主和派的支持,杨虎城也表示十七路军和东北军采取一致立场。

短短半日时间,两友军这波忽然“变卦”的操作让周恩来有点担忧。

他最后发言表示:

“西安事变”的目的在于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红军原本是主和的,但你们两方许多人主战,我们为了保持团结,也可以与你们一道作战。

但现在,你们两方又一致主和,我们当然是赞同的。

不过,请你们注意内部的团结,并设法说服你们的部下,否则可能还会发生严重问题。

就这样,三方再次达成一致,会议决定派出代表尽快前往潼关和谈,与南京方面签署撤兵协议。

然而,会上这些东北军的主和将领们,并没有把周恩来的劝告当回事。

果然,会议结果传出后,主战派的首领面对这突然骤变的局面,一下子失去了理智。

2月2日,主战派将士为了宣泄心中怒火,将主和派的元老级人物王以哲杀害。

紧接着,一群青年军官忽然闯进了周恩来的办公室,周恩来见状,立马意识到出事了,这帮人是来“兵谏”的!

周恩来愤然起身,大声斥责道:“你们这是要干什么?你们以为这样就能救出张副司令吗?

...你们这样反而是害了他,你们破坏团结、分裂东北军,你们正在做着蒋介石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一群人被这振聋发聩的声音突然惊醒,意识到了自己的莽撞。

周恩来看他们冷静下来了,转而感慨道:“蒋介石杀了我们无数的红军战士,我的头就是从他的屠刀下滚过来的!”

“我们对蒋介石的仇恨不知道比你们要大多少!我们与张副司令也是血肉难分的关系,我们对他的感情不亚于你们...

...然而,日本人要灭亡中国,国家的根本利害要远远高于任何个人、团体、甚至阶级...

...我们应该顾全大局、识大体,相忍为国!”

青年军官终于被这番见识高远的话感动,他们痛哭流涕,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惭愧,纷纷跪下向周恩来请罪,这一风波算是平息了。

不过,此时外面的局面仍然是混乱不堪,王以哲是张学良的心腹,他在军中颇有威望,此时突然被杀,军中势必会再次出现冲突!

周恩来为了尽快控制事态,维护东北军内部团结,不顾危险带着中共代表团前往王以哲家中吊唁。

因为突逢丧事,王以哲的家人悲痛欲绝,灵堂也还没布置好。

周恩来见状,亲自动手帮忙布置,之后郑重行礼默哀,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灵堂内死气沉沉,悲伤笼罩着整个府邸,而灵堂外却是风起云涌。

当时正在渭南前线,负责阻击蒋介石部队的东北军将领刘多荃,得知王以哲的死讯后,立即撤兵杀回了西安,准备讨伐凶手!

王以哲的部下,也纷纷要求杀了凶手,为王以哲报仇。

孙铭九、应德田等东北军少壮派将领,此时才知道闯了大祸,慌作一团。

为了避免东北军自相残杀,周恩来一方面痛批应德田等人的罪行,同时暗中把他们送了出去。

另一方面,又派刘多荃的族弟刘澜波去说服刘多荃,放下仇恨一致对外。

最终,再多方人员的努力下,总算是维护了东北军的内部团结。

这次冲突解决后,三方就开始部署撤兵事宜。

周恩来极力劝说东北军高级将领驻进甘肃,不要远离红军,但他们却执意要改调到豫皖苏地区。

东北军和十七路一些官兵得知要改调豫皖苏的消息后,纷纷申请加入红军,不料周恩来却没有同意。

周恩来说:我们不能在友军困难的时候,以吸纳友军成员的方式扩大自己的规模...

1937年2月17日,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到溪口拜见张学良,并汇报了东北军的有关情况。

张学良公开给杨虎城和于学忠各写了一封信,嘱咐东北军“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

此外,张学良还悄悄给周恩来也写了一封信,要求何柱国秘密将信交给周恩来。

这封信内容大致如下:

柱国兄来谈,悉兄一本初衷,以大无畏精神缓解这次危局,尤其对东北军战士十分维护,弟深感欣慰。

红军种种措施,更加使人钦佩。

弟闲居度数,一切甚好,请勿远念。

......

张学良给周恩来的第二封密信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但周恩来从来没有忘记这位“千古功臣”,一直惦记着还在被囚禁的张学良。

于是,周恩来在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时,向蒋介石提出了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要求,但蒋介石还是没有还二人自由。

1946年4月,张学良被软禁在贵州,莫德惠(曾在张学良父亲手下任职)奉蒋介石命令前去探望张学良。

两人见面后的第二日,张学良公开写了2封信,一封是给蒋介石的,一封是给自己旧部的。

这次会面,张学良还私下写了一封信,是给周恩来的,因为莫德惠和周恩来也认识,张学良便委托他转交此信。

莫德惠回到重庆后,将信私下交给周恩来,信的大致意思如下:

分别十年,十分想念,兄当有同感。现今日寇已驱出,实为大快人心之事!

尔来兄又为国事奔走,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

...

良一切尚好,勿念。

周恩来给张学良一封信

周恩来深知张学良是在怎样艰难的处境下,冒着怎样的风险写下了这封密信,于是他守口如瓶,对此事闭口不提。

但他仍然时时刻刻记着张学良为民族大义所做的牺牲,于是周恩来多方奔走,发动多方力量营救张学良。

周恩来向来心思细腻,他在为张学良奔走的同时,亦担心会惹得蒋介石心生不满,使张学良的处境更加艰难。

于是,他时常嘱咐部下:有关张学良的一切言行、报道都要注意分寸,不要给张学良造成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更加关心张学良,常常通过中间人,私下关怀着张学良。

1956年冬天,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座谈会,谈到张学良先生时,他眼含热泪。

他对与会人员说道:“张汉卿是个英雄,很豪爽...”

1961年,周恩来也托人给台湾送去了一封信,上面只写了十六个字: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张学良,他没有署名,寥寥数语足以看出他对于张学良的无限关怀。

多年后,周恩来总理患病,他还是记挂着被囚禁在台湾的张学良,希望有朝一日,张学良能重获自由,再回大陆。

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嘱咐:不要忘记远在台湾的老朋友!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不幸病逝。没能亲眼看到张学良恢复自由,是他生前的一大遗憾!

张学良后来得知周总理逝世,心中亦十分悲痛,然而他却远在台湾,无法前来吊唁。

但张学良对于1936年与周总理相处的时光仍记忆犹新,时常感叹那短短几天的相处,竟让周总理如此记挂自己。

结语

张学良的一生有诸多争议,但在中华民族命运攸关之际,他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被囚禁后仍不顾个人安危,要求部下顾全大局,堪称中华民族的功臣!

周恩来总理虽与张学良聚首会晤不过数日,却能在之后的几十年为张学良之遭遇多方奔走,这份义气更是令人钦佩!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这样的世纪友谊,终将流芳千古!

标签: 张学良软禁释放哪里多久多少

更多文章

  •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简短介绍发明地动仪的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地动仪,发明,张衡,介绍,过程,简短,故事

    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坚强的富有韧性的民族,十三年前的今天,国民哀恸于天灾的不可预料和被压在水泥板下下的无力。那是我们这代人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中第一次直面血淋淋的令人心痛的现实。不过,这并非是全然不可预料的。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由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限制,那时的地动仪只

  • 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梗概(复述窦娥冤主要故事情节)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窦娥冤,梗概,复述,情节,感天动地,故事,主要

    窦娥这一人物出自元代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以下简称《窦娥冤》),剧目作者是"曲圣"关汉卿。关汉卿与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金末,成长在颠沛流离之中,所以才能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来源,能抨击黑暗,向往美好。《窦娥冤》讲述了弱小的寡妇窦娥,被人诬陷,之后屈打成招,成为

  • 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总结简介(武则天真实一生的功与过)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功绩,简介,历史,总结,一生,真实

    在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得令人应接不暇,统领各个朝代的君主里有贤明的、勤政的,也有暴虐、昏庸的。这些都不足为奇,在所有的皇帝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就是武则天,她是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实,武则天之所以在如今拥有这么大的名气,很大程度源于她的唯一性。她改变了长期流传下来的继承

  • 秦始皇不准王翦班师回朝的真实原因(说过国有难不准回)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师回朝,王翦班,秦始皇,不准,原因,国有,真实

    “百万大军,不可勤王!”如果说谁可以被称为中华第一民族英雄,舍秦始皇再无第二人。很多史学家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暴君。那是你根本就没有认真的读过历史看,根本就不懂历史的真相。秦始皇,中华民族第一英雄也。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版图,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今天我泱泱中华的和平盛世,没有秦始皇就没有我华夏族

  •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指的是谁(历史上卧薪尝胆的主人公)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卧薪尝胆,历史,主人公,人物

    越国的始祖据传是夏族,他们很早就活动在会嵇(今浙江绍兴)地区。夏禹娶涂山氏女为妻,有说涂山在今山阴。夏禹又曾大会“诸侯”于涂山,巡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神(指诸侯)”。茅山就是会嵇山。因禹会“诸侯”,“乃大会计治国之道”,所以地名为会嵇。相传禹死后也葬在会嵇山。禹子启“立宗庙于南山之

  • 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历史上承认袁世凯是皇帝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皇帝,袁世凯,历史,承认,为什么

    一、1915年12月11日夜晚,忙碌一天的袁世凯回到总统府,没有理会众人的请安和问候,径直走入书房坐在宽大的太师椅上。香炉里青烟袅袅,弯弯曲曲的冲房梁而去,犹如袁世凯躁动不安的内心。他用胖胖的手猛然拍了一下光头,口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做皇帝到底对不对?”袁世凯不禁陷入沉思。当天上午,由全国选出的

  • 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时间在什么时候(毕昇发明印刷术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印刷术,发明,毕昇,活字,故事,中国,时候,时间,什么

    活字印刷术的创造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技术革新。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湖北蕲州蕲水县一介布衣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了泥活字,象征着活字印刷术的问世,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他是世界上首个创造活字的人,400年后,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发明创造了木

  • 什么是活字印刷术(古代活字印刷术发明来历与发展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活字印刷术,简介,来历,发明,发展,古代,什么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数百位演员组成方阵,用汉字“和”的演变过程,伴随着雄壮的汉韵古乐高低起伏,仿佛穿越时空走来,向世界展现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让无数人为之惊叹。这场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成功吸引了人们对这一传统印刷术的关注。妇孺皆知,印刷术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

  •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意义(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封建化,决定性,措施,秦国,商鞅变法,意义,作用,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风俗,打破旧制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奴隶制度已经逐步走向了崩溃,有了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迹象。因此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都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时俱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秦国的国情。其主要措施十分广泛,不但有政治上经济上的变革,

  •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儿子(溥仪为何一生都没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溥仪,皇帝,孩子,儿子,一生,末代,中国,为何

    说起末代皇帝溥仪大家都很熟悉,他一生虽然曾经做过3次皇帝,一生活了61岁,然而却因为身体原因一生没有留下子嗣,这确实对溥仪来说是一种遗憾。而和他同为一个母亲的亲弟弟溥杰,娶了一位日本妻子,生了两个女儿,属于中日混血,但是另一位同父异母的弟弟溥任,要比他们幸运的多。他为爱新觉罗家族留下了正统血脉,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