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34 更新时间:2023/12/18 19:41:54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日期上的附注。

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再度唤醒了这一被日渐淡忘的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

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

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始于上古,产生于黄河流域。

在《尚书·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的发展,到了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

由此,传统意义上的四时八节已经被初步确立。至汉朝,二十四节气逐渐完善,史书中也多有提及。

如:《淮南子·天文训》中对二十四节气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

则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内容与今人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致。《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西汉邓平等人所著的《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历法中,每月有两个节气,月首者称之为“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月中者称之为“中气”。

包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二十四节气中“节气”和“中气”各占一半,二者交替运行,周而复始。

但今人已不再细分,将之并称为节气。每个节气在农历中的时间也是相对固定的,“节气歌”的后四句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即:上半年节气多集中于六日及二十一日前后,而下半年则多集中于八日及二十三日前后,最多不过相差一两天。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昼夜长度各半,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荣。

小满:“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开始有霜冻的现象出现。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田间的操作也随之结束,作物在收割后进行贮藏。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地呈现初冬的景象,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天气较冷,不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冬至: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三、文学中的二十四节气

面对一年当中往复更替的二十四节气,敏感的古人对这一感受显得尤为深刻。他们将节气作为创作元素,融入到诗文当中,使作品生动鲜活,更富有生活气息,易与观者产生共鸣。

不同情景、不同地点、不同境遇结合不同节气,表达出文人内心不同的感受。

装载了不同的情感,或是物是人非之愁,或是豪情壮志之悲,或是回忆昔日旧情之喜,或是抒发相思离别之苦,将个人心底细腻的情感全部寄托于节气当中,创造出另一种韵味。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节气之点滴,亦可体会古人对于节气意识之感受。

图五、皇帝祭月朝服

诗圣杜甫在其《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便借用节气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描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正值白露节气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衬托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浓烈、深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是对景色的描写,也点明了时令,因景生情,景中寓情,将深切的思念化为动人的形象,一虚一实,相得益彰。

诗中以“白露”与“明月”为一联,语虽平质,但是利用语序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韵味。

图6皇帝祀天朝服

在杜甫的另一首《立春》诗中,还提到了有关立春的节气民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首联中“春日”指代的便是立春节气。“春盘”是一种古代风俗,即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

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与当下漂泊异乡、萍踪难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春水一般,滚滚而来。

标签: 节气内容意义作用具体中国二十四及其

更多文章

  • 高宠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历史上高宠真的存在吗 )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杂谈

    高宠这个人比较有名,在岳飞传里,他若是第二,没有敢称第一。不过可怜的是,此人虽然武艺高强,却是昙花一现。和牛皋结拜之后,枪挑十一辆滑车,最后终因战马体力不支,而被滑车碾压。让人感到可惜。那么高宠英年早逝是不是嫉贤妒能。按照刘兰芳的评书所说,有这个可能。那高宠本是后周大将高怀德的后代,高怀德因为武艺高

  • 张爱玲简介及生平事迹介绍(其个人资料及人生经历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生平,张爱玲,事迹,简介,概括,资料,介绍,人生,经历,个人

    喜欢一段话:“爱是一生的磨难,只是因为,你想让风停步,想让云落下,想把山搬走,想让一个人长久地留在你的生命里。”简单点就是,爱而不得,最折磨人。要说起最爱而不得的人,莫过于民国才女张爱玲。她生性敏感,感情细腻,却总是因爱而深深受伤。童年期母爱的缺失,少女时父爱的偏离,成年后爱人的背叛,老年时爱无所依

  • 孙科是谁的儿子(国父孙中山儿子孙科简历及生平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科,国父,简历,生平,简介,孙中山,儿子

    “随我前往台湾,日后反攻大陆!”1949年,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国民党残余部队迅速退往沿海。台湾海峡附近一下子热闹非凡,一批批军人登船撤退,呼喊声此起彼伏国民党高官的待遇要高一点,他们乘着游艇、飞机等向对岸进发。然而也有不少人拒绝跟着蒋介石赴台,孙科便是其中的一位。显然,作为孙中山独子的他有自己的想

  • 曹丕曹植夺嫡之争过程(曹丕和曹植争皇位世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丕曹,皇位,世子,曹植争,过程,故事

    每一场争斗,最后都会有胜负的区别,尤其是在皇位争夺这种残忍的斗争中,更是显得十分明显。而一旦这场争斗失败的那个人,结局通常都会很悲惨,历史上从来都是如此,成王败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也是如此。正因为产生皇位的斗争,曹丕与曹植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恶化,后来曹丕成为胜利者,曹植成为失败者。虽然曹丕念及

  • 北齐为什么被称为禽兽王朝(历史上的北齐王朝多奇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朝,禽兽,奇葩,历史,北齐,称为,为什么

    《北齐二首》曾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北齐年间,国家政局混乱不堪,皇帝荒唐昏庸,大行荒淫无道之举,百姓困于水深火热,社会发展亦陷无底深渊。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发展路径,都各不相同。提到唐朝时,很多人心中浮现的都是极为繁华的场景,但并非所有的朝代

  • 曹彰是不是曹丕害死的(三国曹彰曹植是否有被曹丕所杀)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丕所,曹彰,曹丕害,三国曹彰曹,是否

    “黄须儿”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作战勇猛异常,力大无穷能徒手搏虎,将大汉“帝国双璧”的卫青和霍去病当成偶像,希望自己像他们俩那样立下不世之功,就是不喜欢读书。曹彰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事迹和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差不多,都是勇猛无比,最后壮年暴毙而亡。曹操和卞夫人共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三位都是赫

  • 刘秀的成功太诡异了太厉害(为什么说刘秀是天选之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秀,天选,诡异,厉害,成功,为什么

    刘秀年少时曾去长安求学,走在人群熙攘长安的大街上,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阵铃锣声,并伴随着“闪开!都躲开!”的叫喊。刘秀看到前方有许多骑着骏马着着铠甲士兵模样的人飞驰而来,威风凛凛,气魄十足,风光无限。刘秀心想,这莫不是皇帝出巡吧?但是他向路人打听后才知道,这并不是皇帝的马队,而是执金吾大人在巡逻。执

  • 诸葛亮有能力废刘禅吗(诸葛亮为什么不废掉刘禅后取代)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刘禅后,取代,能力,为什么

    诸葛亮作为蜀国君主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他在白帝城受刘备托孤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决断了。他接受了刘备的临终请求,并且也承诺了他会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他是个非常讲信义的人,所以他没有废刘禅自立的心,况且这也是没有必要的行为。因为当时在刘备死后,除了名义,他在实质上已经是蜀国军、政权力的最高掌握者了,刘禅对诸

  • 古代嫔妃殉葬不愿意怎么办(清朝妃子殉葬什么时候废除)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殉葬,嫔妃,妃子,废除,清朝,愿意,古代,时候,怎么办,什么

    殉葬的妃子如果不愿意死,结果只会死的痛苦百倍、难堪百倍!1398年朱元璋病危,忽然,他紧紧拉住貌美如花的翁妃,意味深长地问道:“爱妃可愿永远陪着朕吗?”翁妃不知何意,只得急忙叩头答道:“臣妾愿永远侍奉皇上!”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看来还是有人愿意陪着他去死的。可惜,朱元璋和翁妃两人考虑的压根就不是一回

  • 刘备什么时候称王和称帝(蜀汉刘备在什么情况下称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称帝,刘备,称王,蜀汉,情况,时候,什么

    东汉末年,汉室式微,天下风起云涌。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有野心之人,对帝位是虎视眈眈,想要取而代之。曹操一生虽未能称帝,却为曹丕铺好了称帝之路。公元220年,曹丕已大权在握,更掌控朝局,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曹丕刚开始假装推辞最后装作不得不接受。至此曹丕篡汉,建立魏朝。篡位与禅让虽然结果一样,但意义却大