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竹书纪年可信吗(历史上竹书纪年和史记哪个真实)

竹书纪年可信吗(历史上竹书纪年和史记哪个真实)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17 更新时间:2023/12/10 15:58:26

看到这个标题的大部分读者想必都是一脸茫然,毕竟《竹书纪年》这个名字实在是陌生。

但标题却又将其与《史记》相提并论,这又是为何呢?实际上,这正是近百年来史学界的一个争议点之一。《竹书纪年》其中的真伪价值,到底可信与否。

一、竹书纪年

这本书的发现,来自于晋国太康二年(281)年的一次“盗墓”活动。

这一年,在今河南省卫辉市的一座战国墓之中,出土了大量的古文竹简,其中记载的,竟都是些五帝以及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晋朝之人根据其中文字考订之后,将其命名为《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编年体的史书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留存下来的,未经秦火焚烧的编年通史。

大约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成书的,比《史记》要早了200余年,可以说对于研究先秦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道理来说,这样一本史书的成书年代比司马迁的《史记》更为久远,其中记载应是更为可靠。

那么这本书本应在史学界大放异彩的,但事实上这本书其实一直都被史学界认为是“伪书”,甚至在宋朝时期完全销声匿迹,没有任何踪影。

直到明朝时期,此书才在明代藏书家范钦的藏书楼之中,重见天日。因此,《竹书纪年》这本书也由此引来了一争论,那就是古本与今本之争。

其中所说的“古本”,自然就是当年在晋朝时期在战国墓之中挖掘出来的那一本。而“今本”指代的就是范钦藏书阁之中翻出来的那一本。后世有人怀疑,范钦的那本,是被人为篡改了一部分内容的记载。

但即使是被人篡改之后,古本与今本之中的价值取向依旧是相同的。因此,这本书的史学地位一直都没有被承认过,那么到底是为何,《竹书纪年》竟是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呢?

二、儒家思想——《史记》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古史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天下之读书人无不拜孔祭孔。但《竹书纪年》之中所记载的一切,却都和传统儒家思想大相径庭。

司马迁对历史的态度无不令人动容,谁也不能否认他对于历史的贡献。但同时,他也是儒家中人。因此对于他不了解的历史,也就是对于久远的五帝时代,他的记载毫无疑问地延续了儒家的观点。

在儒家理想化的描述之下,“五帝时期”以及"夏商周"是历史的一个黄金时代。孔子一生都在追随的也是延续“周礼”,这段时期的历史是文明的代言,他们的王位更迭都是文明礼貌的禅让。

在《论语》等一系列的儒家著作之中,舜禹等,都是圣人般的存在。也是儒家的道德楷模。而《竹书纪年》的存在,却打碎了圣人的神像,将儒家的一切都拉进了阴谋与暴力的深渊。

因此,在数千年以儒家思想为主基调的封建王权社会之中,《竹书纪年》这本书被隐匿于世界,也就情有可原了。那么,这本书内到底是讲了什么呢?

三、“怪异”而又违背世俗的价值观——《竹书纪年》

在《竹书纪年》之中,关于五帝时期的资料一共有四条,但都是将圣人神像打破的存在。在他的描述之中,尧舜之间的王位更迭,都充斥着阴谋与暴力。如:

“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后稷放帝丹朱于水”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礼仪之周”始祖的后稷,是帮助舜帝囚父夺权的“帮凶”,是将丹朱流放于丹水的“主谋”。其圣人的形象,在《竹书纪年》之中完全被颠覆。而后来禹以及的继位,几乎是重复了舜的道路。

而在有关夏商的记载之中,除了商汤以武力取天下的记载之外,其余的记载也都与阴谋论撇不开关系。特别是在儒家体系之中,也是《史记》中的美谈“伊尹太甲”这一记载:

“帝太甲继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与桐宫,三年,伊尹摄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于宫中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多么好的一幕君臣相得啊,君王不德于是臣子代政,君王反善臣子又一点也不留恋的归政。

这是多好的教材,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理想乡。但在《竹书纪年》之中,详细记录的却是丞相伊尹与帝太甲争夺王权的故事。

在这个版本之中,是所谓的贤臣伊尹在老王仲壬(第三代商王)去世之后,将新王太甲流放到了桐宫并自立为王。而太甲则是卧薪尝胆七年,终于回归夺回王位的故事。与之一比,简直就是黑暗童话。

所以想当然的,在以儒家为主导的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之中。这样黑暗且残酷,所记载的一切都直戳人们内心阴暗的“史书”,自然也就成为了那些儒家学子口中的“伪书”了。

至今为止,关于《竹书纪年》其中所记载历史事件的真假在史学界依旧还存在着争议。毕竟此书曾经失传良久,其中的许多证据也都成为了所谓的“孤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其实并不可信。

但若是此书一旦被证明了是真实的历史,那么儒家文化上千年来的根基,便会摇摇欲坠。在古代那种所有有话语权的人都必须是儒家忠实信徒的情况下,这本书必定是“伪书”。

但在思想不再固定,百花齐放的现代。我们的历史学家们将会以更加科学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竹书纪年》与《史记》中近乎分道而驰的区别。

标签: 竹书纪年可信吗

更多文章

  • 举人一般封什么官职(科举的举人能做多大的官)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举人一般封什么官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唯一能够让人“改变阶层”的方式,从隋朝正式开启以来,就源源不断地在为不同朝代的朝堂输送文武之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科举制度其实也是分了不同的等级。只有能够达到一定等级的人,才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而古时候的读书人只要能够达到“举人”这个层次,就连“县太爷”也得对他们客客气气的。那么,

  • 康熙为什么要杀伍次友(康熙王朝中伍次友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为什么要杀伍次友

    康熙应该是对伍次友起了杀心,在《康熙王朝》中,伍次友是一个帝师级的人物。可以说,正是他帮助少年康熙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奠定了康熙作为帝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后的岁月里,伍次友还培养了周培公、李光地等人,间接地影响康熙王朝的走向。那么,对于一个有能力影响王朝走向的人,一般来说,皇帝要么就是把他留

  • 历史上真有陈寿亭这个人吗(真实大染坊陈寿亭人物原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真有陈寿亭这个人吗

    一部名为《大染坊》的电视连续剧曾经风靡全国,主人公陈寿亭胸怀大志,从一个讨饭少年成长为青岛印染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时值日本侵略岛城,日本人软硬兼施,希望与陈寿亭的印染厂合作,以达到垄断青岛印染行业,实施经济掠夺的目的。然而陈寿亭坚决不肯与日本人合作,宁肯放火烧掉自己一手创建的工厂。纺织、印染是青岛工

  • 资治通鉴适合什么人看(普通人读了有什么意义用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资治通鉴适合什么人看

    原因无外乎找不到方向,不想努力奋斗,即使努力奋斗,也得不到正反馈。就好像脚下有百元钞票,肯定马上弯腰去捡,换成一元呢?换成一分硬币呢?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使付出的努力和收获成正比呢?首推读历史,读历史首推《资治通鉴》。读历史的好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 都察院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明都察院是什么级别机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都察院相当于现在什么

    大明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也曾经是世界文明的最高峰。要论起大明王朝各部门的权力大小来,都察院应该排在第一从位。先看一下它的架构:这个部门的老大是左都御史,他跟六部的尚书,并称七卿,是内阁以下最大的官员。因为都察院的职责比较特殊,按明太祖与明宣宗的敕谕要求,都察院左都御史是百官表率。所以,都察院

  • 朝鲜李氏王朝绝后了吗(历史上朝鲜李氏王族后人的现状)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鲜李氏王朝绝后了吗

    1897年,朝鲜国王李熙改元称帝,曾经臣服中国千年的藩属国“朝鲜王国”瞬间升级为“大韩帝国”。大韩帝国随着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而不复存在,但从法理上来说韩国皇帝没有被废除,韩国皇室还在。只是随着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人虽然保留了天皇的制度,但是做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天皇只能保留有限的几个亲王。作为

  • 资治通鉴和史记哪个更值得读(史记好看还是资治通鉴好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资治通鉴和史记哪个更值得读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最有代表性的记言、记事的二元化模式,并称为“史学双璧”。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读史,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资治通鉴》,你选哪本?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华夏的王朝有个习惯,就是本朝给前朝编史来证明

  • 举人相当于几品官职(古时候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举人相当于几品官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在语文课本中,《范进中举》更是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就《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意在通过范进中举这件事情,并用岳丈在范进中

  • 王铎最好的作品(清代草书神笔王铎书法作品欣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铎最好的作品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在书法史上也是一位不可回避的名家。王铎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的人,尤其是他在政治上,虽然官位不高,但他所经历的朝代,让后世定义给他为贰臣。但作为王铎本人来说,他是忠于他所处的明朝,历史不可违抗,到了清朝,这让他内心很愤懑,但又无力回天。作为书法来说,人们经常认为,书法是一个人内心

  • 魏忠贤没有阉干净吗(魏忠贤虽然割了但没割干净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忠贤没有阉干净吗

    看电影或者书籍经藏会看到这一幕,古代太监因为未阉割干净又长了出来,皇帝怕被戴绿帽,于是便会要求二次阉割,也就是翻阉,想想都觉得痛啊~但真的还会再长出来吗?据清末内官记载,早期有些太监在阉割之后,由于没有完全处理干净,还会有少量雄性激素分泌,以至于极少数这种状态下的太监也会产生生理冲动,这时便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