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举人一般封什么官职(科举的举人能做多大的官)

举人一般封什么官职(科举的举人能做多大的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81 更新时间:2024/1/17 2:24:14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唯一能够让人“改变阶层”的方式,从隋朝正式开以来,就源源不断地在为不同朝代的朝堂输送武之才。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科举制度其实也是分了不同的等级。只有能够达到一定等级的人,才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而古时候的读书人只要能够达到“举人”这个层次,就连“县太爷”也得对他们客客气气的。那么,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读书人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举人

要了解什么是举人的话,首先就要先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形式上就像是我们现当代的升学考试。因为分了很多等级的缘故,所以我们就先从最基层开始讲解。

古代的读书人要是想通过科举之路来改变他们一生,就先要从小开始读书。这一点,就像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当在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摆在读书人面前的第一道大关就出现了。这就是科举之路的开端——院试

当读书人通过了院试之后,就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等待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了。乡试放在古代就是省级的考试,只有通过了乡试的人,才能够继续进行下一次的考试。

院试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考”考试,在“中考”中取得了优秀成绩的读书人就可以继续学习,接着等待三年之后的“高考”也就是乡试了

通过了乡试的读书人,自然就成为了“举人”。阶段不同了,学习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同了。而学习的东西不同,对这一阶段读书人的称呼也就不能一样了。

在古代,没有通过院试的读书人,统一叫做“童生”,当然也有朝代叫做“儒生”,但我们以使用朝代更多的童生为准。但通过了院试之后的读书人是不一样的,因为院试之后的每一个称呼上的变化,都代表着不同的“功名”

功名就是古代读书人最看重的东西,因为真正决定他们能不能走上仕途的,就是这个东西。

最低阶的功名叫做“生员”,说生员各位朋友可能不了解,因为在后来的称呼中,生员这个词渐渐地被“秀才”这个称呼取消掉了

成为“举人”意味着什么

看过星爷的电影《九品芝麻官》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在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叫做“方堂镜”的秀才。这个“方堂镜”就是一个通过了院试的生员。也只有成为了生员,才有成为“举人”的资格,因为生员之后的功名就是叫做“举人”

秀才成为举人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通过三年一届的乡试。但既然连秀才都是功名,那么在秀才之上的举人,自然也就是一个功名了。古人说的“考取功名”,指的也就是成为了举人

至于说成为了举人对于读书人意味着什么,想来在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范进中举》,就得到一个完美的解释。

在小说中,范进这个角色就是一个五十四岁才考到秀才功名的“老童生”。而在考取举人功名之前,范进的生活简直可以说是差到了不能再差。就连他那个杀猪的岳父,都可以对他呼来喝去的。

可等到乡试结束,范进因为终于中举而“疯了”之后,这位平日里对范进“颐指气使”的岳父,竟然连抬头看范进一眼都不敢。

而在一位乡邻说出了让他去吓范进把范进“吓醒”的建议之后,之前没少打范进的他却是怎么也不敢动手。虽然最后还是打了范进一巴掌,但他却始终觉得自己那只手像是“废了”一样。

等到范进成为了举人的消息传开之后,那些早前根本就没有跟他产生过交集的人也纷纷上了门

有的给范进送米送面,还有的直接就送起了金银。甚至于还有一位曾经做过“知县”的乡绅直接就拿了一套宅院用来交好范进

举人其实就是预备官员

从这看起来荒诞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成为了举人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变化。

和《儒林外史》里面写的一样,其实现实之中的举人,不仅能够得到乡绅们的优待。就连在任的县官们,也得客客气气的把考取了举人功名的读书人供起来

倒不是说那些官员们趋炎附势,而是他们不知道,出生在自己县里面的这些举人里面有没有未来的“贡士”、“进士”甚至于说是“状元”

万一有一个的话,自己却错过了巴结他最好的机会,那岂不是要后悔死?毕竟在古人眼里,雪中送炭是永远要好于锦上添花的。

所以啊,每一次乡试放榜的时候,也就成了那些县官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因为只要县里面出了一个举人,他们就得亲自跑过去问候一趟,然后缺房子的送房子,缺钱的送钱,争取先打点好每一个未来的“上司”和“同僚”。

况,乡试也设有叫做“解元”的榜首。对于这种成为了解元的人来说,基本上等于是一只脚踏入了“进士”的大门了。而一旦成为了进士,就等于是成为了一朝的“清贵”,最次也能进入到“翰林院”之类的京城官衙里去。

虽然说县令就等同于说是一个县的“土皇帝”,但只要这个县令没有活腻、官没有当腻,无论如何都不敢得罪已经成为了举人的读书人

结语

虽然我国使用科举采纳人才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科举的难度可一点儿也不比我们现在决定未来的“高考”轻松。而在古代想要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成为举人,简直不亚于“痴人说梦”。

当然了,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当“状元”的时代,当官已经不再是我们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了。

更多文章

  • 康熙为什么要杀伍次友(康熙王朝中伍次友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为什么要杀伍次友

    康熙应该是对伍次友起了杀心,在《康熙王朝》中,伍次友是一个帝师级的人物。可以说,正是他帮助少年康熙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奠定了康熙作为帝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后的岁月里,伍次友还培养了周培公、李光地等人,间接地影响康熙王朝的走向。那么,对于一个有能力影响王朝走向的人,一般来说,皇帝要么就是把他留

  • 历史上真有陈寿亭这个人吗(真实大染坊陈寿亭人物原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真有陈寿亭这个人吗

    一部名为《大染坊》的电视连续剧曾经风靡全国,主人公陈寿亭胸怀大志,从一个讨饭少年成长为青岛印染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时值日本侵略岛城,日本人软硬兼施,希望与陈寿亭的印染厂合作,以达到垄断青岛印染行业,实施经济掠夺的目的。然而陈寿亭坚决不肯与日本人合作,宁肯放火烧掉自己一手创建的工厂。纺织、印染是青岛工

  • 资治通鉴适合什么人看(普通人读了有什么意义用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资治通鉴适合什么人看

    原因无外乎找不到方向,不想努力奋斗,即使努力奋斗,也得不到正反馈。就好像脚下有百元钞票,肯定马上弯腰去捡,换成一元呢?换成一分硬币呢?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使付出的努力和收获成正比呢?首推读历史,读历史首推《资治通鉴》。读历史的好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 都察院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明都察院是什么级别机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都察院相当于现在什么

    大明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也曾经是世界文明的最高峰。要论起大明王朝各部门的权力大小来,都察院应该排在第一从位。先看一下它的架构:这个部门的老大是左都御史,他跟六部的尚书,并称七卿,是内阁以下最大的官员。因为都察院的职责比较特殊,按明太祖与明宣宗的敕谕要求,都察院左都御史是百官表率。所以,都察院

  • 朝鲜李氏王朝绝后了吗(历史上朝鲜李氏王族后人的现状)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鲜李氏王朝绝后了吗

    1897年,朝鲜国王李熙改元称帝,曾经臣服中国千年的藩属国“朝鲜王国”瞬间升级为“大韩帝国”。大韩帝国随着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而不复存在,但从法理上来说韩国皇帝没有被废除,韩国皇室还在。只是随着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人虽然保留了天皇的制度,但是做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天皇只能保留有限的几个亲王。作为

  • 资治通鉴和史记哪个更值得读(史记好看还是资治通鉴好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资治通鉴和史记哪个更值得读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最有代表性的记言、记事的二元化模式,并称为“史学双璧”。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读史,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资治通鉴》,你选哪本?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华夏的王朝有个习惯,就是本朝给前朝编史来证明

  • 举人相当于几品官职(古时候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举人相当于几品官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在语文课本中,《范进中举》更是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就《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意在通过范进中举这件事情,并用岳丈在范进中

  • 王铎最好的作品(清代草书神笔王铎书法作品欣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铎最好的作品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在书法史上也是一位不可回避的名家。王铎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的人,尤其是他在政治上,虽然官位不高,但他所经历的朝代,让后世定义给他为贰臣。但作为王铎本人来说,他是忠于他所处的明朝,历史不可违抗,到了清朝,这让他内心很愤懑,但又无力回天。作为书法来说,人们经常认为,书法是一个人内心

  • 魏忠贤没有阉干净吗(魏忠贤虽然割了但没割干净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忠贤没有阉干净吗

    看电影或者书籍经藏会看到这一幕,古代太监因为未阉割干净又长了出来,皇帝怕被戴绿帽,于是便会要求二次阉割,也就是翻阉,想想都觉得痛啊~但真的还会再长出来吗?据清末内官记载,早期有些太监在阉割之后,由于没有完全处理干净,还会有少量雄性激素分泌,以至于极少数这种状态下的太监也会产生生理冲动,这时便会产生“

  • 平阳公主率军镇守而得名的地方(李渊女儿率军驻守娘子关)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平阳公主率军镇守

    历史上平阳公主有好几位,每一位都特别有名。今天要说的这位,是唐朝的平阳公主,李渊的第三女,由窦氏所生。这位平阳公主的传奇人生,从李渊建立唐朝之前就开始了。虽为弱女子,但巾帼不让须眉,一点不比她的几个兄弟差。在适婚之龄,李渊将她许配给武将柴绍,婚后,二人定居长安城。李渊奋起反隋,柴绍没有办法将她护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